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知命,小米命硬

今日午後,小米香港散戶認購落定。逆轉而至,半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儘管前兩天,散戶認購一度似乎被看淡,儘管全球資本市場一片涼意,最終中小投資者們還是難敵港股第一家“超級獨角獸”的誘惑,壓線下單,錄得10倍認購。

2011年至今,垂7年,香港發行規模50億美元以上的IPO散戶認購規模記錄再度刷新。

不需比照閱文、眾安、易鑫等,小盤股與大盤股實無可比性。大盤股融資認購10倍,可謂夫復何求了。更有海外捷報稱,國際路演也斬獲頗豐,眾多知名長線機構連日紛紛下單,頻現超過5億美元大單。

昨日皆言冷淡,今日滿屏相慶。不得不說,小米跨香江,這頭“超級獨角獸”命真硬。與優信流血上市的悲壯相比,雲泥有別。

雷軍知命,小米命硬

小米命硬,雷軍應知。

1969年12月的雷軍,明年是“知命之年”,美團點評也在港股遞交了上市申請,王興是1979年的,明年是“不惑之年”。近期準備申請上市的,還有映客,去年映客擬與宣亞合併,未果,映客CEO奉佑生與雷軍、王興一樣,也算互聯網老兵。雷軍是老兵中的老兵。

馬雲、馬化騰、李嘉誠這些朋友認購之外,小米的基石投資人還有中投中財、美國高通、中國移動、國開基金、保利集團、招商局、順豐速運。雷軍從1992年加盟金山公司開始,親歷歷史,作為第一代互聯網人,他的人脈、經驗等等的積累,成就了小米,IPO也不意外。

朋友很多,都是真金白銀支持雷軍,酒是陳的香。

一眾互聯網公司紛紛加入IPO之列,更像是“凜冬將至”的忠告。近期,全球資本市場,震盪且躁動,蘋果、亞馬遜、Facebook、阿里、騰訊,股價跌宕起伏,小米的IPO計劃,雖有超級艦隊的護航,但並不一帆風順。

近期集中IPO的互聯網公司中,動機並不相同。虎牙、鬥魚、優信、映客,壓力源自股東,數輪融資,有老股東需要退出。美團點評的IPO,是與時間賽跑——未來兩年資本市場並不樂觀,今年或明年螞蟻金服在港股市場上市是大概率事件,二級市場總歸容量有限,趕在螞蟻金服前上市,比螞蟻之後要好。對尚未盈利且融資至F輪的美團點評來說,繼續融資只剩下IPO這條路能走。

雷軍知命,小米命硬

一眾準備上市公司中,小米的財務表現是最好的,更重要的是小米是賺錢的。IPO對雷軍來說,早就習以為常——金山軟件港股上市的時候,雷軍還有“執念”,一定要把公司做到上市,到現在,他投資或參股的公司中,有獵豹、歡聚時代、華米、御家匯、掌趣等。

上市,對小米來說,重要的不是融資,對雷軍來說,也非“執念”。

上市,對雷軍來說,是將小米推向更大的一個市場,成為公眾公司的必走的路。從2010年3月3日小米公司註冊開始,雷軍創業已經8年,不是所有員工都像他那樣不必為財務擔憂,雷軍的創業心得,一條是“順勢而為”,一條是“人慾即天理”,上市,意味著員工手中的股票、期權可以交易,8年勞苦,功不唐捐,汗水變現,更意味著小米成為一家公眾公司。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一流公司,都是公眾公司,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對成功的定義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成功名就”對許多人來說,是財務自由,對雷軍來說,是創辦一家百年企業,基業長青。這一念想,雷軍是在2007年12月參透的,那一年,金山軟件在香港上市,雷軍38歲,馬上步入“不惑之年”。

創辦小米,是雷軍為雷軍“正名”。2007年辭去金山CEO一職後,雷軍做了天使投資人,財務因素外,做投資是雷軍尋找風口的過程。再後來,有了小米,以及小米創業跌宕起伏的8年時光。2016年的時候,一向剋制的雷軍終於有勇氣向世界告白:小米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科技的樂趣。這一年,小米走出了2015年的低谷期,儘管從小米創業開始,外界對小米與雷軍的質疑聲不斷,2015年確實是雷軍的“至暗時刻”。

雷軍是個很乏味的人,這與他工程師出身,熱衷科技產品,還是個工作狂有關。小米工作之外,他的兩大愛好,是圍棋與滑雪。圍棋講究的是,胸有格局,步步為營,不以一城一地的暫時得失計較輸贏;滑雪,講究的是因勢利導,掌控自己,順勢而為,體驗速度。圍棋與滑雪,最重要的都是兩個字,“專注”,沉寂其中。

雷軍的閱讀,企業家中並不算最多的,他很喜歡讀王陽明。王陽明這一段,或許也是雷軍創辦小米的情懷所在——“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翻譯成小米的術語,便是,“最好的質量,最低的價格”。

從北京到香港,再到美國、英國,過去幾周雷軍與他的團隊全球路演,連軸轉。昨晚凌晨一點半到了波士頓,早上七點半開始,連續開了七個會,波士頓待了19個小時,又迅速飛往舊金山,車馬勞頓,對雷軍來說,算不上什麼,雷軍很享受工作的過程,他是出名了名的勞模。

雷軍知命,小米命硬

回溯小米8年創業史,總結起來,雷軍就一招,以終為始,逼瘋自己。從小米1的1999元殺入禁區,將跑分、性價比做到極致,從MIX概念機的驚豔推出,再到今年提出的5%綜合淨利紅線,雷軍都是“逼瘋自己”,不做妥協。過去8年裡,小米看似順風順水,但公眾對小米與雷軍的爭議、質疑,其實未曾停止過。

質疑與爭議,是先行者與創新者的宿命。好在,市場與用戶接納了小米。

全球資本市場震盪之際,還有2018年Q1,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兩個背景下,小米路演的波折,可想而知,形勢比人強。也有好消息,小米手機出貨量達2830萬臺,市場份額升至世界第四,同比增長125%——走出2015年低谷後,小米的增勢,一直在保持。

只是,用智能手機出貨量這一單一維度來衡量小米與雷軍,已經不合適了。雷軍的定義是,小米是互聯網公司,除了手機,小米還有互聯網服務、新金融、新零售,以及物聯網、人工智能。

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分別為32.4億元、65.4億元、98.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74.7%;毛利20.8億元、42.1億元、59.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69.3%。這也是雷軍把小米定義為互聯網公司的底氣所在。

雷軍知命,小米命硬

手機、電視依舊是小米的核心品類,不過,越來越多的用戶習慣在小米購買生活周邊產品,這也是雷軍所說的,“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除了“性價比”,這句話的另一面是品類。小米生態鏈中,賣插線板的青米,成為新三板公司,賣手環的華米,登陸紐交所,除此之外,還有小米還有更多的生活與周邊…這些統籌起來,線上是小米商城、小米有品,線下則是“小米之家”的新零售,目前小米之家全國門店開設了331家,這是科技生活版本的“Costco”。

IOT是新零售與品類之外,又一個值得想象的價值。手機、筆記本之外,小米在全球有1億多智能硬件,是最大的IOT平臺,而IOT業務收入已經佔據小米營收的20%,並且不斷提高。

文本中的歷史,是相對靜止的,由一個個時間與事件節點連貫而成,現實中的歷史,是奔騰不息的河流。對小米來說也是,上市的確是個里程碑式的節點,既是結束,也是開始,這是小米成為公眾公司的開始,對雷軍來說,他的夢想,還在繼續,未來還有更大的市場,當然還有挑戰。

以須臾看春秋只得一葉,以歲月看長河方有全觀。

小米還在路上,雄關漫道,上市僅僅是又一場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