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雙心疾病”的中醫認識

科普|“雙心疾病”的中醫認識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心血管發病率及死亡率不斷攀升。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報道,目前,我國心血管病病人人數約為2.9億,心血管病死亡占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隨著社會心理壓力日益增大,全球患有各種精神心理疾病的病人至少有5億人,約為人口總數的10%,我國也有相似的發病率。由此可見,心血管疾病和心理問題已成為我國最嚴重的健康問題。兩種疾病互為因果,互相影響,成為嚴重的健康問題。

1.中醫學對心和神的認識

早在《素問·痿論》有“心主身之血脈”的論述,《素問·調經論》提出“心藏神。”中醫對於心“主血脈”的認識與西醫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十分相似,而“心藏神”則涉及了西醫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十分相似,而“心藏神”則涉及了西醫的心理和精神狀態。《素問·靈蘭秘典論篇》之處“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通過統帥各臟腑之氣,以達到調控各臟腑功能及精神活動的作用。

張景嶽在《類經》中指出:“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指出了心(即神)調節臟腑的生理功能,而情志過敏可損傷心神,導致其他臟腑功能的異常,這與西醫所說的劇烈或持續心理應激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體液等促進心身疾病的發生發展相一致。 《靈樞·口問篇》雲:“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說明情志的異常變化與冠心病的發生關係極為密切,且情志異常,多先損傷心。可見,中醫學中雖無雙心疾病這一病名,但對心繫疾病會引起精神情志異常早有認識。

2.雙心疾病的中醫病因病機認識

2.1心與雙心疾病

心主血脈、藏神,若情志調暢,則氣血調和;若情志過敏,則可損傷心之氣血陰陽而發為心繫疾病。因此,中醫“心繫”疾病的表現主要與血脈運行障礙和情志活動異常有關。心之氣血營養受損不但會引起心悸、胸痺等,同時也會引起神的異常,如心氣(陽)虛、心神失養導致的神疲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心血虛所致的失眠多夢、健忘;心陰虛火旺所致的心煩不寧,驚恐不安,失眠多夢等。

2.2肝與雙心疾病

雙心疾病最常見的是心血管疾病合併焦慮症或抑鬱症。元·王安道《醫經溯洄集·五鬱論》:“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鬱,鬱者,滯而不痛之義。”《丹溪心法·六鬱》:“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 故人身諸病, 多生於鬱。”

心血管疾病合併焦慮症者往往因久病氣機失調,肝氣鬱久而化火, 肝、心為母子之髒, 其氣相通, 肝火引動心火, 火擾心神, 病人除出現如胸悶、 胸痛、 心悸、 氣促等心繫疾病的症狀外, 還可見心肝火旺的症狀如頭暈頭痛、 煩躁、 易怒、 驚恐、 狂躁、 失眠等; 如氣滯日久可致血瘀, 瘀阻於內, 則脈絡不通, 心失濡養, 而出現胸悶、 胸痛等“ 不通則痛” 的表現以及心悸等心失所養之證; 或久病, 肝陰虧耗, 而“ 肝腎同源” , 必致腎陰不足,不能上奉於心, 水不濟火, 則心陽獨亢, 擾動神明而致心煩、 失眠等。

抑鬱症屬中醫“ 鬱證” 範疇。《 醫方論》 : “ 凡鬱病必先氣病” 。《 證治匯補·鬱證》 : “ 鬱證雖多, 皆因氣不周流, 法當順氣為先。 ” 均強調了鬱病始於氣的論點。冠心病合併抑鬱症多由於七情所傷, 情志不暢, 肝失疏洩, 氣機鬱滯而引起五臟氣血失調。肝氣鬱結, 肝木過盛乘犯脾土, 脾虛氣血生化乏源, 而致氣血不足, 心神失養, 可見心中惕惕、 善驚易恐、 失眠多夢、 神疲乏力、精神萎靡等; 脾虛運化失司, 水谷無以化生精微而致痰溼內生, 矇蔽心竅, 表現為表情淡漠、 神志呆鈍、 哭笑無常等。

2 .3 脾與雙心疾病

《 仁齋直指方》 雲: “ 人之所主者心, 心之所養者血, 心血一虛, 神氣不守, 此驚悸之所肇端也……” 提示氣血不足與雙心疾病有關, 而脾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若脾氣虛弱, 則氣血生化不足, 心失所養, 故見胸悶氣短、 心悸不寧、 疲乏無力、 失眠多夢等。脾虛則水谷無以化生精微而痰溼內生, 矇蔽心竅,可致神志呆鈍、 淡漠等。

2.4 腎與雙心疾病

年老體弱或久病耗傷, 腎氣不足, 精氣虧虛, 腎中陰陽失調, 腎陰不足, 不能上奉於心, 水不濟火, 陰虛火旺, 而致心神被擾, 可見心悸、 失眠、 煩躁等症。另外, 七情不暢、 寒冷侵襲、 年老體虛、久病未愈等病因均可致瘀血痺阻心脈, 心脈不暢, 則心神失養, 神無所主, 心神不寧。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 往往因慢性病程的困擾, 導致焦慮不安或憂思抑鬱, 進一步加重血瘀, 形成惡性循環。可見, 雙心疾病的病位在心, 但與肝、 脾、 腎密切相關。主要病機為氣機失調, 氣血失和, 病性多虛實並見。

3.1 重視疏肝

3.2 顧護正氣

疏肝之品多香燥, 易耗傷陰血, 若一味疏肝理氣, 雖當時症狀緩解, 用久則陰血更顯不足,肝失濡潤則肝氣易鬱, 肝陰不足易致肝陽上亢。故應注意疏理肝氣之品不可過量, 且當配合滋陰養血、 柔肝、 斂肝之品, 如白芍、 當歸、 地黃、 枸杞子、 女貞子、 旱蓮草、 桑葚等, 以滋水涵木、 養血柔肝, 既補肝體, 又助肝用, 勝於單獨一味辛散疏肝。另外, 疏肝之品用之不當亦可耗氣、 破氣, 導致或加重氣虛, 因此, 對冠心病動則胸悶胸痛, 本有氣虛之象者, 或久用疏肝理氣之品者, 當加黃芪、 黨參等補氣之品。

3 .3 並調兼證

3 .4勿忘調神

雙心疾病病人, 因病邪虛實的不同,或為心神失養, 或為心神被擾, 故可根據虛實不同酌加柏子仁、 炒棗仁、 五味子、 茯神、 夜交藤、 合歡皮、 遠志等養心安神之品或龍齒、 牡蠣、 磁石、 琥珀粉等重鎮安神之品。

4.小 結

文章摘自文獻《雙心疾病的中醫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