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的是心態

現實生活中,為了去迎合些什麼,我們總是刻意勉強自己,做違背自己心願的事情,因此不快樂。

久而久之,便忘卻了人的自然心性,忘記了原本的自己,忘記了原來的追求。

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在洪州擔任寺院住持,規定鐘響後寺院開門,大家一起出寺勞動;到了吃飯時擊鼓,聽到鼓聲,即可返寺吃飯。[由Www.DuanMeiWen.Com整理]

一天,他率領全寺僧人鋤地,忽然聽到鼓聲。眾僧見師父還在堅持勞動,唯恐被人說成是偷懶,只好埋頭繼續鋤地。

只有一個僧人聽到鼓聲後,哈哈地笑起來,扛起鋤頭就回寺院。眾僧議論紛紛,百丈懷海禪師看著他離去的背影說:“聰明人啊,觀音菩薩的道理,他已經明白了。”

眾僧疑惑不解,此人一聽到鼓聲就往寺院跑,師父還沒走,他明明是偷懶、不講禮節,為何還表揚他呢?

那個僧人說:“剛才我肚子餓了,聽到鼓響,急忙回寺吃飯,有什麼不對嗎?”

百丈懷海禪師高興地笑了:“人餓了就要吃飯,這符合自然心性,用不著講究什麼虛偽禮節。”

人做的很多事情,有時候本就是符合自然心性,可就是為了面子,而窮講究些禮節,如果簡單一點,順其自然,反而會活得輕鬆。

吃喝拉撒本就人生存必須的東西,為何還要看人臉色,苦了那看臉色的人,而給臉色看的人或許真不能稱得上是好人了。

禮節,本來就是因為人深諳世故,內心有著良好的品性,自然表現出來的禮儀規矩,認同且發自內心。是不妨礙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

而當下禮節更多時候變成了,有求於人,為了面子,甚至是因為害怕他人,而不得不做的表面功夫。

這虛偽,心不甘情不願的禮節,還能稱之為善行嗎?

簡單點吧,給他人臉色看,逼著他人窮講究禮節,自己能得到些什麼?

隨意點吧,無規矩不成方圓,隨意的是心態,行為本就受條條框框的約束,心還被禁錮,那人該有多痛苦。

輕鬆點吧,人與人交往,無論是利益還是情感,雙贏不是最好的結局麼?

隨意的是心態

隨意的是心態

隨意的是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