世界由心造?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世界由心造?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文/易水寒

中学时,哲学老师会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唯物的,那时候从没质疑过。可越长大,越深刻体会境由心转,世界唯心造。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从某种角度来说,的确如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狭隘的、主观的、片面的,只建立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于是,对于真相的不断探求构成了我们活着的意义。

小时候,我们和大人交流,他们会觉得很容易就把我们看得透透的,对我们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因为他们经历了我们所经历的;而在我们眼里,自以为也把他们看清楚了,可事实上,我们看到的要不是偏见,要不就是冰山一角。

这就跟看世界是一个道理,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以为的样子,真实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千人千面,众说纷纭。人是环境的动物,时代是部洗脑机,从一个特别客观的角度去看自己看他人,需要的视角太大。整个社会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操控着,每个人都很难完全抽离出来,置身事外。

世界由心造?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在爱情里,更是如此。刚开始恋爱的时候,不会注意太多细节,本能地只会看到对方好的一面,自动屏蔽不好的地方,觉得他/她怎么看都完美。这时候的他/她在你眼里活成了你想象的样子,集万千美好于一身,你会主观地调动一切爱的行动去爱他/她。

其实,那只是初见的冰山一角。很多情侣过了热恋期,就发现对方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似乎原来你赋予他/她迷住你的妖气全部被收回,对方变得不再有吸引力。事实上,对方一直没有变,变的只是你内心的感觉而已。

就像我们远远看一个美女的背影,身材姣好,我们会想象这张脸肯定也不差,才能配得上这身段。所以,当转过脸来发现长得很普通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太丑。其实不是人家真的很丑,是我们的预期太高,导致反差和失望太大。

生活也是如此,当一个人在一个僻静的山村呆了大半辈子,早已习惯鸟语花香,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方圆几里之内就是他的全部人生。他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简单朴素,没有城市街道的车水马龙,更没有霓虹灯下的浮华喧嚣,他早已满足于自己内心构建的这种世界。

如若有一天,他走出了那个山村,看到山那头完全不一样的互联网社会,他内心构建的全部世界也许就会顷刻间坍塌。这是客观生存环境造成的认知偏差,从而导致他眼中的不同世界。

然而很多情况下,即便生长在同一环境下,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思想深度,看到的世界也迥然各异。诗人看到的是春花秋月,普通人看到的却是平乏无味;有人看到的是大雪的纯洁无暇,有人却看到化雪的肮脏;有人从柴米油盐中过出诗和远方,有人就仅仅只是柴米油盐,更有人只剩下对生活无休止的抱怨。

世界由心造?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世界在我们眼里不断地被放大和缩小。有时候大得像在显微镜下看人生,那时候的世界就只有我们自己和身边的几个人构成,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被你看成天大的事。

假如我们把自己所处的时代无限缩小,放到10万年,甚至100万年的历史长河里去审视,也许你看到更多的是虚无和飘渺,一切名利都变得可笑,一切生命的痕迹终归是一抔黄土,一个石碑。

但作为活着的个体,在这一小段微不足道的光阴里,需要意义这个东西,让我们在短暂的一生中有存在的价值。于是,尽可能把我们自己想象的世界构建地美好一些,让自己更有活着的意义,也许,这就是最有意义的活着。

世界由心造?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