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國力的較量:經濟結構(2)

我們以美國為例,我們不去考慮它的高科技部分,美國的煤礦業是大約7萬煤炭產業工人每年採煤大約10億噸,而中國則是大約500萬煤礦工人對應40億噸煤炭產量。當然這裡有部分是自然條件所限,美國的煤炭埋藏淺,露天煤礦比例高,但生產的集約化差距仍然是顯而易見的;再如農業,美國總共只有幾百萬農民,佔總人口的1%,但生產了可以滿足全國人口消費的糧食還能出口。農民們都變成鉅富了麼?沒有,他們的高生產率也轉移出財富,支撐第二和第三產業不斷擴張。所有這第一、第二產業所轉移的財富,最終使得其每千人口裡的教師、醫護人員、文化工作者、技術人員、娛樂工作者等越來越多,每千人口所擁有的醫療設施、教學設施、圖書館、博物館也越來越多,從而全民實現越來越富足的生活。而想讓第一和第二產業的財富向全社會充分傳遞和流動,首先自然就是讓勞動生產率提高所產生的效益變為工資獎金流轉到工人農民手裡,工人農民有了錢,自然會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除了購買更多的工業品外,就是需要更好的醫療服務、教育服務、銀行服務等。還是那句話,人對人的服務,不管是多少人,多貼心,總是不嫌多的。

綜合國力的較量:經濟結構(2)

所以你看到發達國家的製造業佔國民經濟的比例並不高,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也就是說,我們很多人只看到了美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總產值在GDP的比例越來越低,卻沒注意到這種降低是人類社會發展進化的自然結果,2014年全世界的GDP是70萬億美元,其中製造業只有大約10萬億,佔比為14%。

當然,美國的經濟結構並非就沒有問題,美國經濟中現在也存在很多嚴重的問題,比如中產階級的萎縮。我們知道,以福特的流水線和高工資為標誌,美國曾經塑造了世界矚目的龐大中產階層,這個階層包括各種工人、教師、律師、醫生等,他們只要有正當的職業,所賺取的薪水就可以讓他們擁有自己的房子——很可能是獨立的、有前後花園的房子、汽車、充足的生活物資和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這也是所謂美國夢的最直觀的表現形式。這種社會結構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讓社會大部分成員都得到較好的發展,從而提供優良的下一代勞動者,讓整個社會保持良性循環。家庭的富足祥和才可以讓人培養善良樂觀正面的性格,良好的教育條件才可以大大提高勞動者的平均素質。同時中產階層佔多數人口還有個至關重要的好處,那就是國內市場會十分的飽滿,因為幾乎每一種工業產品,從汽車、房子,到音響、電器,到羊肉、牛奶,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消費者,這就會使得其內部市場對於經濟發展具有主導性的拉動作用,而不會是像某些出口導向的國家,過於依賴外國消費者,一方面經濟發展受制於人,一方面本國勞動者無法充分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因此中產階級佔大多數的國家必然是社會消費能力旺盛、第三產業發達的國家。

但是近幾十年來,美國的收入中位線增長停滯甚至有所下滑,中產階級的人數有所萎縮,進入新世紀以來,其國內各州的中產階級佔比已經平均下降了3個百分點。從縮小的中產階級向兩頭分流,一方面是高收入階層在擴大,一方面是低收入階層也在增加。這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美國社會的抗衝擊能力有所下降,高收入階層和低收入階層之間的生活品質和發展能力的鴻溝逐漸增大,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認同感。

這個問題的產生有諸多原因,首先經濟的全球化使得很多工作崗位無法保持較高的薪資水平——工資太高了,工作機會就會轉移到其它地區,而同時,又會有很多崗位因為在全球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而可以獲得更高的報酬。其次,美國的國內種族結構變化也對此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1980年時的美國還是個歐洲裔白人佔大約80%的社會,平均受教育水平較高,而現在的美國,歐洲裔白人已經只佔大約60%,其餘是非洲裔、墨西哥裔、亞裔等,這其中非洲裔犯罪率極高,而受教育程度則相當低,不是美國在教育方面不給政策照顧,而是非洲裔們真的做不到。那麼非洲裔和拉美裔既然在人口中佔了那麼高的比例,如果他們不能很好地解決自己族裔的教育和發展問題,他們的中產階層的比例就必然低於平均值,從而扮演拉後腿的角色。美國人自己出於政治正確往往不太願意從這個角度去研究這個問題,畢竟把矛頭指向華爾街是政治十分光輝、名譽絲毫不會受損的捷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