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度迭代,出版機構掘金網絡文學何去何從?

兩度迭代,出版機構掘金網絡文學何去何從?

1.0時代,從平臺獲取內容,以點擊率為王

在網絡文學風雲初起時,一些較早關注類型文學的出版機構開始對大眾且通俗化的網絡文學進行嘗試性的探索,但並未規模化、體系化。例如,1999年,上海三聯書店出版了《進進出出:在網與絡、情與愛之間》,一書囊括當時網絡文學界的五大高手:邢育森、寧財神、俞白眉、李尋歡、安妮寶貝。此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等都相繼出版了系列網絡小說。但在龐大的傳統圖書市場上並未引起波瀾。

不久後,瀟湘書院、起點中文網、晉江文學網等網絡文學平臺相繼成立,網絡文學規模化地走進出版機構的視野,傳統出版與網絡文學的關係正式邁入1.0時代。主要表現為:大批聚焦現當代通俗文學等領域的大眾類出版機構以點擊率為標準,主動“搭訕”網絡文學作品,雖未進行產業化經營,但對網絡文學從容走下網絡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2007年,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蕭鼎的《誅仙》,上市4年累計銷量突破千萬冊;2008年,重慶出版社出版《藏地密碼1》,上市不到一週,首印20萬冊被搶購一空。

可觀的利潤回報與新的出版思路,是這一階段傳統出版機構開發網絡文學的重要目的。在1.0網絡文學出版時代,點擊率是出版機構篩選網絡文學的重要標準。但川少社社長常青也特別強調,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應當同時成為出版機構評判一部網絡文學作品的標準,“內容品質是否過關,是否有受眾基礎,是否適合本社的渠道推廣特性等,是我們評判一部作品能否出版的主要指標。”

2.0時代,用平臺創造內容,踏上“造血”之路

網絡文學的實體化,讓傳統出版煥發了新的活力,與影視、遊戲改編聯動的作品,為傳統出版提供了更多暢銷的機會和流量。但不可否認,出版機構在選擇網絡文學作品時,存在迎合市場,忽視價值導向等弊端。

因此,帶著將網絡文學“精品化”以及提升抗風險能力的訴求,陸續有出版機構踏上了網絡文學的“造血”之路,開啟了網絡文學出版的2.0時代。

國內首屈一指的民營書企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簡稱“磨鐵圖書”)則是2.0時代的典型代表。依託旗下5個風格不同的網絡文學平臺通過品牌賽事孵化來生產更多的優質作品,挖掘新的作者,並以此開發優秀的紙質圖書;與此同時,磨鐵圖書還不斷拓展網絡文學變現衍生的方式,將優酷作為其內容分發平臺,打造文娛產業發展基金,進而打造“泛娛樂”全產業鏈。

【延伸閱讀:從SWOT模型看出版機構介入網絡文學的可能】

20餘年來,藉助與出版機構的聯姻,網絡文學成功走進了“主流”出版物陣營;但在數字出版趨勢不可逆的當下,實體化已不再是網絡文學的唯一歸宿。特別是面對閱文集團等以網絡文學運營著稱的強勢企業,傳統出版機構又該何去何從?

筆者嘗試通過SWOT分析法梳理傳統出版在全新網絡文學時代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兩度迭代,出版機構掘金網絡文學何去何從?

於傳統出版機構而言,精品出版、網絡觀念等始終是站穩和拓展市場的關鍵要素。但未來,機構要想在網絡文學市場上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實現更大的商業價值,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