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決日報|阿里CEO張勇:我們很樂意推順豐,因為商家用戶都喜歡

創投決日報|阿里CEO張勇:我們很樂意推順豐,因為商家用戶都喜歡

創投決是一檔為創業者和投資人搭建的創投PK的真人秀節目。創投決創造條件促進眾創空間蓬勃興起,推動各類創新要素融合互動,是為創新創業項目投資融資、渠道合作、思想交流、品牌曝光的“超級平臺”。

創投決日報:


對於阿里來說,生態意味著高度。

阿里巴巴的張勇味兒越來越濃了。

2017年年底阿里入股高鑫零售,花了224億港元。而收購的主角之一大潤發董事長黃明端,到現在都沒見過馬雲,從始至終交流對象都是張勇。

你辦事,我放心。不知道馬雲有沒有跟逍遙子(張勇的花名)說過這句話。當然,像收購餓了麼這種,資金總額達到95億美元,破了中國互聯網圈紀錄的大case,張勇還是給馬雲打電話彙報過的。

馬雲有理由放心。

創投決日報|阿里CEO張勇:我們很樂意推順豐,因為商家用戶都喜歡

張勇

在張勇擔任CEO的第三個年頭,阿里繼續高歌猛進。最近公佈的2018財年財報顯示,阿里營收增幅達到58%,創下了上市以來最高增速。如此快速的增長髮生在一個市值超過5000億美元的龐然大物之上,不禁讓人想起郭士納那本書——《誰說大象不能跳舞?》

創投決日報|阿里CEO張勇:我們很樂意推順豐,因為商家用戶都喜歡

製表:《中國企業家》

阿里並非沒有挑戰,特別是在2017年市值突破3000億美元后,阿里成為規模龐大的“經濟生態體”,邊界不斷擴展,和外部世界關係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從2017年年中的菜鳥與順豐之爭到年底的烏鎮飯局,阿里對自身的定位,以及和對手、夥伴乃至整個外部世界之間的關係,都和以往有所不同。

創投決日報|阿里CEO張勇:我們很樂意推順豐,因為商家用戶都喜歡

製表:《中國企業家》

和“紅包之戰”不同的是,這一次阿里並沒有拉響警報,不曾像之前那樣“凝視對手”,以至於不自覺地亦步亦趨。如今阿里處之泰然,既明瞭自己的長處,也知道自己的限度,頗有些“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阿里和世界的關係,2018年以來有所緩和。阿里已經很久沒有打口水仗了,今年互聯網大戰的主角們,大都是烏鎮飯局的座上客。

阿里為什麼不焦慮了?

“因為我的個性。”藥片在張勇心裡,“焦慮有什麼用呢?沒有用。你必須做好你自己。”

日前,張勇接受了《中國企業家》的獨家專訪,對於外界關心的問題——拼多多的挑戰、騰訊的逼近、和馬雲的關係等等,張勇一一作了回答,這可能是張勇目前為止最開放的一次訪談。

在2017年的一篇文章裡,我把張勇形容為“AI”:極其理性,邏輯嚴密,算度精準,不知疲倦,很少犯錯。張勇對此表示認同,不過有一點,他表達了不同意見,“我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只是感性表達的方式不一樣。”

儘管一直處在硝煙之中,但在這個用一條命把阿里這個遊戲打通關的上海男人眼中,商業本質上是個高級遊戲,競爭遠不像看客認為的那樣你死我活,“我從來不把別人看成敵人,也不把毀滅別人當成樂趣”。王興公開指責阿里沒有底線,張勇的回應是,希望有朝一日和王興喝喝小酒

這並不意味著張勇心裡沒有火。像其他阿里人一樣,他反覆強調“因為相信,所以看見”。“果斷”和“All in”是阿里CEO激賞的品質,他渴望投入火中,鳳凰涅槃,顯然也希望他手下那幫leader們這樣幹——“如果你只是為了做好而苟活著,有什麼意思呢?”

商業領域的激烈競爭,在張勇看來,非但不是壞事,反而是一種幸運:“你必須時刻醒著,睡覺也得睜著眼睛,你必須不斷去學習、創新。最怕的是獨孤求敗,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可以被超越的。”

“我享受這種狀態。”張勇說。

以下是《中國企業家》專訪張勇的部分對話內容:

關於挑戰

在商業領域,熱鬧和競爭從來不斷。好處是什麼?你必須時刻醒著,睡覺也得睜著眼睛,必須不斷去學習、創新。最怕的是獨孤求敗,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可以被超越的。

張勇:任何行業總是會有新的進入者,拼多多走到現在這個階段,至少說明它過去切入的路徑是有效的,但是它本質上其實不是社交電商,社交還是裡面的一個淺層次的東西。

對阿里來講,還是要看用戶價值,要用發展的眼光看用戶價值。

我一直跟團隊說,我們不可能再走回到三塊九賣一雙日拋型的鞋,還包郵(這條路)。還是那句話:你是因為看見而相信,還是因為相信而看見?你要相信整個消費在往上走。

便宜當然每個人都喜歡,甚至是最大的用戶價值。但同時,每個人都想要好東西,他付了便宜的錢,但是也希望能夠有好東西,這裡邊可能會發生一些mismatch。

CE:但淘寶也推出了特價版,這是否可以看成對拼多多的因應?

張勇什麼叫特價——產品質量必須保證在一個水位上,低價和劣質不能劃等號。這個度是很難把握的,但是你必須要去把握,不能走歷史的回頭路,哪怕在近期看,損失了一些用戶,但我可以說,現在大量用戶都流到淘寶來了。只要連續三次不滿意,用戶肯定到淘寶來。你就當成在幫我開拓農村市場,教育用戶好了。

還是要從發展的眼光看未來,你要相信用戶最後要什麼。當然不是說每個人都要消費得非常高大上,不是這樣的,但是在每個消費層級上,你要給他適合的東西。

我們前一段有過討論:到底是消費升級,還是消費分級?消費升級和消費分級是有關係的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不是對立的。第一,消費肯定要分級;第二,消費升級一定是趨勢。

你要做到的是在不同的消費分級裡進行消費升級,這樣這個社會才有進步。一塊錢包郵、兩塊錢包郵那些東西,不符合規律。

CE:現在有一些電商主打消費升級,比如說網易嚴選,為什麼網易嚴選先做出來了,淘寶心選之後才做?

張勇:創新有很多細分維度。問題關鍵是:做一個業務,還是做一個生態?

今天淘寶已經是一個超大規模的生態,體內會自然孕育出很多東西來。而新進入者進入市場,一定會選一個獨特的視角,切入一個具體的業務。

阿里一直在做生態,過去十幾年經歷了很多競爭對手,比如今天你談的網易,過去可能談的是拍拍網等,這個行業在不同階段總會有新的進入者。

對於阿里來說,生態意味著高度。

這就像爬山。今天阿里也許已經站在了一萬米的山峰上。有些人也想爬這座山,一開始只要(細分領域)切得越準,目標受眾定位清楚,用戶價值選擇清楚,爬的速度會越快。這就是創造一個新業務的典型做法。

但問題關鍵是,規模的天花板和這群人需求的天花板在哪裡?是爬到500米就開始減速了,已經喘氣了,到800米就爬不動了,到1000米就停下,還是能夠爬到3000米或者5000米?

對阿里來講,最關鍵的是怎樣利用生態的力量,不斷去學習。當然自己也要創新,也要學習業界好的東西,和我們的生態融為一體。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身處一個所有人都高度關注的行業,商業離錢最近,大家都想進入這個行業,變現或者重新創業。在商業領域,熱鬧從來不斷,競爭從來不斷。好處是什麼?你必須時刻醒著,你睡覺也得睜著眼睛,你必須不斷去(學習、創新)。最怕的是獨孤求敗,就是有一些東西大家都習以為常了,我想幹嗎就幹嗎,或者說反正我已經這樣了,你們不可能超過我。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可以被超越的。

CE:阿里有過這樣的時候嗎,覺得可以鬆一口氣的時候?

張勇:沒有。

CE:一直都處在高度的戒備、緊張當中?

張勇:也不叫戒備,戒備是沒有靈感的。我的意思是你要去享受這個過程,你要enjoy這個狀態。

商業的本質是一個為用戶創造價值的高級遊戲,你的心態要輕鬆,你要做創造者,通過創造性的方法贏得競爭,而不是用大家玩命的方式。

CE:你能容忍阿里在某一些分賽道上暫時落後嗎,比如說心選之於嚴選?

張勇:在淘寶的平臺上,有千千萬萬的“嚴選”。心選只是淘寶裡邊孵化的一項業務。我們的打法是大生態的打法,或者內部來講,是集團軍的打法。阿里任何一條戰線,任何一個縱隊,任何一個兵團,在市場上都能找到非常強勁的競爭對手,但關鍵是,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所有人加起來,能創造什麼樣的化學反應,怎麼樣建立一個體系的優勢,這個是很重要的。單個(業務)要有銳利度,但還是要有一個體系的優勢。

CE:馬雲在不久前舉行的物流峰會上說先投一千億,不行再投幾千億,菜鳥和四通一達什麼時候能在用戶體驗方面追上順豐和京東?

張勇:菜鳥有點像一個湖,或者一個海,這個裡面有不同的船,你不能拿一個湖跟一條船比。水上有大大小小的船,有落地配、有幹線、有倉儲這些。核心就是水——上善若水,船能不能跑得更快、更穩、更好,關鍵在於水。

這幾年中國的速遞行業發生了驚人的變化。體驗和效率應該並重,當然需要好的用戶體驗,但是也要好的運營效率。

這幾年四通一達的市場份額是極速上升的,如果四通一達的體驗沒有進步,是做不到這樣持續上升的。當你近距離去看菜鳥與他們的合作,你會發覺四通一達已經在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他們的大型分揀中心裡,自動化設備已經不稀奇了。

CE:但用戶這方面的體驗還不是特別明顯。

張勇:今天還處在第一階段,只是在一個局部的工作範圍內採用了數字化,還沒有做到全局的數字化。

我很喜歡講一個詞,叫“全局優化”。如果沒有產業鏈端到端的全局優化,就很難發生一個至上的化學反應。現在物流行業發生的是局部的化學反應。

為什麼整個過程不能精細化?我覺得這是有可能的。我腦子裡的“新物流”是什麼?我認為到每天10億個包裹時,包裹的樣子跟今天一定不一樣。如果還是一樣,那就是我們整個社會的災難。綠色環保的根源不是說用多少環保材料,而是說你讓它不用或者少用包材膠帶。我覺得最終是要追求這個高度的。

CE:2017年菜鳥和順豐發生了嚴重的爭執,這種爭執還有可能發生嗎?

張勇:你們覺得嚴重,是因為兩個公司在行業、社會有廣泛影響力,同時也是因為兩個公司的爭執影響到了成規模的用戶,所以看上去嚴重。

但是,從我的視角來講,這更像一個大的作戰體系裡面,有一支方面軍的一個前線部隊先頭團,沒有搞清楚情況,跟當地友軍發生了摩擦。

這個時候很重要的是,你不能被情緒所左右,更不能被輿論所左右,這個時候看熱鬧的人不嫌事大。

後面阿里、順豐,以及郵政總局,大家處理得都很好。作為整個阿里經濟體的管理者,你必須保持高度的冷靜。其實在很多領域,大家是競合關係。你在這個領域可能跟他會有一些競爭——商業一定會有競爭——但在其他的領域也許在合作,這是必然的。不存在非黑即白。

CE:你和王衛交流頻繁嗎?

張勇:我和王衛很早就認識。其實不光是和順豐,包括跟其他公司,我一直都說專線電話不能斷,溝通不能斷。下面小孩子打架,大人不能跟著起鬨,你必須要搞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

出了事,第一自己家裡家教要嚴,先回家看自己的問題,不能小孩子在外面打架,一看外面已經有很多起鬨的了,家長腦子一熱,跑出來也跟著吵。其實沒有什麼事情,我覺得只要大家奔著往前走,保持競合的關係客觀思考,其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CE:不能把順豐拉到菜鳥這張網絡裡,你覺得遺憾嗎?

張勇:阿里跟順豐有很多合作。順豐也是整個物流產業裡邊非常重要的一分子,我們跟順豐的合作非常廣泛,在很多領域,進口、末端、倉配,我們有很多合作。今天阿里的平臺上,很多商家的貴重商品遞送仍然喜歡順豐,我們也非常樂意推順豐,因為用戶喜歡,商家也喜歡。

關於管理和文化

CEO不是一個manager,一定要因為你而讓這個企業有所不同。

CE:阿里體量不斷膨脹,現在是5000億市值,以後可能上萬億,但是你的管理半徑是有限度的,未來是不是有可能發生無法有效管理的問題,怎樣解決這個隱患?

張勇:大公司要做小,整個機制還是要做小。我們在選擇leader上面非常用心。

這幾年每年都要做一些崗位調整,有些變化非常重大,就是要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靠一個人管肯定不行,靠幾個人也不行,是靠一群人,各司其職,但心靈相通。

你的管理半徑和知識半徑,確實是需要去調整極限的,一個人再怎麼能耐也做不到全知全能,肯定有越來越多不懂的東西。但對一個leader來講,核心問題不是他有多懂,最重要的是,首先心意要相通,第二是用人能力和學習能力。現在不懂不要緊,半年以後,你不是就比現在懂點兒了。

CE:你對下屬經常“捅三刀”,就是抓住細節追問,現在阿里規模越來越大,人員越來越多,你還捅得過來嗎?

張勇:不停地在改變,捅三刀也不是對誰都捅,很多人我現在很久不捅了。

CE:現在你經常捅什麼樣的人?

張勇:有一些人,你必須要不斷去捅三刀,今天不同的管理者的層次度不一樣,你必須去觀察他需要什麼。我是給他提供幫助的,不是給他去製造麻煩的,捅刀可能是因為他沒有看到問題,也可能是因為他自己解決不了,我捅了以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管理就是人性。

CE:鼓勵創新和結果導向之間是不是會有一些衝突?

張勇:創新和結果這兩件事情不是對立的。

CE:特別是在阿里這種大公司。

張勇:就像信用值,在一個組織,每一個人都在不斷建立自己的信用值。有些哥們從來沒贏過,那他可能就是不適合這個組織,不過我常說一句話——我不相信有常勝將軍,但是我很相信有常敗將軍。以前曾國藩不就是這樣,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道理是相通的,你要容忍大家犯錯誤。

我一直說,到哪天我從這個位置退下來,我做了10個大的決策,6個是對的,4個是錯的,我已經很高興了。

CE:你覺得自己做的決策裡面有哪些是錯的?

張勇:很多,你肯定會做很多不完美的決策。

CE:你能不能具體的說一下哪些是不完美的決策?

張勇:比如說今天在整個戰略的方向選擇上,肯定要做一些取捨,比如我們怎麼做農村這個市場?我們當時覺得,應該用非常接地氣、渠道能力很強的團隊來做。

實際上最後你會發覺,它不是一個執行力的問題,它是一個頂層構架的問題,農村你要建立一個新型的服務型網絡,你要調動社會資源到這張網絡裡,這不是放衛星,也不是一聲令下大家幹,不是數字的問題,而是整個機制是不是在為這個市場創造價值,整個體系能不能正循環。最終你看,人選錯了,團隊搭錯了,必須下狠心進行調整。

CE:馬雲在阿里18週年年會上說,他最怕聽到說阿里人在外面驕橫自大,說阿里巴巴要成為一家了不起的企業,員工必須謙卑。阿里人怎麼做,才能做到謙卑?

創投決日報|阿里CEO張勇:我們很樂意推順豐,因為商家用戶都喜歡

張勇:第一個,我覺得是“有知”吧。俗話講“無知者無畏”,我說無知者才自大。無畏是往好裡說,往壞裡說就是自大狂,因為你不知天高地厚。

CE:知道什麼呢?

張勇:阿里巴巴不是任何一個個人造就的,造就阿里巴巴的是一種生態、經濟體的力量。個人沒有什麼可驕傲的,“雙11”做得再牛,都不是因為一個人,最終都是群體的力量造就了這個東西。你必須認識到生態的力量。

第二,你要敬畏這個生態中的其他人,要去學習他們好的東西。甚至不跟我們合作的人,我覺得也要去學習。學的越多,你才發現自己知道得越少。自大狂妄是無知的表現。當你更“有知”,你會明白學無止境,個人只是很渺小的一部分。

CE:就像蘇格拉底說的,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在你看來,作為CEO,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麼?

張勇第一,還是要明確自己公司短、中、長期的戰略部署。我是比較喜歡講頂層設計的,這麼大一個經濟體,你在戰略頂層設計上和板塊輪動上重點不清楚,要麼就是撒開來多頭並進,要麼就是自然發生,這個肯定不行,你肯定要有戰略上的取捨,不斷去勾畫、校正戰略藍圖,這個非常關鍵。

第二還是人,半徑那麼大,必須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你必須不斷的調兵遣將,而不是隻身衝在前面。

第三是文化。文化不是單獨建設的,都是就著事和人在做文化,要關心文化,關心這個組織的效率。

CE:我之前採訪大潤發董事長黃明端時,他說整個投資過程中,他都沒有見馬雲,到現在都沒有見,就是你跟他談的。這樣龐大的投資,200多億港元,馬老師就這麼放心交給你了嗎?

張勇

:阿里大的投資現在都是這樣,並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CE:馬雲沒有過問。是不是意味著你跟馬老師之間的信任非常牢固?

張勇:我覺得還是得動態的溝通,比如說像投資餓了麼95億美金,你說我不跟他說一聲,你信嗎,肯定也不信。這事兒是不是他發起的?肯定不是。我年初的時候就跟他打電話,我說馬總我想好了,這事兒咱們得做,他一聽,說必須是這樣。這是比較現實的,因為那是95億美金,又不是九塊五,95億人民幣也許就不用說了,95億美金你肯定得彙報。

CE:你跟馬雲每個月都會溝通嗎?

張勇:我們不定期會坐下來長聊一下,現在還是這樣。現在我在外面跑得比較多,他也比較多。各自跑了一段以後,大家會有意識地湊一下時間,聊一下,這還是很重要的。

因為我覺得還是需要更多的視角,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你還是要跳出此山的,這方面馬老師給了很多的視角。

CE:馬雲好說服嗎?

張勇:好說服也不好說服。

CE:你的方式是以柔克剛嗎?

張勇:多種方式,你還是要鮮明地表達你的觀點,但是我覺得有些東西,他還是非常信任的,因為畢竟在業務上的抉擇,他還是非常信任我的。

CE:阿里不止有馬雲,還有和馬雲一起打天下的十八羅漢,你作為CEO,要管理這些資歷比你深的人,有困難嗎?

張勇:沒有什麼困難,從頭到尾都沒什麼困難。

CE:他們就這麼支持你?

張勇:其實支持是互相的,這是個不斷建立信任的過程。有些事情不要想太多,該怎麼樣就是怎麼樣,我在阿里11年,一直是這麼過來的。

我一直的信念就是,“做你自己”,該說的話就要說,該堅持的觀點就堅持。如果你覺得和這個企業能夠一起走很久,在這一點上是不需要去討論的,這是共識和默契。如果你最後發覺這個企業那麼難,說明要麼就是它不合適你,要麼就是你不合適它。那就“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CE:這幾年你最重要的人事或者組織上的決定是什麼?

張勇:組織決定有一大堆,每一年都有比較大的調整,我覺得比較重大的是這幾件事情。

第一,請行癲(張建鋒)去做CTO。行癲是從基層幹起來的,非常瞭解淘寶,同時學習能力超強,有技術背景。我不是技術背景出身,所以我需要有一個非常瞭解業務,同時又有學習能力和眼光格局的技術拍檔,這樣整個班子就非常互補。

我們幾年前講大中臺、小前臺,現在在技術上,整個基礎資源平臺的整合,包括統一調度、統一管理,已經初步實現了。這個非常不容易,去年達摩院的成立,對整個業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第二,2017年把童文紅從菜鳥調回來,互補很重要,我跟童文紅還是非常互補的,她儘管不是創始人,在阿里時間也是夠長的,是最勵志的員工。

一個企業要講多樣性,leader團隊也要有多樣性,我和馬老師性格反差很大,童文紅她跟我性格反差也很大。她是非常果斷,溝通能力也很強,影響力也很大。

我是一個內剛外柔的人,這個時候你需要一個搭配,我經常跟童文紅講,你扛不住的時候,來找我就行了。再強的女人都要有一個後盾。

2017年年底把蔣凡和靖捷提到淘寶和天貓的崗位上,我覺得也是非常重要的。

每一年在比較重要的級別上,我們都有幾個調整。不太熟悉我的人會覺得我比較關注事情,關注一些信息。其實我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只是我的感性表達的方式不一樣,你要管這麼大一個局,不感性是不可能,必須要對人產生共鳴,而不是說只是就事情去發號施令。

CE:你是怎麼跟別人產生共鳴的?

張勇:我覺得還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

CE:世界範圍內的最佳CEO,你會選誰?

張勇:這個話題不太好講,最近幾年如果指名道姓選一個的話,我比較欣賞微軟的Satya Nadella。他跟我一樣,擔任CEO時間不長。他上任以後做的一些事情,比如對微軟的改革,在雲計算新階段的改革,我覺得是非常不錯的,是繼往開來的,是開創性的。

我覺得最終還是要讓一個企業發生本質的變化,CEO不是一個manager,一定要因為你而讓這個企業有所不同。

CE:如果可以變成別人你想變成誰?

張勇:做我自己最好了。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 作者|馬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