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未來發展方向之淺見

民勤未來發展方向之淺見

王雄德(天之然)

年年講調整,屆屆有新意。民勤該向何處去?農民出路在哪裡?一直是歷屆政府、歷任領導及廣大人民群眾熱切關心並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此,我敞開心扉,談談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不妥之處,懇請指正。

一,民勤“大田農業”已到盡頭。

民勤未來發展方向之淺見

縱觀民勤農業發展歷史和農業生產現狀,不難看出,無論種植面積、種植方法、種植品種、農業科技、品種開發、生產管理,還是生產成本、產出效益、產品質量、市場地位、發展前景,幾代民勤農民,絞盡腦汁,辦法使絕。生產潛力幾近挖掘,發展後勁幾乎喪盡。

1,種植品種潛力已經挖盡。

從小麥、玉米到甜菜、棉花、甘草、板藍根、色素花卉、白蘭瓜、黃河蜜、哈蜜瓜、新品種蜜瓜、黑瓜子、無殼葫蘆、茴香、葡萄、紅棗、枸杞、辣椒、洋蔥、人參果……民勤大地基本種遍了西北地區乃至中東部地區所能種植的大部分農作物品種。豐欠不同,成敗皆有。

2,科學種田潛力基本挖盡。

從小麥、玉米大田種植到試驗田、示範田、樣板田、農業八字憲法、帶狀種植、間作套種、合理密植、噸糧田建設、土壤改造、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根瘤肥、草木灰、高肥堆肥、農家土肥、培植菌肥、沼氣漚肥、葉面噴肥、秸稈還田、小秋複種、良種培育、異地調種、農藥拌種、輪作倒茬、地膜覆蓋、水土保持、土壤元素測定……民勤科學種田水平在武威市三縣一區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可以說是高招用盡,解數使完。

3,土地、水利潛力基本挖盡。

從靠天吃飯到抗旱灌溉,從改條田到大塊加小塊,從手把漏斗到人力水車、畜力水車,從柴油機抽水到電動機抽水,從土井到鑲井、澇池,從半機井到百米井、深井,從鍋錐井到衝機井、鑽機井,從離心泵到潛水泵、深井泵,從井水到河水,從外河到總幹,從土渠到磚河,從地下水到祁連山雪水、景電二期黃河水,從大田漫灌到噴灌滴灌……民勤水利從興到衰,從榮到枯,得寸進盡,步步為營,一口氣走到了今天迫不得已的“關井壓田”。

二,發展“精品農業”、“袖珍農業”、“園藝農業”或是民勤農業發展的終歸出路。

在這裡,我不得不提起近年來在民勤蓬勃興起的日光溫室。針對民勤地下水過度開採、水資源嚴重匱乏,生態日趨惡化的嚴峻形勢,政府宏觀調控種植結構,積極引導產業方向,大力發展日光溫室,初衷是好的,決策是對的。然而,為什麼日光溫室收益不樂觀?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1,政府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多建、快建、猛推上,而沒有注重抓好督促種、督促管、幫助銷上。

2,群眾對日光溫室的好處認識不夠,思想觀念沒有根本轉變。

單為了應付上級,完成任務,而沒有在種和管上狠下功夫。把日光溫室當成了“後孃的兒子”,有人養,沒人管。日光溫室建設普遍存在沿公路、地力薄、管理差、不受苦、怕潮溼、愁銷售、空棚多、舊棚爛、不輪作、土壤殘留超標等問題。其中,空棚問題尤為嚴重。

3,建設規模形成,種植規模不足。

據我大概瞭解,從1993年民勤建成第一座日光溫室開始,通過2007年至2017年十年時間的重點推進,縣內日光溫室存量不下20000座,按每座棚年收入2萬元估算,全縣日光溫室年產值不下4億元,畝均收入絕對是小麥、玉米的25倍以上。然而,民勤日光溫室的現狀卻是,真正發揮效益的日光溫室恐怕不足三分之一。

4,種植經驗少,產品品質差,產量低,總量少,規模小,產銷鏈沒有形成。

一句話,成不了氣候。所以形成了“民勤菜販奔走武威,外地商人不到民勤”的尷尬局面。舉個例子,假如一位外地客商到民勤,急需裝一火車皮辣椒,別說在一個社,恐怕一個村、乃至一個鄉,也不能在要求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交貨任務。

民勤未來發展方向之淺見

據此,個人認為,民勤大力發展日光溫室切實可行,勢在必行。如果把建設日光溫室的信心、決心、狠心、財力、物力、精力用在督促落實種植面積、幫助產中服務和產後銷售上,民勤日光溫室發展必定效益可觀,前景廣闊。

三,發展民勤旅遊業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眾所周知,民勤是一個礦產資源稀少、水利資源匱乏、工業項目短缺的純農業縣份。世世代代以農耕為生,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從貧窮到溫飽,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社會經濟、地方財政、農民收入一直是制約民勤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瓶頸。

水路不通走旱路,旱路不通另找路。農業達到巔峰,工業小打小鬧,副業勞力短缺,礦業幾近空白,面對這種困難局面,唯一的突破口和切入點,只有探索發展旅遊業。

民勤未來發展方向之淺見

2014年,我曾經在QQ說說裡寫過這樣一段話,亦或引起時任市、縣領導的看法。在那段說說中我寫到:

寧夏鎮北堡一片殘亙斷壁,在張賢亮先生的眼裡就是名勝,就是商機,能夠打造成年創收數十億元的AAAAA級旅遊景區。而我縣保存完好無損的“西部第一莊園.瑞安堡”,充其量只是一個陳列紡線車、織布機、木軲轆大車的地方。非但沒有旅遊收入,相反地還要財政撥款養活人來專門管理。

民勤縣和阿拉善世代為鄰,一線之隔,同樣地處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腹地。阿拉善能夠藉助沙漠資源,打造成中國“英雄會”永久舉辦地。而在民勤,沙漠就是本縣小青年練車、滑沙、衝浪、燒烤的地方。

騰格裡沙漠中的一汪湖水,阿拉善人能夠打造成AAAA級旅遊景區――月亮湖,且榮獲“中國十大魅力休閒旅遊湖泊”、“中國最具浪漫氣質湖泊”的美麗稱號。而民勤的“亞洲第一庫”――紅崖山水庫,充其量就是一個盛水的地方。

同樣是歷史名人,位於阿拉善賀蘭山的“廣宗寺”、“福音寺”,藉助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聖名,搖身一變,成了AAAA級旅遊景區。而“人在長城之外,文居諸夏之先”、擁有漢中郎蘇武壯士持節十九載的蘇武山、“蘇武廟”,只不過是假冒道士裝神弄鬼、善男信女燒香拜佛、亡靈逝者掩屍安身的地方。

說到這裡,由不得我,贅述幾句本不該講的題外話,又恐染人走茶涼、落井下石之嫌。

大力發展旅遊業,早已成了陳年舊辭。全國各地,根據本地域的文化特色、地理優勢,積極嘗試,大膽運作,相繼做出了卓越的成績。唯獨我們民勤縣乃至武威市,卻被某些領導用打、壓、堵的手段,封閉了近八年時間。在某個時期內,別說抓什麼旅遊項目,就連民間出資舉辦演唱會和沙漠戶外活動,只要聞風,必定喝止,甚至要追究相關領導的責任。一句話,貴領導執掌武威八年,讓武威市的旅遊業推遲了八年,滯後了八年。

萬幸的是,新一屆市、縣領導高瞻遠矚,終於把發展旅遊業提上了議事日程,並且傾全力、注心血、費心思狠抓落實。我縣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裡,精設計、快速度、高質量,完成了“紅旗谷”旅遊風景區的工程建設。為民勤大力發展旅遊業開了好局,帶了好頭。幹部稱讚,群眾歡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我對民勤發展旅遊業的幾點建議:

1,打造“蘇武品牌”,擦亮文化符號,唱響文化大戲,提高民勤知名度。

民勤未來發展方向之淺見

(1)千方百計籌措資金,興建“蘇武古鎮”。

(2)收回、重整、修繕蘇武廟。

(3)綠化、保護、建設蘇武山、野鴿子墩及蘇武有關的名勝古蹟。

(4)打通通往蘇武山的公路。

(5)興建“蘇武紀念碑”。

(6)理論上模擬劃定、製作蘇武牧羊路線圖、圈定蘇武牧羊大致範圍並製作界標。

(7)興建蘇武陳列館。

(8)抽調本地學者、培訓蘇武山景區導遊及講解員,組建“蘇武山景區管委會”。

(9)積極開展相關等級的蘇武山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

(10)定期舉辦“蘇武廟會”及相關祭祀、紀念活動。

(11)動員社會力量,撰寫蘇武相關著作。

(12)進一步加強蘇武牧坻考證和蘇武文化的學術研究工作。

(13)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建議將現三雷鎮更名為蘇武鎮,現蘇武鎮更名為羊路鎮,在羊路鎮設立野鴿子墩村。擦亮文化符號。

(14)籌措資金,利用名人效應,藉助公眾媒體,投放旅遊廣告,包裝民勤,宣傳民勤,推銷民勤。

2,打造“沙文化”旅遊品牌。

(1)修建沙漠旅遊接待站(遊客服務中心)。

(2)鼓勵民間自發成立“越南e族”汽車俱樂部、摩托車俱樂部。

(3)與阿拉善“英雄會”聯袂,成立“英雄會民勤分會”,爭取與“英雄會”賽段、賽事實現戰略對接。

(4)完成南湖25公里至小青山、夾河至哈什哈蘇木的道路聯接。

(5)在夾河段沙漠、南湖段沙漠、蘇武段沙漠適當修建相關旅遊服務設施,充實項目,提升品位,增強服務。

(6)熱情接洽外來車隊沙漠賽事,定期舉辦沙漠文化旅遊節。

(7)科學規劃、確定、設置沙漠賽道及沙漠遊樂場地。

(8)定期舉辦“中國沙棗花文化節”。

(9)做好沙漠公園、沙生植物園、宋和治沙紀念館、文化生態園、連古城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旅遊項目鏈接及延深工作。

(10)繁殖、保護丶馴養“沙漠之舟”白駱駝。

(11)鼓勵並扶持“沙門部落”的拓展、升級及建設規模。

(12)成立“越野e族協會”和“沙漠摩旅協會”。

3,打造“歷史文化”品牌。

(1)包裝、宣傳“連古城”文化及“三角城”文化。

(2)搶救、保護連古城遺址和三角城遺址。

(3)搶救、保護明長城遺址。

(4)重振“鎮國塔”雄風。

(5)加強“蘇武廟”、“聖容寺”“東鎮大廟”、“中渠大廟”、“法幢寺”的修繕、保護及對外宣傳工作。

4,打造“水文化”品牌。

民勤未來發展方向之淺見

(1)裝點“亞洲第一庫”紅崖山水庫景區。

民勤未來發展方向之淺見

民勤未來發展方向之淺見

(2)開發“青土湖景區”。

(3)建設“石羊河景區”。

(4)整理“老外河景區”。

(5)打造石羊河溼地公園景區。

(6)進一步完善“紅旗谷”景區的配套服務設施建設。

(7)加快“清泉湖”、“東湖”及“沙門部落日月湖”的建設及宣傳推薦工作。

5,打造“飲食文化”品牌。

民勤未來發展方向之淺見

(1)嘗試舉辦“中國.民勤蜜瓜博覽會暨蜜瓜旅遊節”。

(2)註冊“蘇武羊肉”商標,做大、做強民勤羊肉產業,力爭“中國羊肉之鄉”稱號唱響中國,走向世界。

(3)精心包裝蓯蓉、鎖陽、沙棗、沙棘、沙畫、沙米、白茨果、沙櫻桃、黑枸杞、沙蔥、紅棗、枸杞、人參果等名優土特產,並探索、嘗試土特產品深加工,使其真正成為地方拳頭產品和主打產業。

6,積極發展“大漠風情”鄉村旅遊。

民勤未來發展方向之淺見

(1)鼓勵發展“農家樂”、“農家小園”、“農家客棧”、“開心農場”、“垂釣池”、“沙漠湖泊”“蒙古包”、“賽馬場”、“水上樂園”、“大漠人家”、“農夫山莊”、“蘇武莊園”、“駝隊驛站”`“羊路風情”、“農家採摘園”、“農家自助大鍋臺”等具有鄉土文化氣息的自營旅遊項目。

(2)挖掘、保護、傳承“民勤民歌”、“民勤小曲戲”、“民勤秧歌”、皮影戲、民勤嗩吶、民勤非遺、等特色文化項目。

(3)挖掘、搶救、傳承民勤工匠、民勤民俗工藝、民勤手工工藝、民勤紡織工藝、民勤刺繡工藝、民勤釀造工藝、民勤地方名小吃、民勤地方古建築、農家古屋、農耕工具、生產生活器具等民間民俗文化。

旅遊發展,經濟支撐。經濟發展緩慢,財政基礎薄弱,是不容質疑的縣情。發展旅遊,觀念先行。我們可以採取循序漸進、重點打造、分期建設、招商引資、民間集資、承包投資、財政貼資、“各自為營”等各種形式,動員社會力量,穩步推進旅遊業發展。

旅遊業發展,始終是開始,永遠是起點。昨天已經過去,今天起步不晚。發展旅遊,刻不容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個人建議,難免狹隘。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王雄德(天之然)

2018年3月2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