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小調兒繞音不絕,一鑼一鼓苦情難訴

常德是一座充滿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自古以來名人雅士薈萃,歌舞之風盛行。它是湖南一個“百戲畢呈的戲窩子”,其中最讓人百看不厭的是常德漢劇和絲絃。一把琵琶,幾隻胡琴,便述說一個故事;數聲清唱,些許道白,便成就一段傳奇……這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德絲絃的藝術精髓。

方言小調兒繞音不絕,一鑼一鼓苦情難訴

常德絲絃是流行於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帶的傳統地方曲種。明末清初,江浙一帶的民歌和時調小曲傳入常德後,經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不斷演變、發展而成。因在湖南絲絃中最為發達,影響最大,已然具有了獨立曲種的地位。流傳於湖南各地,演唱時用絲絃,還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稱常德絲絃。

常德絲絃說唱穿插,以唱為主。它的唱詞典雅、曲調優美、結構完整、腔系多樣、曲目豐富,是群眾性演唱活動中常用的一種曲藝形式。常德絲絃擁有100多個傳統曲目,大部分為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寶玉哭靈》、《魯智深醉打山門》、《雙下山》、《王婆罵雞》、《昭君出塞》等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建國後,又湧現出《新事多》、《誇貨郎》、《罵男人》、《瓜中情》、《待掛的金匾》等大批曲目,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方言小調兒繞音不絕,一鑼一鼓苦情難訴

常德絲絃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藝術價值較高。但因20世紀80年代以來缺少專業表演團體,加上老一輩絲絃藝人相繼辭世,已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和保護。2006年,常德絲絃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常德市文化局為保護主體。

方言小調兒繞音不絕,一鑼一鼓苦情難訴

在韶山非物質文化博覽園的非遺大舞臺每天都有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傳承人現場表演,山歌對唱、布袋戲、皮影戲、石壩鼓、三棒鼓、花鼓戲等等一系列傳統曲藝節目,應有盡有!如果你想重溫那些年的經典,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來韶山非遺園絕對是你不二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