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就是不斷刷新自己年齡觀和時間觀的過程

成長就是不斷刷新自己年齡觀和時間觀的過程

對時間的流逝逐漸有明顯的感受大約是從初三開始。在那之前的很多年,始終覺得永遠有花不玩的時間,覺得身邊的很多事物都是永恆的,朋友、兄弟會一直是身邊的這群人,喜歡的人和事物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覺得父母似乎也不會變老。而且不知為什麼,對自己也有這樣一種執念,覺得所信仰的東西,理想、夢想什麼的,還有自己的性格,應該也不會變了。

那時候,週末,或者寒暑假,把該做的作業做完,就無事一身輕了。出去玩,慵懶地躺在床上,或者看著某樣事物發呆,覺得無比的清閒。那樣的狀態,現在看來,應該就是所謂的“歲月靜好”了吧。

那時候,18歲在我看來是很大的年紀,20歲以上就要喊“叔”,30歲以上就是中年人了。

我看到一些年長的人,每天活得很累,眼神裡滿是焦慮,當時很難理解,但想著,以後不能活成他們那個樣子。但沒想到的是,後來有一段時間,在我其實還很年輕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那種焦慮,還有敏感和悲觀。

臨近初中畢業,逐漸感受到時間的緊迫,因為從此以後,平常在一塊的人就要各奔東西。小學畢業的時候之所以沒有這種感覺,是因為大家都是同村的,不管你去哪,總還有再見面的機會。

有聚就有散。散的時候就會發現,原本可能以為“永恆”的東西其實是那麼脆弱,一擊即碎。

高中往後,時間就過得越來越快。有時覺得很奇怪,明明每一天都感覺很長,為什麼每個月、每個學期、每個年度就過得那麼快?回頭看,那三年簡直太短了。感覺才剛開始,就要宣告結束。

大學感覺稍微放慢了一點。因為很多時候無所事事。

畢業以後的兩三年,時間又過得很快。冥冥中感覺有些焦慮,因為很多人都在感慨“青春就要離我們遠去”,有時還會看到一些類似“XX歲應該怎樣怎樣”的文章,感覺時間很緊迫,彷彿兩年之內要是不做出點什麼,這輩子就完蛋了。

奇怪的是,再過兩三年,我什麼都沒有做出來,但先前那種緊迫感卻消失了,而且也並不覺得這輩子完蛋了(當然很大的可能是已經完蛋了,只是自己不願意承認)。

最近一兩年,對時間的流逝感覺又不是那麼明顯了,焦慮減輕。因為生活、工作都已經趨於穩定,可變的不多。這時才知道,為什麼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時間的緊迫感那麼強烈?是因為從學校到社會,生活、環境發生太大的變化,短時間內感覺無所適從,從而迷茫,產生“時不我待”的感覺。

以上是時間觀念隨人的成長變化的過程,不同的人生階段,感覺時間流逝的速度是不同的。

至於年齡觀念,在成長過程中,對“年輕”這個詞彙的理解總在不停地刷新。高中的時候覺得大學生很“老”,覺得18歲以下才能算年輕人。等上了大學,感覺自己好像也還年輕啊,但是覺得,大三大四的就不能算年輕人了。那會兒,我們大一大二的學生在新校區,大三大四的在老校區,所以很自然地把大三大四和“老”聯繫在一塊了。

但到了大三大四,也沒覺得自己有多“老”。但覺得,一旦從學校出去,就不能再以年輕人自居了。沒想到,一進工作單位,老師傅們都喊我們“小X”,瞬間覺得年輕了幾歲。

但很長時間裡,我始終認為,只有二十五歲以下才能算年輕人,直到我過了二十五歲。

現在二十八,我依然覺得自己還算年輕。而且放眼一看,同齡的人看起來也真是很年輕的。也許再過很多年,三十五、四十歲,我還會固執的認為自己還年輕吧。

所以,對年齡的認知其實是很主觀的東西,隨著年紀的增長,會不斷變化。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說有個小學生喊高中生“阿姨”,現在來看感覺不可思議,但若回到小學,我也會這麼想的。

對了,在長輩眼裡,你也永遠是年輕人。

其實說白了,根本就沒有“時間”這種東西,所謂的時間,只是我們的主觀感受。

所以沒必要太糾結時間、年齡什麼的,過好每一天就可以了。不要讓一些人造的概念來束縛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不能有“我多少多少歲了,已經晚了”的想法,如果有夢想,那就趕快行動。

想做的事情,任何時候做都不會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