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草書《雒州香山作》——讓你知道什麼是漲墨法

論及書法,固然不可以不談“二王”,中國書法自“二王”之後,可謂是百家爭鳴,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他們深受“二王”書風的影響,王鐸也在其列。王鐸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書家,但王鐸對“二王”書風的繼承與發展,並不是簡單的增加亂頭粗服,點畫狼藉的狂怪用筆,而是大膽的注入了自己的狂放的豪氣,使章法極盡歪斜,縱橫之能放,造成字勢的傾倒緊迫,氣勢奔放,勢不可當。他把縱列種的橫筆突出與大小粗細的提按縱放想結合,造成恣肆任性,擺動強烈的鮮明對比。墨色的濃淡、乾溼與結構的疏密、聚散相互為呼應,含蓄多變,風神灑脫。“漲墨”使作品出現雄強豪放、蒼老粗曠的藝術個性。狂筆纏繞的連綿與逸筆跳躍的節奏,縱橫奇崛,節拍適宜,表現出憾人心魄的磅礴力量。

王鐸草書《雒州香山作》——讓你知道什麼是漲墨法

清 王鐸 雒州香山作 立軸 綾本 北京匡時2010秋拍 成交價4536萬元

談到王鐸莫不想到他獨特的漲墨效果,把“漲墨法”用到極致的以作於1640年的《雒州香山作》最為著名,在此作中,中我們能看到因漲墨而造成一個字筆畫之間的粘合,有時筆畫之間的空間完全被墨暈沒,由於筆蓄墨很多,墨在字中間暈開,使字的邊緣呈不規則狀,就彷彿在刻章時由於快速運刀所致的不期然的崩裂效果。但在王鐸許多作品中運用漲墨可以說是一種相當精微複雜的藝術嘗試,此漲墨可以說是一種自然的揮灑,加強了字與字的對比張力,增加了觀者的品讀性 “漲墨”可謂是王鐸在書法作品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妙筆,觀其整張作品,其墨由溼漸幹,由於漸枯,潤燥相間,節奏有生,尤其是巧用漲墨來粘並筆畫形成塊面,一方面簡潔形華,避免瑣碎,另一方面造成點、線與墨塊的對比,縱而能斂,勢若不盡,意味無窮。

王鐸草書《雒州香山作》——讓你知道什麼是漲墨法

《雒州香山詩軸》詩見於《擬山園選集》五律卷一,集中載有兩首,此為其一。洛州香山,即洛陽的香山寺,以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生前曾居於此,死後亦葬於此而得名。王鐸另有行書《香山寺作詩軸》(見附圖一),從兩詩的內容看,一為描寫秋冬之際的景象,一為描寫夏季的景象,所以不是同時之作。

王鐸草書《雒州香山作》——讓你知道什麼是漲墨法

署款中的“孟堅詞翁”,與其傳世名作行書條幅《萬騎爭歌楊柳春》(見附圖二)中的署款“孟堅老詞壇”是同一人。《擬山園選集》卷二八《黃梓山奏議序》中言及此人:“餘為諸生時,遼事潰,即問梓山公爭勿輕戰,欲以全力蹙敵。後二十餘年,始交御史黃鶴岺,金吾黃公孟堅。孟堅示梓山公奏議……。”這裡的“遼事潰”指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一六一八)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名,誓師伐明事。明朝初無防備,努爾哈赤率軍先攻撫順,繼取清河堡,運挫明軍,全遼震動。是為後金政權建立後,公開與明朝對抗的開始。這一年王鐸二十七歲。又據文中“後二十餘年”云云,知王鐸與孟堅交往乃始於四十八、九歲的時期(崇禎十二、三年)。另據“庚辰正月十宵”,知此作書於北京。

王鐸草書《雒州香山作》——讓你知道什麼是漲墨法

尺寸:247×53.5cm

釋文:雒州香山作,舊日莊嚴地。林香景未殘,為心方知寂,入澗忽然寬。澄實側深場,鐘聲浮別巒。僧人說九老,彷彿見花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