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青雲譜區各地旅遊景點簡介

青雲譜區位於南昌市區的南部,東經115°51′15″-115°56′3″、北緯28°36′22″-28°39′32″。面積43.17平方千米。截止到2013年總人口3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3.4萬人。 全區轄洪都街道、京山街道、三家店街道、岱山街道、徐家坊街道等5個街道和青雲譜鎮。共有48個社區、12個行政村。區政府駐廣州路268號。

均勻海拔高度23米,最高點為岱山,海拔高度54.16米。主要河流有撫河、漕溪、萬溪、黃溪和梅溪。主要湖泊為象湖。屬亞熱帶季風潮溼天氣。

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水域風光,有傳統的工業製造基地,便捷的水陸空交通網絡。區域面積43.2平方公里,人口約32萬人,轄5個街道、1個鎮和1個省級工業園,63個社區居委會、12個村民委員會。全區形成了自然水系、古色文化、園林生態、工業科技、休閒旅遊、商貿購物、人居娛樂等七大特色。歷史沿革

摺疊

得名由來

青雲譜區得名由來已久。宋朝學者樂史在其編著的《太平環宇記》中早有"青雲浦在(南昌)城南十五里"的記載。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朱耷(畫家)在此隱居,改青雲浦為青雲圃,清嘉慶20年(1815),禮部尚書戴均元又將"圃"改為"譜",即今名。史載其"為南昌灌城鄉",紀漢開國名將灌嬰築城事,可知它原是南昌的發祥地。溯其淵源,此地先後隸屬豫章郡(漢)、 宜善縣(新莽)、洪州(唐至北宋)、隆興府(南宋、元初)、龍興路(元)、南昌府(明、清)。[1]

摺疊

建制沿革

江西省南昌市青雲譜區各地旅遊景點簡介

青雲譜區

青雲譜有悠久的文明歷史。約在5000年前,此地撫河東岸的崗地丘陵(窯頭村)一帶,早有新石器時期的原始人居住,最初的居民為百越族、紋身。出土的石刀、石斧、石箭頭等可知先民靠漁獵、農耕為生。據《尚書·禹貢》記載:在夏、商、週三代,區境已被列入"揚州地域",春秋戰國時,此地處吳之東、楚之西,故稱"吳頭楚尾"之地。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屬越地;楚威王七年(前333),楚滅越,屬楚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區境屬九江郡,但其時尚無城市之設。

漢高祖六年(前201),南昌建城後,區境叫灌城鄉。

晉朝建興元年(313)道士許遜偕弟子黃仁覽入境,於梅仙祠舊址創建道院名"太極觀"。

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楊堅賜號南昌全真道士萬振為"天師",改"太極觀"為"太乙觀"。到明末清初畫家八大山人在此隱居,現闢為八大山人紀念館。歷代文人墨客多慕名來此。稱讚:"南昌名勝之區,首推青雲譜。昔人莫不喜憩斯地,以覽風光,而拓胸臆"。有內十景外十景(或內外各十二景)之謂。

民國時期,先後直隸豫章道,省轄;後隸屬江西省第一行政區(其中1939-1941年隸屬第11行政區)。

1949年9月以前,曾劃為南昌市第六區的一部分,同年10月,一度劃到南昌縣;1950年下半年,又劃為南昌市第六區,到1958年10月,由三家店鎮、青雲譜鄉、城南鄉三者合併成立青雲譜區。風景名勝

江西省南昌市青雲譜區各地旅遊景點簡介

梅湖

青雲譜區歷史文化悠久,人傑地靈。據考古資料記載,遠在五千年前就有先人繁衍生息。自古就有"城南勝地、人世蓬島"之美譽,常有文人雅士留下墨寶。明末清初大畫家八大山人(朱耷)曾隱居於此,潛心書畫創作,終成享譽畫壇的一代宗師。區境內的徐孺子故里、朱橋梅村、八大山人紀念館、鐵柱萬壽宮等一批人文歷史景觀。

清代大畫家朱耷隱居的青雲譜道院,現闢為八大隱士紀念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撫河改道後,象湖連同周邊凹地匯成廣闊水域,面積達38.5平方千米,為南昌的"四大湖"之一。"豫章十景"中的"鐵柱仙蹤"萬壽宮選址即在象湖公園。梅溪流經石門居梅村朱姑橋而達定山橋、觀音橋,形成"五里三橋"的天然景觀,俗稱"九曲迥還太極水"。還有徐孺子故里、朱橋梅村、鐵柱萬壽宮等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