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鬧蝗災的時候人們不食用蝗蟲以度災年?

leecen163

這是一個容易引發“何不食肉糜”的話題。

是啊,蝗蟲富含各類蛋白質、甲殼素、氨基酸,號稱“飛蝦”,現在是百姓餐桌乃至飯店名菜,抹上各類醬汁,無論是油炸還是燒烤,味道香鮮無比,一盤的價格沒個三五十可下不來。在眾多饕餮客的眼中,這可是寶貝,那麼古代鬧蝗災的時候,怎麼大家就那麼傻,不用它來度過荒年呢?難道是沒有吃螃蟹的第一個人?

古人當然也琢磨過它的吃法,因為古代中原的黃河流域,一直是蝗災的重點關照區域,人們對這種小東西並不陌生,據統計,秦漢時期的蝗災平均8.8年一次;到了兩宋時期,三年半;元朝,一年半;明、清兩代,接近三年,受災頻率之猛可見一斑。

上圖為中國蝗神廟所在地區,當然可直觀反映蝗災分佈

新唐書》和《舊唐書》中都有災民食用蝗蟲的記錄,烹飪方法是蒸、曝,考慮到人家本來就是飯都吃不上的災民,你讓人家拿油炸拿鹽醃,油鹽的來源都缺乏前提,更不用說燒烤醬了。
災民都不是貝爺出身,人體最需要的是碳水化合物,即便是還沒進化成人類的猩猩也是以素食為主,換成老吃蟲子,中國先民們的腸胃肯定翻江倒海接受不了,這跟現代人偶爾嚐鮮是兩個概念。同理,別讓張無忌和小龍女吃大白魚活命騙了,海邊的漁民在饑荒年間一樣可能餓死,因為他用鹹魚到處換不來玉米餅子。

即使是擁有貝爺、張無忌、小龍女的特殊體質,這蝗災也是趁著乾旱來,很快就吃完了當地的僅有植被,互相彈著腿通通聲氣,轉眼飛向下個目標,望著光禿禿的土地,你想吃也吃不到它們。

事實上,鬧蝗災的時候多半是乾燥的春夏交接季節,很大可能性是發生在麥收之前,距離小米的收穫季節更遠,蝗災來臨時,農民本身是尚有餘糧果腹的,蝗災斷送了他們即將到來的收穫季,等到真的進入斷糧的秋冬季節,白慘慘一片大地,哪裡又有一隻蝗蟲可吃!


歷來現實

在漫長的中國史上,蝗災是很常見的一種自然災害。

蝗災一般和旱災並生,俗言“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這是由生物學基礎的,乾旱可以降低蝗蟲卵的發病率,從而提高蝗蟲的成蟲率。

我國大部分農業區深受季風氣候影響,水旱頻發。與旱災相伴生的蝗災自然也不少見。

旱蝗發生時,赤地千里,民不聊生,草根、樹皮、甚至觀音土,都會成為果腹之物,何況蝗蟲了。

自古便有蝗災時候以蝗為食的記載。

《新唐書 姚崇傳》記載:

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山東發生了嚴重蝗災,但是民眾又祭又拜,坐視蝗蟲食苗不敢捕。宰相姚崇上奏:

“《詩》雲:‘秉彼蟊賊,付畀炎火。’漢光武詔曰:‘勉順時政,勸督農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賊。’此除蝗誼也。且蝗畏人易驅,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憚勤。請夜設火,坎其旁,且焚且瘞,蝗乃可盡。

利用蝗蟲的趨光性,夜設篝火,“且焚且瘞”,確實是一個治蝗的好辦法。

或許就是在“且焚且瘞”的過程中,人民注意到蝗蟲可以烤來食用。

《舊唐書 五行志》有記載:

唐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蒸曝,揚去足翅而食之。

《新唐書 五行志》同樣記載:

唐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群飛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葉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殣枕道。民蒸蝗,曝,揚去翅足而食之。

這兩條記載都是在唐代,食蝗的方法也都一致,捕蝗蟲後蒸熟,再經過晾曬後去其翅足而食。可見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食蝗方法。

蝗蟲雖能食,但百姓還是慣以糧食為生,官府為了鼓勵民眾積極滅蝗,會採取相應的措施,令百姓捕捉蝗蟲後到官府那裡換取糧食。這也是一種政府賑濟災民的方式。

《宋史 五行志》有相關的記載:

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六月,浙郡蝗。八年四月,飛蝗越淮而南,江、淮郡蝗,食禾苗、山林草木皆盡。乙卯,飛蝗入畿縣。己亥,祭酺,令郡有蝗者如式以祭。自夏徂秋。諸道捕蝗者以千百石計,饑民競捕,官出粟易之。九年五月,浙東蝗。丁巳,令郡國酺祭。是歲,荐饑,官以粟易蝗者千百斛。

這也算是一個間接的災年以蝗為生的例子。


熊二History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個偽命題。

首先,古代人是吃蝗蟲的,當人餓到一定程度,別說是蝗蟲了,什麼野菜、樹葉、樹皮,只要是能往嘴裡塞的,肯定都會吃,當然也包括蝗蟲。

古人食用蝗蟲的例子,史書中也有記載。

《舊唐書 五行志》有記載:

唐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蒸曝,揚去足翅而食之。

《新唐書 五行志》同樣記載:

唐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群飛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葉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殣枕道。民蒸蝗,曝,揚去翅足而食之。

而在災害嚴重的1942 年,《新華日報》也曾做過“蝗蟲好吃”的報道,鼓勵大家用蝗蟲來充飢。

看到這,可能有人會問,蝗災時吃蝗蟲好了,為什麼還會出現饑荒呢?

其實,蝗災真正的可怕之處,並不是蝗蟲經過之時,而是蝗災之後糧食作物長不出來的那一段時間。

發生蝗災的時候,其實大家還是有存糧可吃的,因為蝗蟲破壞的是莊稼,但並不是存下的糧食,而蝗災發生時,大家也只是保護莊稼,並不會去考慮食物的問題。

再說,蝗蟲經過的時間很短,想吃也吃不了幾天。當時又沒有冰箱之類的強力保存機器,就算真的未雨綢繆去大量抓蝗蟲,也不會保存太久,就不能吃了。

可能有人會說用鹽醃製保存,呃,古代的鹽其實並不便宜,很多人可能並買不起這一數量的鹽,因此也是不成立的。

蝗蟲來得快走得快,由於數量大密度大,破壞力極強,基本能把莊稼在內的植物一掃而光,而這一批莊稼被破壞,糧食也就出現了斷檔,當家中的糧食吃完後,也就出現了饑荒。


公共食談

其實古人是吃蝗蟲的,畢竟真的餓到一定程度,樹皮都往嘴裡賽,何況蝗蟲這種還富有高蛋白的生物。

但是蝗災來得快,去的也快,密度高,破壞力極大,凡是蝗蟲經過的地區幾乎是寸草不生,植物、莊稼等都會被破壞,而且一段時間內長不出糧作物。所以蝗災發生時,大家還是有糧食吃的,依靠家裡的存糧還能支撐一段時間。但當家裡的糧食吃完後,地裡又長不出新的糧食時,饑荒就發生了。

而且蝗蟲經過的時間短,要想吃到它們,就得跟上它們的遷徙速度。就算捉來吃也吃不了多久,大量捕捉更不現實,沒有可供冷藏存放的容器,過不了多久就會變質不能吃了。而且蝗蟲雖說高蛋白、可以吃,偶爾吃是不錯,但天天吃這個充飢肯定是不行的,不僅會反胃噁心,還會吐綠水,對身體極不好。


老照片

聽說去年山東省濰坊市一個地方鬧蝗災,然後很多人自駕游去捉,回來當下酒菜,結果這群蝗蟲………………就沒有然後了,去晚了的人撲空了


非著名法醫

看到這個題目,就能想象到這個作者年紀太輕了,可能還有些幼稚。

聽我母親說,螞蚱吃那一年,螞蚱來的時候,像一陣狂風遮天蔽日,地裡的莊稼一掃而空,那可是全家人一年的口糧啊!老百姓哭天無淚,有的老百姓就抓些螞蚱燒燒吃,用鍋幹碚碚吃,哪有心情用鹽醃著,煎著吃炸著吃呢?又能吃幾頓?

在舊社會,完全是靠天吃飯,糧食產量又不高,收下的糧食還要交租,剩下的糧食能堅持一年就不錯了。這螞蚱一來,新的糧食沒指望了,家裡就是還有一點餘糧還能撐多長時間呢?以後的飯沒有著落啦,那不是饑荒嗎?為了活著,不得去逃荒要飯嗎?

真的,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都不知道真“餓”是什麼滋味兒。希望友友們不要過分的指責年輕人,他們年紀太小,就是不知道。

解放前老百姓一提起就害怕地“蝗湯”,這個“蝗”就是指的螞蚱吃掉人們的口糧。“湯”你知道嗎?


手機用戶李雪亭

一看樓主就是城市人,不知道農村人的套路。

蝗蟲就是俗稱的螞蚱。我們這兒經常捉拿它當下酒菜吃,偶爾吃一吃的確是極不錯的,屬於山貨野味,但是如果頓頓吃呢?

蝗蟲、蠍子、蠶蛹、金蟬、豆蟲這類山貨野味很有營養,吃起來口感還不錯,但是不充飢,吃多了就會反胃噁心。連著十天八天光吃這個,估計就要你老命了。

所以說,蝗蟲可以吃,但是不能當主肉吃。

另外,一旦形成蝗災,那它們的數量規模是無比龐大的,而且它們會不斷地遷徙,飛來飛去,任憑你捉能捉多少?只是它們九牛一毛而已。

凡是它們經過的地方,寸草不生,所有活的植物都被啃食一乾二淨。古代沒有高效農藥,也有沒絲網,也不能冷凍,也不能遠距離運輸。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蝗蟲胡作非為。如果放在現代的話,人們可以開

車迅速追蹤,然後用密絲網來捕獲出售。但是這樣也只能發個小橫財,誰知道下一場蝗災發生在何時何地呢?

現在,已經有了人工養殖蝗蟲,這樣就比較穩定可靠了。


全球華人第一神探

吃的,歷史上有很多記載,最有名的是唐太宗憤怒地表示你丫吃我臣民的糧我就吃你(如果記錯皇帝了請提醒,但是這事是有的),包括後來哪的根據地也是發動軍民吃蝗蟲。
但是蝗蟲這個東西首先儲存上有困難,那時候也沒冰箱啊。而且這貨能瞬間幹掉農民1年的收成,自己卻不夠農民吃1年的。

吃的,歷史上有很多記載,最有名的是唐太宗憤怒地表示你丫吃我臣民的糧我就吃你(如果記錯皇帝了請提醒,但是這事是有的),包括後來哪的根據地也是發動軍民吃蝗蟲。
但是蝗蟲這個東西首先儲存上有困難,那時候也沒冰箱啊。而且這貨能瞬間幹掉農民1年的收成,自己卻不夠農民吃1年的。


曉140518565

真正的蝗蟲是沒法吃的,外皮堅硬,肚子裡都是綠色的屎,窮的時候別說沒油鹽,連柴火都不夠燒!這種情況跟蛐蛐一樣,蛐蛐也是一肚子屎!人們平常喜歡吃的是螞蚱,頭是尖的,身體是綠色的,逮著一隻,直接擰掉腦袋,順帶肚子裡的腸子都帶出來,別說用油炸,放明火上一烤不放鹽就很香!所以說大家都有誤區,把螞蚱當成蝗蟲,而真正的蝗蟲是不能吃的,或者說根本沒有吃的價值!


魯小蛇

古代發生蝗蟲災害原因是兵慌馬亂戰火紛飛的年代,蝗蟲風捲殘雲一掃而光也是一閃而過,蝗蟲過後赤地千里,就是不毛之地了,什麼概念呢木質素纖維食物草木皆無。蝗蟲氾濫區域都是老弱病殘的自然資源匱乏的貧困地區,對自然災害抵抗能力低下的荒原草灘地帶,得不到人們的重視,一旦發現已經是蝗蟲災害成型了,飛黃騰達。

人們對食物的要求是一日三餐,一年消耗的糧食數以千計(斤),糧食生產卻需要一年四季。

蝗蟲是路過而已,杯水車薪不夠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