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家風故事館 ︳“家人是我的堅強後盾”——記賀慶春家庭

賀慶春,女,漢族,高中文化程度,1967年8月出生於慶城縣玄馬鎮賈橋村。一直以來,良好的家風影響著她、教育著她、改變著她,使她的生活、事業取得了“雙豐收”。

慶陽家風故事館 ︳“家人是我的堅強後盾”——記賀慶春家庭

從賀慶春記事起,父親就是一家之主,是家裡的頂樑柱,既要參加生產隊勞動賺工分,又要想方設法在農閒的時候賺點小錢,偷偷走很遠去城裡給人家搬石頭蓋房子,修院牆做零工。母親則承擔起所有的家務,照顧著全家10幾口人的飲食起居,熬過了吃不飽飯、穿不暖衣的困境。

賀慶春自幼跟隨爺爺、奶奶、父母學習手工繪畫和手工繡藝品製作。1985年賀慶春高中畢業, 回村當起了民辦教師,她經常把香包繡制技藝帶到第二課堂,教學生動手製作,培養興趣,傳承香包繡制技藝。一晃就是十七年,直到2002年稅費改革,她只能下崗回家,這使她備受打擊,一度消沉。父親悉心地開導她、鼓勵她:“三百六十行行出狀元,只要自己勤奮,再選一個適合自己做的事做,還害怕沒飯吃?”父親的話激勵著賀慶春走出了那段灰色的歲月。

慶陽家風故事館 ︳“家人是我的堅強後盾”——記賀慶春家庭

那年端午節,她拿著和母親、弟媳做的香包,還有部分手工編織品到城裡擺地攤,從講臺到地攤,落差太大,剛開始的時候,她老遠看到她的學生、學生家長和一些熟人,就會躲起來,心裡可真不是個滋味,像揣了一個五味雜瓶。好在她很快賣完了所有的“產品”,一天下來能趕上當民辦教師時半個月的工資,還招來不少學徒。就這樣,賀慶春辦起了“地攤課堂”。多年的地攤經歷,賀慶春不但收穫了金錢,還收穫了人氣,更收穫了喜悅。她的地攤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有時還能接一些訂單,她就分攤給“學徒”,總能按時交貨。漸漸的,賀慶春有了把“事業”做大做強的打算。2007年,她註冊了個體戶,租了一間十幾平米的房子,帶著她的“學徒”從地攤搬進了“生產房”。那一天,她哭了!

慶陽家風故事館 ︳“家人是我的堅強後盾”——記賀慶春家庭

2012年,賀慶春的個體戶轉型升級成公司,註冊了慶陽市慶春香包繡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還租了100多平米的車間。2015年,賀慶春在楊凌與人合夥註冊了一個工藝品開發有限公司,還接待了全國婦聯秘書處書記楊柳等工作人員的檢查、指導。

回顧賀慶春的創業歷程,從地攤做到公司,她把慶陽香包、剪紙帶出了甘肅,走進全國甚至海外的市場。 她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成長為慶陽市首屆創業明星,先後獲得全國“城鄉婦女崗位建功先進個人”,甘肅省藝術大師、全省“雙學雙比女能手”,慶陽市“非遺傳承人”、慶陽市“文化產業進校園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誰能想到,曾經擺過地攤的她,還能和國家領導人握手、談話?而支持她、鼓勵她、陪伴她的依然是玄馬鎮那個農家院落裡的父母家人。

慶陽家風故事館 ︳“家人是我的堅強後盾”——記賀慶春家庭

1990年,賀慶春步入婚姻家庭,由於個人愛好、生活習慣的不同,經常和老公鬧矛盾,她曾經有過離婚的念頭。但母親告訴她,“過日子就是磨性子,磨得時間長了就會好的,有矛盾忍一忍,讓一讓就啥都過去了。”每當和老公有矛盾時,她就想起母親的話,給自己降降溫。慢慢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融洽。1994年,她生下了第一個孩子,為了支持她的事業,孃家父母主動幫她帶孩子。在生第二個孩子時,孃家父母為了更好地照顧她,打破了“出嫁的女兒不能在孃家生小孩、過年”的風俗,索性把她接到家裡坐月子。後來,父母親年紀大了,妹妹、妹夫主動要求幫她帶第二個孩子,一直到孩子上小學。

慶陽家風故事館 ︳“家人是我的堅強後盾”——記賀慶春家庭

賀慶春經常說,父母家人給予她的不僅是無私的幫助和付出,更是她創業路上的堅強後盾,讓她有勇氣面對挫折和困難,堅定地開創屬於自己的那片晴空!

慶陽家風故事館 ︳“家人是我的堅強後盾”——記賀慶春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