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越南華僑村的“生的故事”

江西吉安越南華僑村的“生的故事”

今年六月,我們聽說峽江縣有一個村莊,居住著從越南移民過來的華僑,村莊有京族、傣族、苗族、瑤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的村民。在吉安居住多年,我們也未曾聽說過這樣的村莊。原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政治原因,居住在越南的華僑遭到排斥,於是成批離開越南,遷移到廣西、福建、廣東等地”。1982年,政府將安置在廣西百色茶場的93戶503位華僑,二次轉移安置在吉安峽江縣的金坪農場,並取名為”新民村“,有”新生之民“的意思。

當年10多歲的小女孩,如今有的已經做了奶奶,有了兩代後人。這些華僑離開越南,來到一個新地方,適應新生活,而後有“新家”、“新生”,我們好奇這是一個怎樣的過程,也希望把他們三代人的生育故事紀錄下來。

江西吉安越南華僑村的“生的故事”

1982年,華僑們在這裡安家

7月8日,我們團隊5人搬進新民村,用接近一月的時間,紀錄村莊的故事。

故事分為兩部分:小孩的“出生故事”和成人的“生育故事”。

小孩的”出生故事”

江西吉安越南華僑村的“生的故事”

小朋友知道自己是怎麼來的嗎?他們會如何去講述自己的出生,又會去如何找到自己生的答案?我們教會小朋友們使用照相機和攝像機,佈置命題作業,帶著他們一步一步去探索。

<1> “生命” 孩子們帶著照像機去村莊找尋生命,通過對生命的認識,迴歸到對自己的認識。

<2>“我的家人” 由“生命”主題引入“家人”主題,讓孩子們適應拍攝最熟悉的人,讓家人們適應相機,也讓孩子們學會去組織拍攝和了解身邊的人。

<3> “與我出生有關的……” 老物品、地點、人…… “這張照片是媽媽懷我的時候拍的”,“這是我的奶奶,我剛生下6各月,我媽媽就把我留給她了”,孩子們用照相機去找尋自己生命的痕跡,一邊拍攝,一邊尋找,一邊詢問。

<4>“母和子” 什麼是“母”,什麼是“子”,母與子什麼時候在一起,在一起的時候在做什麼,孩子們繼續帶著照相機去拍攝“母子”影像。

<5>“鏡子對談——我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孩子們首先列採訪提綱,確定自己要問媽媽什麼問題,與媽媽商量好拍攝時間,然後帶著問題去採訪母親,在鏡子下,紀錄下自己出生的故事。(同時,我們還引導孩子們去採訪其他的家人,比如爸爸、爺爺或者姑姑、鄰居等。

江西吉安越南華僑村的“生的故事”

成人的“生育故事”

成人的生育故事由志願者來採訪,志願者採訪了村裡40歲以上的中老年。新民村的華僑,大多是從越南廣寧省的芒街縣和廣河縣的農村過來的。村裡60年代以前出生的女性,大多在越南有過“生育”經歷,但是他們的生產條件、生育風俗和生育政策等都與同時代的中國女性不同;60年代以後出生女性,他們大多是回國以後才結婚生子,她們的生育故事又與自己的母輩不同,比如,母輩可能還留給他們一些“生產經驗”,但是換了時代,換了地域,換了教育背景……這些生產經驗也會有一個“新生”的過程了。志願者還採訪了男性,讓他們從“爸爸”的角度來講述一個新生兒來到這個世界的故事。村裡人的這些故事,給我們許多啟發和感受,我們會陸續分享出來。

江西吉安越南華僑村的“生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