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小知識

一、什麼是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地質災害可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

自然地質災害:由降雨、融雪、地震等自然因素誘發的稱為自然地質災害。

人為地質災害:由工程開挖、堆載、爆破、棄土等人為活動引發的稱為人為地質災害。

二、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等級及標準

地質災害按危害程度和規模大小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地質災害災情四級:

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Ⅰ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的地質災害險情為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

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災情為特大型地質災害災情。

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Ⅱ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為大型地質災害險情。

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為大型地質災害災情。

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Ⅲ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為中型地質災害險情。

因災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為中型地質災害災情。

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Ⅳ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為小型地質災害險情。

因災死亡3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為小型地質災害災情。

三、什麼是滑坡?

滑坡是指在山坡巖體或土體順斜坡向下滑動的現象。一般由降雨、河流沖刷、地震、融雪等自然因素引起。在農村也俗稱“地滑”、“走山”、“垮山”和“山剝皮”等。

四、如何判定滑坡的危險性?

滑坡臨滑前具有許多前兆,通常表現為:

1、滑坡山坡上有明顯的裂縫,裂縫在近期不斷加長、加寬、增多現象,特別是當滑坡後緣出現貫通性弧形張裂縫,並且明顯下座時,說明即將發生整體滑坡。

2、滑坡體上出現有不均勻沉陷,局部臺階下座,參差不齊。

3、滑坡體上多處房屋、道路、田壩、水渠出現變形拉裂現象。

4、滑坡體上電杆、煙囪、樹木、高塔出現歪斜,說明滑坡正在蠕滑。

5、滑坡前緣出現鼓脹變形或擠壓脊背,說明滑坡變形加劇。

五、什麼是崩塌?

指陡傾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崩塌的運動速度極快,因此,常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

六、如何識別崩塌危險性?

崩塌發生在危巖體或危險土體區,通常具有如下特徵:

1、坡度大於45度,且高差較大,或坡體成孤立山嘴,或為凹形陡坡;

2、坡體內部裂隙發育,尤其產生垂直或平行斜坡方向的陡裂縫,並且切割坡體的裂隙、裂縫即將貫通,使之與母體(山體)形成了分離之勢。

3、坡體前部存在臨空空間,或有崩塌物發育,這說明曾經發生過崩塌,今後還可能再次發生。

崩塌具有多發性的特點,即發生過崩塌的地方,仍可能再次發生崩塌。

七、誘發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降雨:特別是大雨、暴雨和長時間的連續降雨、融雪,使地表水滲入坡體,軟化巖、土及其中軟弱面,易誘發滑坡、崩塌。

2、地震:引起坡體晃動,破壞坡體平衡,易誘發滑坡、崩塌。

3、地表水的沖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體不斷地衝刷坡腳或浸泡坡腳、削弱坡體支撐或軟化巖、土,降低坡體強度,也可能誘發滑坡、崩塌。

4、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如開挖坡腳、地下采空、水庫蓄水、洩水等改變坡體原始平衡狀態的人類活動,都可能誘發滑坡、崩塌。常見的可能誘發滑坡、崩塌的人類活動有采掘礦產資源、道路工程開挖邊坡、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堆(棄)渣填土、強烈的機械振動等。

八、什麼是泥石流?

指山區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庫塘潰壩等水源激發,形成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按流域的溝谷地貌形態可分為溝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

九、如何識別泥石流易發溝谷?

當一條溝谷在鬆散固體物質來源、地形地貌條件和水源水動力條件等三個方面都有利於泥石流形成時,可能成為泥石流易發溝谷。

1、鬆散土石豐富。溝道兩側山體破碎、滑坡和崩塌作用頻繁、水土流失和坡面侵蝕作用強烈,以及溝道內鬆散固體物質積存量大的溝谷,是特別容易發生泥石流的溝谷。

2、地形地貌便於集水、集物。能夠彙集較大水量、保持較高水流速度的溝谷地形。

易發生泥石流的溝谷大多具有以下地形特徵:溝谷上游三面環山、山坡陡峻,平面形態呈漏斗狀、勺狀、樹葉狀;溝谷中游山谷狹窄,溝道縱坡降較大,束流特徵明顯;下游溝口地勢開闊,有利於固體物質停積。

3、溝內能迅速彙集大量水源。流水是形成泥石流的動力條件。局地暴雨多發區的溝谷、有潰壩危險的水庫或塘壩的下游溝谷、季節性冰雪大量消融區的溝谷,可以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流水,在溝道中彙集成湍急水流,易誘發泥石流。

十、地質災害管理基本原則

地質災害管理基本原則是實行分級管理、推進減災社會化;推進災害管理信息化,科學化、現代化、規範化和法制化;把地質災害管理同地質資源管理、環境管理、國土開發以及其他自然災害管理結合起來;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地質災害管理體系。

十一、什麼是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由縣、鄉、村三級網絡和群測群防點,以及相關的信息傳輸渠道和必要的管理制度所組成。

縣級行政區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在縣級人民政府和州市國土資源局的領導下,由各縣國土資源局組織實施;鄉級行政區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在鄉級人民政府領導下和縣國土資源局的指導下,由各鄉國土資源所組織實施;行政村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由村委會組織廣大群眾,針對本行政村的具體地災隱患點,實施群測群防工作。

十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原則是什麼?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

十三、滑坡裂縫簡易監測方法

1、埋樁法:適合對滑坡體上發生的裂縫進行觀測。在斜坡上橫跨裂縫兩側埋樁,用鋼捲尺測量樁之間的距離,可以瞭解滑坡變形滑動過程。

2、埋釘法:在建築物裂縫兩側各釘一顆釘子,通過測量兩側兩顆釘子之間的距離變化來判斷滑坡的變形滑動。這種方法對於臨災前兆的判斷是非常有效的。

3、上漆法:在建築物裂縫的兩側用油漆各畫上一道標記,與埋釘法原理是相同的,通過測量兩側標記之間的距離來判斷裂縫是否在擴大。

4、貼片法:在橫跨建築物裂縫粘貼水泥砂漿片或紙片,如果紙被拉斷,說明滑坡發生了明顯變形,須嚴加防範。與上面三種方法相比,這種方法是定性的,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斷滑坡的突然變化情況。

十四、泥石流簡易觀測方法

1、通過正常洪水水位線來觀測泥石流。應該在泥石流調查和危險區劃的基礎上,通過了解當地天氣預報信息和實際觀察溝谷中暴雨形成的水流情況判斷洪水水位。可以通過草木生長或蟻穴分佈情況確定正常的洪水水位線。當山洪水位線接近正常洪水水位線,而且暴雨還在繼續時,必須派人現場值班觀測,並採取必要的避讓措施。如果洪水中夾帶的土石增加時,要注意有可能發生泥石流。對於經常暴發泥石流的溝谷,可以通過泥石流泥位線來判斷泥石流災害的發生。當山洪泥石流水位線接近平常的泥位線,而且暴雨還在繼續時,必須採取人員避讓措施。

2、暴雨期間要對上游泥石流物源區進行巡查和看守。對村莊、居民點、廠礦上游的滑坡崩塌堆積物、尾礦礦渣排放場、工程棄土,甚至土層比較厚而且植被良好的陡坡進行巡查和看守,發現有較多物質被洪水攜帶時,要及時採取避災措施。

十五、崩塌、泥石流災害前的臨災預兆

地質災害發生前數天、數小時,甚至數分鐘,前兆是清楚的。只要普及地質災害防範的基本常識,及時撲捉前兆,迅速採取措施,就可以成功避免人員傷亡。

1、危巖體下部突然出現壓裂。在崖下突然出現岩石壓裂、擠出、脫落或射出,通常伴隨有岩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聲響,這種跡象表明可能發生崩塌。

2、動物出現異常現象。豬、牛、雞、狗等驚恐不寧,不入睡,老鼠亂竄不進洞,可能是滑坡、崩塌即將來臨。

3、泥石流溝谷下游洪水突然斷流。要注意行洪區次級滑坡堵溝引發潰決型泥石流的危險。上游行洪區次級滑坡在洪水沖刷掏蝕下發生滑動並堵溝斷流,這是潰決型泥石流即將發生的前兆。在泥石流形成區設置觀測點,發現上游形成泥石流後,及時向下遊發出預警信號。

暴雨期間溝谷堵塞時,隨意去疏通是非常危險的。

4、泥石流溝谷上游突然傳來異常轟鳴聲。聲音明顯不同於機車、風雨、雷電、爆破等聲音,可能是由泥石流攜帶的巨石撞擊產生。

5、臨災前兆的綜合判定。地質災害的發生通常具有綜合的前兆,單一由個別的前兆來判定災害可能會造成誤判,帶來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發現某一前兆時,必須儘快查看,迅速做出綜合的判定。若同時出現多個前兆時,必須迅速疏散人員,並報告當地主管部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