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印象|舌尖上的民勤——麻腐餃子

民勤印象|舌尖上的民勤——麻腐餃子

但凡有中國人的地方,每到過年,餐桌上總會有一盤餃子。尤其在中國北方,除夕夜裡,窗外鞭炮聲聲,屋裡燈光暖人,鍋裡熱氣騰騰,把心願與祝福,都包進那薄薄的餃子皮中,紅紅的火苗滾開的水,煮一鍋滋味悠長的餃子,就是一個喜悅的新年。

離開故鄉到他鄉,才知道還有薺菜和茴香也可以做餃子餡兒,甚至還有西紅柿雞蛋餡兒。在西安上班的時候,車間裡有個叫朱西玲的師傅,讓我教她女兒功課,每次上完課,她總會做一頓牛肉餡的餃子來招待我。朱師的餃子,真是皮薄餡大,非常好吃,我一吃一大盤。所以至今我都以吃到珍饈般的心情懷念。同樣是餃子,我一同事,就不以為然。同事是廣東人,太太是北京人,愛吃餃子,他不理解,就是一堆碎菜和碎肉和在一起,用麵包起來,哪裡有那麼好吃?他不知道的是,餃子的文章,就是餡料上的花樣百轉。豬肉白菜餡,羊肉大蔥餡,韭菜雞蛋餡,隨便一種,經過刀切,調味,攪拌,封包,蒸煮之後就成了一道趣在其中、味在其中的美食。查閱餃子餡的配方,眾多的花樣中,都有外國人包中國餃子拿一個整鵪鶉蛋和巧克力當餡兒的,卻唯獨沒有麻腐餡兒,所以我推斷。只有我的故鄉民勤才有麻腐餡兒餃子。

麻腐的取名,應該來自豆腐。豆腐是黃豆做的,麻腐則是麻籽兒做的。做法的共同之處就是,將原料碾碎,放水裡溶開,用細網鑼將渣皮隔出來,把醬汁倒進鍋裡,小火慢熱,讓鍋慢慢開,看到鍋開,就在水開處一點一點地加冷水,待麻腐凝結成塊,漂浮到水面說上,水變清時,用笊籬將麻腐控水撈出。如果是豆腐,這時候要壓成塊,麻腐則不用,直接放到案板上,將事前煮熟的土豆,剝皮,切碎,摻進去,加大蔥末,調鹽拌勻,就成了麻腐餡兒了。麻腐餡兒可葷可素,比如我婆婆家,喜歡素餡兒,所以拌的餡兒就簡單。但是孃家的人愛吃肉,每次拌餃子餡兒,就會炒一大鍋碎肉,拌進麻腐裡,這就是肉麻腐餡兒了。麻籽兒富含油脂,本來是用來榨油的,但在饑荒年代,飯食中缺肉少油,就把麻籽兒做成麻腐,以此來補充油水。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豬肉、羊肉隨時就能吃上,包餃子不一定用麻腐了。但是因為特殊的香味,麻腐餃子,作為過年的傳統,保留了下來。所以點麻腐,拌餃子餡兒,往往是在掃了房,做完年饃饃,臨近過年的幾天。一次拌一大盆,把整個過年的餃子餡兒都準備好,放在沒生火的屋子裡凍著,隨吃隨取。

民勤人擀餃子皮,不是一張一張地擀的,而是把一大團面擀成一大張,再用一個圓形的鐵圈,放在麵皮上一按,裁剪下來一個個的餃子皮。這樣做的餃子皮,有個缺點是中間和周圍薄厚一致,所以捏餃子的時候,容易破肚皮兒。

民勤印象|舌尖上的民勤——麻腐餃子

民勤印象|舌尖上的民勤——麻腐餃子

我的三嫂很能幹,會用小擀杖擀小張的餃子皮,她嫁到我家之後,我們家就徹底地改變了擀餃子皮的方法,她一人擀皮兒,能供得上我們全家人包。我父親愛吃餃子,也是包餃子行家,他包餃子是將盛好餡兒的餃子皮放在彎曲的食指上,然後用兩個大拇指並排往下一壓,一個像彌勒佛大肚腩的餃子就成型了。三嫂擀皮兒和父親包餃子的方法,我都學會了,作為一項技能,能自如地應付生活。但是,那麻腐餡兒卻始終是個惦記。所以,當年味兒漸濃時,我便想起那些年我們家包麻腐餃子的情景:父親和母親坐在熱炕上包,包好的餃子,彌勒佛樣式的一排,耳朵樣式的一排,有秩序地擺在菜板上。三嫂在結滿冰花的窗前案板上擀餃子皮,擀好一摞,就遞過來。孩子們則一會兒進來,一會兒出去,忙著他們鞭炮的事兒。窗外,火紅的太陽照亮了西牆,過年了,麻雀們也高興,在棗樹枝上跳上跳下,嘰嘰喳喳的沒個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