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厘米竹签扎进两岁女童口腔 11个学科团队联手救命

13厘米长的竹签经过两岁女孩的口腔,直接扎进孩子环枢椎关节间隙,紧紧抵住人体最致命部位之一椎动脉。竹签哪怕只有一丁点挪动,患儿的生命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13厘米竹签扎进两岁女童口腔 11个学科团队联手救命

两岁女患儿的照片

13厘米长的竹签刺入女孩口中

当天下午4时左右,伴随着刺耳的鸣笛声,载着患儿的救护车驶入青大附院市南院区。女孩被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从救护车上抬下来,只见一根细长的竹签直插在她的嘴里,疼痛、惊吓加之长途劳累,让她原本就瘦小的身体更显孱弱无力。情况危急,病情瞬息万变,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致命性后果。

接诊的医护人员迅速为患儿安排了病床并实施了CTA检查、颅脑CT、三维重建等一系列检查。结果显示,13厘米长的竹签经过女孩的口腔,直指环枢椎关节间隙,紧紧抵住人体最致命部位之一椎动脉。

患儿的影像资料印证了孔心涓的担心,竹签刺入的部位极其特殊而凶险,竹签有一丁点挪动,患儿的生命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13厘米竹签扎进两岁女童口腔 11个学科团队联手救命

内镜显示签子的位置

13厘米竹签扎进两岁女童口腔 11个学科团队联手救命

医学影像显示签子刺入颅骨位置

13厘米竹签扎进两岁女童口腔 11个学科团队联手救命

医学影像上的签子位置

11个学科团队联手挽救生命

夜里8时,青大附院会诊室里灯火通明,耳鼻咽喉科、脊柱外科、神经外科、口腔颌面外科、介入医学科、影像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小儿外科、急诊科11个学科的专家团队在孔心娟组织下为女孩会诊。

他们仔细分析着患儿的检查影像,调用记忆里过往的救治经验,认真思索和讨论对策。专家介绍,竹签刺入的部位是耳鼻咽喉科、脊柱外科、神经外科和口腔颌面外科的“多交叉”部位,主刀者便要在这几个学科的专家中选出。

考虑患儿生命体征和目前伤情,从颈后切开进行手术的损伤太大,专家们再三权衡,达成了一致意见,由耳鼻咽喉科专家从竹签刺入的原路径取出异物,介入科专家在旁保驾,确定血管无损,尽量将对孩子的损伤控制到最小。

13厘米竹签扎进两岁女童口腔 11个学科团队联手救命

多学科专家为女孩会诊,寻找抢救方案

深夜11时精准手术孩子转危为安

临危受命,耳鼻咽喉科主任姜彦的心里却异常平静,之前5个类似患者的救治经验给了他信心,而近年来多项新技术的成功应用给了他底气,他提出的“磁导航辅助+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微创经口径路颅底探查异物取出术”的具体方案得到了会诊专家们的认可。

深夜11时,带着患儿父母的祝福,带着医护人员的期待,患儿被推进了手术室。无影灯下,姜彦带领手术团队将患儿口咽部充分暴露后,将她左侧咽部及周边软组织轻轻切开,直至患儿的颅底和上颈椎部位。利用先进的磁导航系统探明损伤位置和血管走向后,姜彦顺着异物插入方向,小心翼翼地将竹签松动并倒退出来。

随着竹签的松动,手术室内的空气似乎也随着松动了,致命的竹签被成功取出,患儿没有大出血,手术完成时已经是凌晨时分。

13厘米竹签扎进两岁女童口腔 11个学科团队联手救命

医生进行手术的场景

13厘米竹签扎进两岁女童口腔 11个学科团队联手救命

签子有13厘米长

13厘米竹签扎进两岁女童口腔 11个学科团队联手救命

手术缝合后的创口

暑假来临小心这些“隐形杀手”

“往年暑假期间都会接诊多名食管气管异物的儿童患者,近年来随着健康宣教和媒体报道,家长对此类意外提高了警惕,但对造成儿童意外伤害的其他危险因素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姜彦说,他此前曾经接诊过多名类似的儿童异物损伤,他发现造成意外的很少是小刀、剪刀等尖锐物,反而更多的是筷子、签子、钥匙等生活中很常见,但又容易被家长忽视的“隐形杀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