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城 · 故事」王維為何被後世確立為文人畫之祖?

王維詩畫雙絕

在唐代早已畫名流傳

明末時由於董其昌的大力推崇

後被尊為中國山水畫的“南宗鼻祖”

但現存至今傳為王維的畫作

沒有一幅可被公認為確鑿無疑的真跡

這讓人不禁猜想

千年前那顆鮮活的藝術心靈

曾有過怎樣的跳動起伏?

「慢城 · 故事」王维为何被后世确立为文人画之祖?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

比起狂放任俠的李白

憂國憂民的杜甫

一提起王維

眼前似乎多浮現出

一位翩翩貴公子的形象

過著精緻而藝術的生活

又帶著幾分憂鬱與出塵的氣質

「慢城 · 故事」王维为何被后世确立为文人画之祖?

王維,字摩詰,蒲州(今屬山西運城)人,出身不凡,家族是門第顯赫的太原王氏,其母來自另一個望族博陵崔氏。所以他從小接受的是標準的貴族教育,詩書畫樂舞無不精通。王維15歲來京城求功名,《集異記》記載他由岐王引薦給玉真公主而一舉登第的故事流傳甚廣,大才子亦是風流蘊藉的美男子,書中形容他“妙年潔白,風姿都美”,當場奏曲吟詩,才華驚動了公主,遂得其關照,後如願以償高中“解頭”。有人質疑過這則故事的真實性,但王維以弱冠之年登進士第,確是事實。《舊唐書》中寫道,“維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昆仲宦遊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薛王,待之如師友。”這個權貴的寵兒與座上賓,想必在當時的長安城也是風光無限吧。

開元二十二年(734),王維由張九齡引薦被任命為右拾遺,後累遷監察御史、吏部郎中、給事中等職。後來好友裴耀卿死,張九齡被罷相,朝中是奸臣李林甫當權,王維升遷無望,政治上難以施展抱負,便過上了半官半隱的日子。他的母親是虔誠的佛教徒,王維與弟弟王縉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在京郊的藍田山麓一帶,王維買下了一棟別墅,這座曾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的別墅,就是後世著名的輞川別業。他與同道的好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這些描繪輞川田園風光的詩篇,後集合為《輞川集》。

雖然抱負難申,但也算過得悠閒自得,王維人生的轉折點發生在天寶末年的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了四川避難,當時在御史臺任職的王維,來不及出城就被叛軍所俘。他被迫接受了偽職。安祿山在凝碧宮舉行盛宴,樂工皆出自梨園教坊,王維聞之有感,寫下一首《凝碧池》:“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等動亂平定後,唐肅宗還都長安,便要追查懲治當年投敵的官員。王維因這首詩表現出忠心可鑑,加上弟弟王縉請削自己刑部侍郎的職務以贖兄罪,而得到皇帝的寬宥。

王維被貶官為太子中允,此後仍有升遷,遷中書舍人,復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故後世又稱其為王右丞。但他自覺名節有虧,多心灰意冷,晚年變得日漸消極,寫下過“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的詩句,沉溺於禮佛之事。史書上記載,他在京師時,“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住的房子裡除了“茶鐺、藥臼、經案、繩床”外別無他物。王維中年喪妻,此後三十年也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絕塵累”。安史之亂爆發6年後,他便撒手人寰。

“前身應畫師”:對山水畫的創新

如果說藝術都是相通的,由此推想王維的書畫水準,當然也差不到哪去。《舊唐書》上記載,他的書法工草書隸書,評價其畫,“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於造化。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讚賞之餘略批評其構圖方面有缺陷。又言其畫“如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有詩句雲:“老來懶賦詩,唯有老相隨。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也顯露了本人對畫師這一身份的看重。

「慢城 · 故事」王维为何被后世确立为文人画之祖?

|《伏生授經圖》,傳王維,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據《宣和畫譜》 記載,王維畫得最多的人物畫,是佛教高僧及羅漢像|

「慢城 · 故事」王维为何被后世确立为文人画之祖?「慢城 · 故事」王维为何被后世确立为文人画之祖?

|《江干雪霽圖》 卷(局部),傳王維,縱31.3釐米,橫207.3釐米,日本私人收藏。王維的畫名在宋代開始升溫,摹本仿作也層出不窮,許多雪景山水作品被歸到他的名下|

從畫史資料來看,王維的創作活動多集中在長安及近郊,最著名的入畫之地,即他隱居的藍田輞川。輞川位於西安市藍田縣南的終南山谷地,奇峰連綿,河水水流潺湲,波紋旋轉如車輪的邊框即“輞”,因此而得名。輞川風景之美,“李唐以來,騷人韻士,鹹豔稱之,為尋幽攬古者所首屈一指”。王維現存四百多首詩中,直接寫到輞川的有幾十首,他所畫的《輞川圖》幾乎成為他的標誌性符號。

王維和好友裴迪都寫過《輞川二十詠》,即二十處勝景一景一詩。其中王維的《竹裡館》《辛夷塢》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畫面感極強。二十首詩讀下來,如在坳、崗、館、嶺、亭、湖、泉、灘、塢、園等處移步換景,有如一幅連綴畫卷徐徐展開。《輞川圖》的真跡今已不存,依稀可遙想當年的風姿。

「慢城 · 故事」王维为何被后世确立为文人画之祖?

|《輞川圖》 傳王維,王維的《輞川圖》 在流傳中已形成具有豐富文化含義的象徵,被後人不斷臨摹|

「慢城 · 故事」王维为何被后世确立为文人画之祖?

文人畫之祖如何確立

有意思的是

由唐至宋,王維詩歌與書畫的地位

卻發生了一個顯著的反轉

在唐代,王維的詩名就盛於時,遠不像杜甫其實是到兩宋才被抬到“詩聖”的位置,王維無論是在時人的詩歌選本還是評論中,都得到了頗高的評價。相反他當時作為畫家的地位並不算高,僅被列為“妙品上八人”之一,妙品次於神品,能品次之妙品,這相當於評價體系中的二流水平,並未產生如李思訓和吳道子那樣大的藝術影響。

但在宋代,王維很少以一個詩人的身份進入文人的評論視野,宋人論王維大多集中在繪畫方面,對其畫的熱情與對其詩的冷落形成了鮮明對比。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宋代士子甚重名節,認為王維有受偽職的政治汙點。另外,宋人多積極入世,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與王維的沖淡蕭散不大合拍。宋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有法可依的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等成為典範,王維無跡可尋的禪思五言律詩,也多不易學。

王維畫史地位發生躍變,北宋後期成為重要的分水嶺,主要推動者是蘇軾。嘉祐六年(1061),蘇軾曾到鳳翔瀏覽了其間的八處古蹟,寫有《王維吳道子畫》一詩:“摩詰本詩老,佩芷襲芳蓀。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詰得之於象外,有如仙翩謝籠樊。”他對王維推崇備至,對比兩人的畫,認為吳道子帶有“畫工”的匠氣,而王維“得之於象外”,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摹形寫像。而他之後的一句評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維的藝術地位開始超過“畫聖”吳道子。

「慢城 · 故事」王维为何被后世确立为文人画之祖?
「慢城 · 故事」王维为何被后世确立为文人画之祖?

|《仿王維雪溪圖》,清,王時敏,縱133.7釐米,橫60釐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王維明末時被董其昌一舉推為文人畫之祖,宗師地位維繫了數百年,明清兩代對他的評價也越來越高|

後世不少畫學著述,紛紛附議董其昌的論斷,王維的宗師地位一舉奠定,並維繫了數百年。不過也不乏爭議之聲。書畫鑑定家徐邦達就提出:“事實上,到明代是否有王維的真跡存在,還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目睹真跡可能性最大的唐代人,如張彥遠評價王維,“復務細巧,翻更失真”;凡見過《輞川圖》的人也都稱其“精密細潤”;北宋畫家米友仁曾評論“王維(繪畫)見之最多,皆如刻畫,不足學也”……這些特點其實倒比較接近北宗畫。

其人其畫已成一種象徵

宋以後,側重對王維禪意美學的挖掘,王維的名字,多與文人逸士的意趣情懷相連。王維的《輞川圖》是一個經典例子。畫家畫於清源寺的壁畫,據說在武宗滅佛期間寺毀畫滅。另有記載唐末李吉甫曾收藏王維絹本的《輞川圖》,但絹本難以行世,僅有多種摹本流傳。真跡雖渺不可尋,但其後世的摹本、臨本和以輞川為題的再創作,連同歷代對《輞川圖》的記載、闡釋,共同構成了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含義的圖像系統。輞川,幾可看成文人理想的山居之所、精神棲息的家園,這是王維賦予輞川最大的文化意義。

《輞川圖》的象徵意義被放大演繹,後世甚至傳其有療治病痛的功效,而且有真人真事。北宋著名的詞人秦觀,就在一篇《輞川圖跋》中記下,元祐丁卯年(1087)夏天,他得了腸疾病臥家中,友人高符仲攜摩詰的《輞川圖》來看他,“言能愈疾,遂命童持於枕旁閱之”。然後秦觀就描述自己觀畫的“高峰體驗”,“恍入華子岡,泊文杏、竹裡館,與斐迪諸人相酬唱,忘此身之系也”,“當此盛夏,對之凜凜如立風雪中”,“籲,一筆墨間,向得之而愈病”——病就這麼好了。這種傳言直到晚明時仍不斷流傳,明代馬玉麟也曾言:“古人云:閱《輞川圖》而愈頭風,良不虛也。”可以看出畫作的象徵意義早已超越了畫作本身。

「慢城 · 故事」王维为何被后世确立为文人画之祖?

|《輞川十景圖卷》 ( 局部),明,仇英,絹本設色,縱30.5釐米,橫987釐米,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王維寫過《輞川二十詠》,即二十處勝景一景一詩,移步換景,確是極其適合入畫,圖為仇英對“輞川樣”的演繹|

如前種種所述,想回歸到一個等同歷史原貌畫意的畫家王維,好似鏡裡觀花。而所謂的“右丞風骨”,大概更多存在於歷史的想象之中。唯有輕聲吟誦這些傳頌千年的名句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漢江臨泛》)等等,方可暫時擱置時空的阻隔,去接近那顆藝術心靈對線條、色彩、氛圍和一切詩意圖景的敏感悸動。

源自|西安發佈

點擊查看往期精彩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