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值不都是用來防守的

低估值不都是用来防守的

低估值不都是用来防守的

1

成長股的補集,是非成長股,我們對其定義如下:

{非成長股}={內在價值不成長}∪ {沒有內在價值}∪{不知道有沒有內在價值}

在非成長股這個集合裡,當展現出某種特徵的時候,是有很強進攻機會的。且無論在空間、時間、量能上都能容納較大資金的操作。

換句話說,有暴利的生意機會。

其中第一個特徵,是A1型的主題機會。理論上所有股票都有可能成為A1,比如2015年上半年的時候。

其中第二個特徵,就是有業績(拐點修復)有估值(很低)。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A2。

如果A1是瞎JB炒/沒有業績/估值奇高的快馬前鋒,那麼市場下跌時他們是沒有防守能力的,但這個也在教練的預期中。對於C羅、內馬爾這樣的A1前鋒,教練是不會指望他們貢獻防守能力的。

A2則是另一種極賦進攻特點的球員,他們敦厚紮實的身板往往令人誤以為是防守球員,但事實上他們是極具殺傷力的中鋒(足球中鋒),且並不具備太強的防守能力。教練如果過分看重它們的低估值而對其寄予防守厚望,則很容易要吃虧。

2

在《股票分級體系》裡,我們是這麼定義A2的:

A2:短期業績景氣度高,估值可上可下,但景氣度持續性存疑,同時內在價值沒有太大上升空間,類週期股。

首先是公司的價值狀態,所謂內在價值沒有成長,簡單來講就是這個公司業務所創造的價值量,沒有量級上的增長了。

神華一年挖多少煤,長電一年來多少水,寧滬高速一年跑多少車,中集一年造多少集裝箱。

這些都已經穩定在一箇中樞量級上了。

然而即便業務量級不增長了,企業的經營也不可能是跟死人心電圖一樣走平的。量、價、毛利率、費用這幾個因子,總有周期波動。振幅大小則視生意屬性和企業質地而定。

於是這四個因素在不同週期上的波動組合,最後構成了企業當期利潤的週期波動。

這使得一個業務量級不增長的公司,也能在利潤表的bottomline上呈現出數倍的增長或者下滑。

世人稱它:週期股。

除了典型的週期股以外,還有另一類價值狀態。

年年虧損,或者兩年小盈三年大虧,把它十幾年老賬加在一起算算,國家補貼了幾百億,對外融資了幾百億,股東屁都沒撈著。


然後突然有一年它盈利了,一年賺了100億。


看看當年PE還滿低,但想想這算不算便宜呢?

過差的生意屬性,常年為負的資本回報,令我們甚至無法判斷這類生意對股東有沒有價值。

是的,人們會說國之重器、自主可控、造福社會、民族振興,等等一堆理由。

以上全對,但是:外部價值≠內在價值。

以上兩類股票之所以都劃為A2,最根本的原因是:

短期業績好,但都因不具備持續性而缺乏價值錨定。

3

那麼,什麼叫做缺乏價值錨定?

首先在這種狀態下,PEG範式是無效的。你說你一個鋼鐵股,今年50%增長,會好意思問我要50xPE伐?更何況大量例子是去年幾分錢EPS,今年幾十幾百倍增長,怎麼按PEG給?

事實上,也不會有人用PEG給週期股估值。因為大家都知道,它們的內在價值不增長了,用g沒有意義。

而常見的用PB估值衡量那些盈利高波動的週期股,是為了在容易出現負利、微利的時候,解決可比性的問題。

一旦盈利回到正常狀態,又還是會回到PB=ROE*PE這個公式來。

好比去年略虧的公司,現在0.9xPB。已知今年景氣度翻轉,ROE能回到12%,請問PB目標價多少?如果認為ROE在12%時可以給10xPE,那麼PB目標價就是1.2x。

因此,“給多少PB”這個問題,還是要轉化成“在給定利潤的前提下,給多少PE的問題”。

大家都曉得在景氣度高的時候,應該給PE給的低一些。但問題是多少算“低一些”?

在PE估值的兩側(前提是有E),往往市場會陷入估值盲區。

在分佈右側,當到了70倍以上的時候,80x/90x/100x上去,市場就已經麻木掉了,統統都叫做“高估”。

而在左側,但凡15倍以下的A股,在直覺上就會傾向於認為便宜。5/6/7/8/9/10倍,則統統都是更便宜的。

然而5x-10x,其實是一個翻倍的區間,5x-15x更是一個200%區間。

同樣這麼一個乘3的區間,如果在15-45xPE的區間裡,估值與價值錨定是有序清晰很多的:15-25x是製造業公司,20-30x是消費公司,30-45x是高成長新興公司。

在中部區間裡,市場是給你清清楚楚把座次梯隊排好的,各種標籤的密度很高。

而5-15倍的這個區間,標籤密度是疏離和模糊的,基本都能打上“便宜”、“低估值”這樣的心理標籤。

一個這麼廣袤的無人區裡,處處都見便宜,處處都是破綻,反而讓人無從下手。

4

用圖來說比較清楚一些。

低估值不都是用来防守的

藍線是某公司的ROE/利潤週期,體現出明顯的基本面週期波動,這沒什麼好說的。

紅線是估值週期。理性狀態下,它應該呈現出“景氣時PE低一點,不景氣時PE高一點”的平衡。

然而如果是理性狀態,估值和基本面反著來,那週期股應該是死人心電圖的走勢。這明顯不符合在事實層面觀察到的幾倍大起大落波動空間。

原因在於估值週期既會受到公司基本面的影響,也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場因素、風格因素等各種東西的影響。這導致估值週期和基本面週期之間的關係並非那麼清晰可循,時而同向時而背向,時而又沒有關係。

這也就造成了股價是這個樣子表現的。

低估值不都是用来防守的

內在價值是一個區間,如果中樞是V0的話,考慮到ROE的週期波動,輔以理性的估值,那麼V1到V2的這個區間,都屬於合理估值範圍。在圖中打上陰影的區間裡,僅僅價格本身,是不會構成交易機會的。

比方5億利潤是中樞,週期性地在3億-7億之間波動,那麼市值在30億-70億之間就都是合理範圍。如果中樞是50億,跌到30億你就哇哇叫了:股價低於內在價值,明顯低估,要求迴歸!

對不起,沒有這種道理可講。

然而“景氣的時候低一點,不景氣的時候高一點”這種理性,並不會總是常態。

總有這樣的時刻,景氣程度低迷到基金公司已經不配置這個行業的研究員了。比如2016年初的煤炭鋼鐵。在遍地轉型新經濟的環境下,當時市場的觀點是“這些行業要完蛋了要消失了”。


也總有這樣的時刻,景氣程度好到市場認為老樹發芽開花,要重新變回成長股了。比如2018年初的地產股,在大地產公司紛紛漲過10xPE之際,開始有一種觀點認為要按照成長型製造業公司估值,可以給到15x。

短暫等於永久的錯覺,引發同向共振,就會使得股價走勢上出現C點和D點。而基本面週期從壞到好的修復,是股價從C到D的核心驅動力。從潛龍在淵,到飛龍在天。我們的A2,就是在這個階段的股票。

5

對於A2我認為有這麼幾點要注意的。

首先在研究層面上是要找C點,基本面夠爛容易找,但是估值夠爛是要市場配合的。如果基本面反轉是全行業性的話,公司好壞大小就無所謂了,關鍵是要有價格。

這個C點用陳光明總的話來說就是深度價值點。但僅僅是價格本身並不構成反轉,只能認為跌不動了或者虧錢的概率很小。如果你把倉位壓在這上面,而景氣度在底部持續很久的時間,是不划算的。因為你犧牲的是本可以用來守成長股的機會成本。

A2的打法必須借基本面的勢,在勢發動以後,做右側進攻。

最理想的進入點當然是在圖中的C點到V2之間,這個時候的價格還是處於深度價值狀態,而右側已經走出。不過由於股價常常會領先基本面一步,很可能在那個時候基本面數據還沒有出現反轉,因此研究和預判的前瞻性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沒有信心做預判,而需要看到真實數據兌現,那麼此時股價可能走到V2以上了。此時雖然價格不再是深度價值,但進攻性特徵卻會更好,股價會有加速表現。

在這個時間段去持有A2,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判斷和跟蹤攻擊力還在不在,一旦不在了則應該立即抽身。

攻擊力的消失,一種可能是基本面向好趨勢的停止或反轉。比如是做多資源品價格的,如果價格不漲(或供需分析表明不會再漲)則意味著攻擊力的消失。

一旦基本面發條鬆掉了,那麼許多週期股在不好不壞的情況下,就是在整個“便宜”的大區間做寬幅波動。

而前面已經說過,整個大區間的估值錨是很鬆的,即便是在V0以下,也缺乏自我修復的確定性。

從【便宜】到【非常便宜】到【真的非常便宜我騙你不是人】,股價可以跌掉1/3。

攻擊力消失的另一種可能是,股價就是漲不動了。

市場雖然有可能會從極度悲觀到極度樂觀,但並不保證每次都會從C點走到D點,也可能就是在V0到V1間的某個位置結束。

業績是很好,邏輯是很順,但你是週期股,你持續性不夠強,所以估值就給到這裡。

沒有慾火中燒,只有賢者時間。

一隻A2從6xPE漲到10xPE後,這個時候基本面數據還是向好,比如商品價格還在漲還是創新高,但是股價在這個位置很久時間徘徊不前。我能不能堅定持有,堅定看15xPE?

我們的經驗是,如果這種時候強行不服,很可能要吃虧。

因為,A2的基本面不是時間的朋友,而是時機的朋友。

我們用A類劃分成長性和週期性的問題,根本原因也是想區分時間和時機。

12點鐘聲一敲,舞會是要結束的。

你在變身性感公主的時候,人家是賢者時間。

等你水晶鞋還掉,變回cinderella,就更不可能把王子撩到手了。

而等你下一次穿水晶鞋來舞會,早就物是人非了。

所以在持有A2的時候,特別是股價進入到V0附近的時候,【股價是否漲得動】就變成一件需要非常留意的事情了。

因為我們事前無法知道這次能不能到D點。

這也就意味著,股價任何一次的破位或者放量下跌,都可能是賢者時間的開始。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花落空折枝。

也因為這樣,【見好就收】和【不怕錯過】的心法,也同樣適用。

低估值不都是用来防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