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大豆產業現狀的分析與思考

黑龍江省大豆產業現狀的分析與思考

黑龍江省是全國大豆最主要產區,一般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40%左右,從耕地資源、農戶生產規模和氣候條件看,黑龍江省適宜種大豆,也是全國最有發展潛力的地區。目前,黑龍江省大豆比較效益難提高、商品率高難銷售、實現輪作難度大、加工較少難增值等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發展豆製品精深加工,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做強大豆產業,對推動黑龍江省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黑龍江省大豆產業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加工率較低,地方政府不能增稅;生產成本較高,經常出現銷售難;專用特色不突出,品種多亂雜;區域生產難輪作,單產水平待提高。

1.加工率較低

目前黑龍江省大豆外銷商品率75%左右,三大作物中加工率最低。大豆直接外銷,未經加工增值,農民生產雖可能增收,但地方政府不能增稅,特別是大豆集中產區,缺少精深加工企業,不利於三產融合和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目標。

2.生產成本較高

黑龍江省大豆戶均生產規模雖領先於國內其他地區,但與美國和巴西等大豆主要出口國相比差距還較大。加之種肥藥等生產資料投入較多,以及機械化程度的差別,土地流轉成本較高單產水平又較低,致使黑龍江省大豆生產成本較高。

3.經常出現銷售難

黑龍江省大豆商品量佔國產大豆商品量70%以上。但由於是單季生產,收穫期集中,區位又是全國消費大市場的邊緣,運輸成本高。在我國食用大豆市場基本飽和情況下,生產農戶、銷售商和加工企業都不願存儲大豆。生產大豆急於銷售,大豆消費週期較長,產銷時間矛盾,致使黑龍江省大豆經常出現銷售難題。

4.專用特色不突出

黑龍江省目前種植大豆的品種有250多個。從某一個品種看,脂肪和蛋白等專用品質並不比國外品種差,但多品種混合則降低了專用品質。如進口轉基因大豆含油量顯著高於黑龍江省生產的普通大豆。這說明今後提高大豆質量,需要選擇專用品種生產,解決品種多亂雜問題。

5.區域生產難輪作

黑龍江省大豆主要分佈在積溫較少的北部和中部山區,積溫較多的中南部地區主要種植比較效益好的水稻和玉米。全省種植大豆麵積最大時,北部主產區佔旱田作物比例超過80%,出現重茬問題,目前也缺少可大面積輪作的作物。而中南部水稻和玉米主產區,大豆種植比例則很少,改種大豆會降低效益。

6.單產水平待提高

黑龍江省大豆平均單產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主要原因是大機械作業和標準化生產存在差距。以往黑龍江省已創造出很多小面積3750公斤/公頃以上的高產典型,也有農墾大面積單產超過美國的生產區。這說明只要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提高大機械作業水平,減少災害損失,實現均衡增產,黑龍江省大豆單還可能大幅度提升。

黑龍江省發展大豆產業的現實意義

使鄉村走上“三產融合”和“四化同步”建設循環經濟發展道路。顯著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提升糧食品質,實現藏糧於地。減少秸稈焚燒,改善生態環境。利於土地流轉,利於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

1.發展精深加工,推動鄉村三產融合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農民增收是鄉村振興的目標。黑龍江省大豆產業發展最突出問題是原字號銷售多,精深加工少。以地產大豆為原料,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業,拓寬加工領域,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有較大發展潛力。特別是鄉村適宜發展中小精深加工企業,打造產地加工產品知名品牌,有利於實現農民生產增收,加工企業增效,政府財政增稅和壯大集體經濟目標。由此發展“一村一品”和“一鄉一業”,建設以特色大豆加工產品為特徵的經濟型小城鎮。最終實現由外銷大豆向外銷大豆加工產品轉變。使鄉村走上“三產融合”和“四化同步”建設循環經濟發展道路。

2.耕地輪作培肥,減肥減藥持續發展

大豆根瘤可以固定大氣中的氮素,大豆生產化肥施肥量明顯少於玉米和水稻等禾本科作物,是典型肥茬。大豆與玉米等其他作物輪作,有利於改善土壤物理結構,提高化肥利用率,顯著減少化肥施用量;還可以抑制病蟲草害發生,大幅度減少化學農藥用量,並可以避免長期使用同類農藥發生殘留危害。由此提高糧食單產和提升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水平。黑龍江省地勢較高的稻田,若能實現“水旱田輪作”,減肥減藥效果會更顯著。這對實現藏糧於地目標有重大現實意義。

3.改善生態環境,解決秸稈燃燒難題

燒秸稈已成為目前困擾黑龍江省玉米生產,特別是中南部玉米集中產區的難題。現階段在秸稈機械粉碎還田和加工利用發展滯後情況下,農民完全不燒玉米秸稈也不現實。大豆秸稈產量少,一般不到玉米的1/3,若能在玉米主產區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實現玉米和大豆輪作,可以顯著緩解玉米燒秸稈難題。另外,大豆和玉米秸稈內含物質存在顯著差異,實現玉米與大豆輪作,有利於改變“黃儲飼料”結構,提升飼料營養價值,促進牛羊等草食養殖業發展。特別是在大城市周邊和飛機場等特殊地區,規劃和引導農民種植大豆,可以顯著降低燒玉米秸稈的負面影響。

4.擴大生產規模,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大豆適宜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美國和巴西等國家出口大豆價格較低,主要原因與生產規模較大和勞動生產率較高有關。黑龍江省目前農業勞動力佔總人口比例為16.8%,與美國的約2%、德英法意等西歐國家和日韓等國的3%左右相比差距還較大。隨著土地流轉速度加快,戶均生產規模也正在不斷擴大,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數量也會大幅度減少。為此,黑龍江省發展大豆生產有利於推動土地流轉,加快整合土地資源、促進勞力轉移和實現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目標。

加快黑龍江省大豆產業發展的對策

確保生產非轉基因大豆,生產綠色有機安全大豆,生產各類用途的專用大豆,解決輪作障礙,調控糧食產量結構;發展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商品價值,解決銷售難題;發揮科技作用,提升產業水平。

1.突出產品特色,走差異化發展道路

2017年我國大豆消費量已超過1.1億噸,預計今後還將繼續增加。受耕地資源制約,國產大豆佔比僅為13.1%,即使再擴大種植面積,進口低價大豆為主的格局也難逆轉,完全靠國產大豆滿足消費不現實。黑龍江省作為全國最大的商品大豆產區,只有突出特色,區別進口大豆,走差異化發展的道路,才可能提高大豆和加工產品的商品價值。一是確保生產非轉基因大豆,二是突出優良環境優勢,生產綠色有機安全大豆,三是發揮品種資源優勢生產各類用途的專用大豆。

2.爭取國家支持,解決輪作生產障礙

受氣候條件限制,黑龍江省北部大豆主產區壓縮玉米種植面積後,幾乎再沒有可與大豆大面積輪作的作物。應呼籲國家支持這一地區發展小麥生產,恢復以往的“豆麥輪作制”。目標是把這一地區建設成國家強筋麥和弱筋麥專用品種生產基地,這對減輕華北冬麥區農業用水壓力,以及減少國家進口強筋麥都有重要意義。其次,中南部玉米主產區,只有繼續增加大豆生產補助,實現大豆與玉米生產效益平衡,才能實現減玉米、增大豆,實現“米豆輪作”。第三,對地勢較高,種旱田作物不發生澇害的稻田,應規劃建設“水旱轉換田”。通過對大豆生產補助,實現大豆與水稻效益平衡,引導農民“水改旱”種大豆。規劃建設穩定的大面積水旱轉換田,對調控我國糧食產量結構,特別是近期解決稻穀積壓和長期確保大米口糧安全有重大意義。

3.各類企業並重,加快發展精深加工

黑龍江省大豆加工率應由目前的25%左右提升到60%以上。首先是做大做強已有的“異黃酮、生物酶製劑、卵磷脂”保健品和藥品等大豆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企業,提高產品市場佔有率。還應繼續拓寬加工領域、延長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使黑龍江省成為全國最大,乃至世界最主要的大豆高附加值加工產品基地。其次是大力發展非轉基因豆油、豆奶、醬油和豆醬等一般豆制食品加工企業。發揮產地資源優勢,突出特色打造知名品牌,建設系列大豆食品加工基地。加快發展大豆精深加工,既要大力提倡招商引資,增加大中加工企業數量,還應重視引導本地人創辦各類小微企業,生產各類小而精的大眾消費品,走不斷髮展壯大的道路。關鍵是外銷豆粕,應提倡“豆粕食用化”,加工生產“素火腿、素牛肉和素羊肉”等植物蛋白食品。再如用大粒豆生產“水煮豆和毛豆”等大眾消費小食品等。由此實現大中小微加工企業同步互補發展,發展成為產業集群,有利於打造產地知名品牌。

4.產加銷一體化,解決存儲銷售難題

針對品種多亂雜、產後存儲和賣難問題,長遠看主要應發展“產加銷一體化”解決。本地加工企業,應根據加工產品對專用大豆品質和數量的需求,與當地大豆專業合作社簽訂單,合作社在按訂單選擇特色專用品種組織生產,使之成為專用大豆品種生產基地,企業確保及時收購和存儲大豆。我國南方人口集中的食用大豆主銷區,各類大豆加工企業多已實現生產規模化。近期黑龍江省大豆專業生產合作社和大豆經銷商,應主動與南方各類大型豆制食品加工企業對接,作為特色專用大豆生產和存儲基地,穩定持續供應特色專用大豆。如榨油廠用的高含油大豆、豆芽廠用的小粒豆和豆奶廠用的高蛋白大豆,以及豆腐和醬油廠用的適宜專用大豆等。這是提高大豆商品價值的必然途徑。

5.發揮科技作用,全面提升產業水平

影響大豆產業發展因素複雜,依靠科學技術,才能全面提升產業化整體水平。專用原料生產,企業加工技術、各類人才培養、產品營銷和打造知名品牌等,都需要科技全面支撐。應探索“成果轉讓、技術入股和增效分紅”等成果轉化新機制,加快科技成果向企業有效轉化。

6.創新生產體系,降低大豆生產成本

提高大豆生產效益,除爭取國家加大生產補助外,關鍵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單產首先應重視選育推廣高產專用特色品種,其次是加快發展大型耕翻整地機械作業,增加土壤耕翻深度和秸稈還田,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減輕旱澇災害損失,實現全範圍均衡增產。應加大對大型耕翻整地和秸稈還田機械補助力度,打好高產穩產的基礎。降低生產成本,目前應加快土地流轉,擴大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生產主體經營規模,黑龍江省應儘快出臺各地適度規模經營標準。同時加快發展耕翻整地農業機械、防治病蟲草鼠害植物保護、機械播種和收穫,以及種肥藥保證供應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生產服務社會化和生產技術標準化目標,由此建設完善現代農業新型經營體系。

編後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