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某大型電商平臺被曝光後仍違規從事“二清”

進入3月,“二清”整治進行新的階段。在《關於進一步加強無證經營支付業務整治工作的通知》(即217號文)的要求下,大部分電商平臺整改效果初顯。然而,距離央行規定的最後期限只有3個月了,這場史上最嚴的“二清”整頓仍在急迫進行中。

2017年11月底,央行下發217號文,從有證機構開始,覆蓋所有無證機構,要求堅決徹查“二清”。同時,通知明確提出整改時限,要求持證機構自查在2017年12月底前自查自糾;各地人行在2018年2月底前開始大檢查;2018年6月底前完成處罰與總結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僅給半年整治時間的同時,央行的監管毫不避諱行業灰產術語,徹查所有“大商戶”模式,根治“二清”亂象。

“大商戶”模式,既指銀行或支付機構把收到的貨款結算給了電商平臺,電商平臺再結算給入駐的商戶。電商平臺的形式除了直營之外,更多的是加盟入駐的方式。這就在結算過程中形成了事實上的“二清”。按照217號文附件裡的認定標準,很多電商平臺的“大商戶”模式是這次監管的精準打擊對象。

業內人士透露,“二清”模式可能存在大量的資金留存在平臺上存在金融風險,央行關注的核心是電商平臺背後的資金流動是否合規、安全、可控。所謂“二清”是指支付公司或銀行先將POS機的結算款支付給某一個人或某一家公司,再由這家公司或個人結算給商戶。

事實上,央行相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平臺“二清”業務極大危害客戶資金安全,容易引發局部風險事件。媒體也曾多次報道,現實中發生過的多起截留、挪用商戶資金後跑路事件。

可幸的,目前整治效果已經初顯。不過,也有大型電商平臺遲遲未有行動。

上海易錦律師事務所律師李飛稱,就在前幾天,他在某大型電商平臺的一家第三方賣家店鋪買玩具後發現,實際經營者和收款方不一致。同時,不止這一家,還有5家類似公司在幫第三方賣家進行著收款。

對此,李飛認為,一是這些收進來的錢可以不受備付金管理的規定;二是平臺可以將本該屬於商戶的錢進行截留,暫時轉入作為現金流使用。

業內普遍認為,防範風險一直是金融領域的重中之重。隨著央行設定的“二清”整治大限將至,無論是針對具有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還是沒有牌照的聚合支付等類型,以及沒有牌照的新電商服務平臺,央行的支付監管指導正逐一覆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