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全文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經一書,全文共為十八章,將社會上各種階層的人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為五個層級,而就各人的地位與職業,標示出其實踐孝親的法則與途徑。書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

宗明義章第一

仲(zhòng)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

民用和睦(mù),上下無怨(yuàn)。

汝(rǔ)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復坐,吾(wú)語汝(rǔ)。”

“身體髮膚(fū),受之父母,

不敢毀(huǐ)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shì),

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

《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

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愛敬盡於事親,

而德教加於百姓,刑(xíng)於四海。

蓋天子之孝也。

《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jiāo),高而不危;

制節謹度,滿而不溢(yì)。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

滿而不溢(yì),所以長守富也。

富貴不離其身,

然後能保其社稷(jì),

而和其民人。

蓋諸侯之孝也。

《詩》雲:“戰(zhàn)戰(zhàn)兢(jīng)兢(jīng),如臨深淵(yuān),如履(lǚ)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言滿天下無口過,

行滿天下無怨(yuàn)惡。

三者備矣(yǐ),然後能守其宗廟。

蓋卿大夫之孝也。

《詩》雲:“夙(sù)夜匪(fěi)懈(xiè),以事一(yī)人。”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

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

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則忠,

以敬事長則順。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sì)。

蓋士之孝也

《詩》雲:“夙(sù)興夜寐(mèi),無忝(tiǎn)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此庶(shù)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於庶(shù)人,

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zāi),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

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

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

是以其教不肅(sù)而成,

其政不嚴而治。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

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yí)其親,

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

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

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mù);

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xī)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

不敢遺(yí)小國之臣,

而況(kuàng)於公、侯、伯(bó)、子、男乎?

故得萬國之歡(huān)心,以事其先王。

治國者,不敢侮(wǔ)於鰥(guān)寡(guǎ),

而況(kuàng)於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歡(huān)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qiè),

而況(kuàng)於妻子乎?

故得人之歡(huān)心,以事其親。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也如此。

《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聖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

無以加於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人之行,莫大於孝。

孝莫大於嚴父。

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昔(xī)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

故親生之膝(xī)下,以養父母日嚴。

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聖人之教,不肅(sù)而成,

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

父母生之,續莫大焉(yān)。

君親臨之,厚莫重焉(yān)。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

謂之悖(bèi)德;

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

謂之悖(bèi)禮。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yān)。

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兇(xiōng)德,

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

行思可樂,德義可尊,

作事可法,容止(zhǐ)可觀,

進退可度,以臨其民。

是以其民畏(wèi)而愛之,則而象(xiàng)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

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

病則致其憂,喪(sàng)則致其哀(āi),

祭則致其嚴。

五者備矣(yǐ),然後能事親。

事親者,居上不驕(jiāo),

為下不亂,在醜不爭。

居上而驕(jiāo)則亡(wáng),

為下而亂則刑(xíng),

在醜而爭則兵。

三者不除,

雖日用三牲(shēng)之養,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xíng)之屬三千,

而罪莫大於不孝。

要君者無上,

非聖人者無法,

非孝者無親。

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

教民禮順,莫善於悌(tì)。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禮者,敬而已矣(yǐ)。

故敬其父,則子悅(yuè);

敬其兄,則弟(dì)悅(yuè);

敬其君,則臣悅(yuè);

敬一(yī)人,而千萬人悅(yuè)。

所敬者寡(guǎ),而悅(yuè)者眾,

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

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

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

教以悌(tì),

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

教以臣,

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shú)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

故忠可移於君。

事兄悌(tì),故順可移於長。

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

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shì)矣(yǐ)。”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cí)愛、恭(gōng)敬,

安親、揚名,則聞命矣(yǐ)。

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昔(xī)者天子有爭臣七人,

雖無道,不失其天下;

諸侯有爭臣五人,

雖無道,不失其國;

大夫有爭臣三人,

雖無道,不失其家;

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

臣不可以不爭於君;

故當不義,則爭之。

從父之令,又焉(yān)得為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xī)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

事母孝,故事地察;

長幼(yòu)順,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zhāng)矣(yǐ)。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

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廟致敬,不忘親也;

修身慎行,恐(kǒng)辱(rǔ)先也。

宗廟致敬,鬼神著矣(yǐ)。

孝悌(tì)之至,通於神明,

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

無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

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kuāng)救其惡,

故上下能相親也。

《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sàng)親也,

哭不偯(yǐ),禮無容,

言不文,服美不安,

聞樂不樂,食旨不甘,

此哀(āi)戚之情也。

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

毀(huǐ)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

喪(sàng)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

為之棺(guān)槨(guǒ)衣衾(qīn)而舉之,

陳其簠簋(guǐ)而哀(āi)戚之;

擗(pǐ)踴(yǒng)哭泣(qì),哀(āi)以送之;

卜(bo)其宅(zhái)兆,而安措(cuò)之;

為之宗廟,以鬼享之;

春秋祭祀(sì),以時思之。

生事愛敬,死事哀慼,

生民之本盡矣,

死生之義備矣,

孝子之事親終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