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該怎樣深度工作?

點擊上方,關注我們。

深度工作,是信息碎片時代的自控力、專注力、精力管理和時間管理指南,是在新經濟形勢下取得成就必備的核心技能。今天我們為大家分享的是卡爾·紐波特的《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幫助你瞭解深度工作的意義,並在之後逐漸養成深度工作的習慣。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該怎樣深度工作?

通過深度工作,實現精英級產出

一說到工作,會想到什麼?你可能說是達成財務自主的主要手段、是實現自我價值或職位晉升的途徑,這些都沒錯!但有一點值得深思:作為高管,你的工作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針對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做管理的朋友,他們幾乎都說那兩個字“忙、累”!每天腳不離地上傳下達、分工佈置,那大會小會監督調控,一天下來,高效不高效不好說,反正是沒閒著,就是忙,精力不是被別人給支配了,就是被瑣碎的事打斷了,累心!最鬱悶的,就是平時都沒少付出,可趕上升職加薪了,反而沒自己和團隊啥事了!這階段狀態相信你也有過,有時候的確鬱悶啊!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該怎樣深度工作?

忙碌不代表高效、更不代表高價值產出,就是因為沒有更好的方法去凸顯自身存在的價值, 只能用忙碌體現了,這是典型的“以忙為能”,最很危險的工作狀態!長此以往,你,包括你的團隊,根本沒法有效保證屬於自己的高價值產出!那後果就一種:沒價值就沒工作,無論職位高低,一切都清零!就這麼簡單的邏輯。

你像一些企業的高端人才、空降兵乃至於一個項目團隊,為何一夜就被掃地出門或連鍋端了?不是項目不行,而是個人或者團隊價值沒有得到有效釋放和體現!忙碌代表生產能力的說法已經過時,相信你聽過也對下屬說過類似的話 “我不想聽你加班到了幾點、忙死還是累死,我只想知道你完成的怎麼樣了?你忙了半天產出的價值在哪呢!”

針對這個尷尬的工作現狀,我今天就推薦你讀一本叫做《深度工作》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喬治城大學計算機科學副教授,叫卡爾·紐波特。他通過一種叫做“深度工作”的方法,不僅實現了自己升職的目標,還創辦了在美國廣受歡迎的博客“學習黑客”,而這本《深度工作》恰恰就是他深度思考和實踐產出的高價值成果!

書中有價值的點你要琢磨透了,就會打破以往管理過程中 “以忙為能”的魔咒,減少你精力佔用的同時,確保高價值的產出,進一步實現你個人或者團隊的不可替代性!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該怎樣深度工作?

我把書中的價值點總結歸納了一下,給你分享三個非常有價值的方面:

(一) 有關精英級產出的根源你要看透

(二) 通過深度工作方法實現你的精英級產出

(三) 規避管理過程中對深度工作的誤解

價值點(一):咱就先從這精英級產出的根源來說

書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叫“精英級產出”,不難理解,咱經常說職場精英啊,之所以能稱為精英,就是因為自身具備有別於他人的一些高素質,高技能,能產出高價值的結果被他人所認同,符合崗位和職務的價值需要,所以才會在某一階段或者領域具備一定的不可替代性,這精英級產出說白了就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價值結果。特別是作為管理者,更是你所在公司的精英了,你做好自我管理和團隊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高價值的結果能得到上級和團隊下屬的認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為自己的職業發展過程增強不可替代性,在下一次晉升時有更多話語權!要是忙了半天,你說的人家比你考慮的還透徹,你做的別人早就做透了,你的獨到價值就沒有啥實質性的體現。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該怎樣深度工作?

特別是史無前例的科技發展和影響力為我們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重組,很多崗位都被智能化的機器和工具所取代,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你像工業自動化焊接線上的機器人,食品生產線上的全自動無人干預的生產、罐裝車間,你再也看不到原來那種一片工作人員低頭勞作的景象了!偌大的廠房就一個技術人員巡檢就夠了!在這種嚴峻的經濟形勢下,有三類人將獲得特別的優勢,不會被機器替代,也不會被職位所影響,還會變得更強

。你像除了剛才在說的那操控精密設備的高級技術工種人員,包括工程師,統計專家,像原來運用複雜算法,預測美國大選的希爾弗就屬於此類;還有就是通過高效的遠程協作,被人才市場全球共享的那些行業頂尖的人才、學者,其實現實當中那些超級明星,超級IP、意見領袖等,也都可以通過信息工具擴大影響力,消除工作的時空門檻;第三類就沒脾氣了,就是那些資本所有者了,他們就是那些可以投入新科技、促成重大重組的人。開句玩笑人家有錢,也能任性的起來,就像推特創始人傑克·多西,作為所有者,他的工作比較特殊通過高頻處理管理事務就能產出高價值,咱估計無法短期內實現。我們大部分人只能努力成為前兩者,無論是管理能力還是專業能力,都要不斷地強化培養自身的特殊技能,並內化為自身工作、生活的核心。要學會利用智能機器和複雜的工具進行創造性工作,成為自己所在專業領域內的精英翹楚,只有這樣,你才能實現自己的精英級產出,才會有不可替代性。

當然,要確保精英級產出就必須具有

兩種核心能力:一種是迅速掌握複雜工具的能力,另一種就是在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都達到精英層次的能力,這兩種核心能力恰恰還都依賴於你深度工作的能力!尤其是這第二種: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達到精英級產出的能力,對於一個高管和你的團隊來說尤為重要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該怎樣深度工作?

排除其他因素咱不說,就說這關於手機,記得羅振宇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手機成為了人們的一個器官”!而且沒手機工作都不在狀態已經成了一些團隊和成員的病態工作現象了。很多職場員工嚴重依賴手機,無論何時何地,手機要在可見範圍內,工作八小時有差不多半天時間都在捯飭手機,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加重時間的碎片化,讓每個人在多個影響因素中處理各項任務,這就會引發嚴重後果,也就是心智殘疾!這不是聳人聽聞,小題大做,而是數字時代人類行為的研究專家——斯坦福大學的通訊學博士克利福德·納斯提出的研究結果,他認為在網上不斷切換注意力會對大腦產生長久的負面影響。“一個進行多任務工作的人不能過濾掉無關的事務,他們無法維持一個關於工作的記憶。”思考頻繁被打斷,注意力受影響,大腦就會啟用更多的與當前任務無關的區域去處理,這就是頻繁的多任務切換導致的後果。再說了,長期的時間碎片化和注意力的分散,精神肯定沒法高度集中,這也會直接降低你團隊和個人的工作質量和速度!那深度工作肯定不可能,產出的結果別說精英級了,連保質保量都夠嗆!你要明白:對一個公司傷害最大的,其實不是那些無所事事的人
——他們很容易被辨認出來並被清除出去,而那些看上去終日忙碌,對公司卻毫無貢獻的人!決定工作價值的並非那些瑣碎浮淺的表象,而在於真正的深度工作,它決定了你和團隊成就的高度

對於深度工作(Deep Work)的定義: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能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相對的就是浮淺工作(Shallow Work):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正因為這種差異,那為了確保你和你的團隊成員能跟得上工作價值產出的節奏,我們就要在日常所必須要做的浮淺工作基礎上,刻意的去提升自己和團隊成員在深度工作方面的能力,以便於高效的產出價值更高的結果!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該怎樣深度工作?

那怎麼去合理安排時間才能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確保實現精英級結果的產出呢?那咱接下來就具體說說這深度工作的方法:

價值點(二):通過深度工作方法實現你的精英級產出

我們小時候大概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瘋玩了一個暑假,剛剛開學時,總是很難靜下心來上課。這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暑假的自由散漫時光,儘管理智上想要專注地學習,卻時常會有將注意力轉移到那些膚淺事物上的衝動。因此,需要用很大的意志力去克服這種衝動。然而,意志力是有限的,在使用的過程中會被不斷消耗,就像肌肉會疲勞一般,導致我們最終敗給自己的慾望。

如果把專注地學習看作是深度工作的一種,我們就很容易意識到,培養深度工作的習慣,關鍵在於,要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別設計的慣例和固定程序,使得進入並保持高度專注狀態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4種深度工作模式,這4種模式對應不同性格的人以及不同的工作特點,你應該想想自己的實際情況,想想自己適合哪一種,然後選擇並去實踐。比如第一鍾節奏模式。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該怎樣深度工作?

(1)節奏模式

適合深度工作的入門新手,就是讓我們自己創造一種工作節奏,把深度工作整合到生活中,每天在固定時間裡做同一件事,形成節奏。比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就是利用節奏模式來寫作,他要求自己每天創作10頁,每頁寫400字。不管外界發生什麼事情,他都會雷打不動地把這4000字寫完。

(2)雙峰模式

適合普通上班族或有固定休息時間的人,就是要求我們將個人時間分為兩塊,其中一段時間追求高強度、無干擾的專注工作,其餘時間完成浮淺工作。比如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教授亞當·格蘭特用的就是這種工作模式,在受聘成為正教授前,他已經發表了60多篇文章,外加1本暢銷書。他安排工作的時候,以年為單位,將教學工作集中到秋季學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學中,並保證學生能夠隨時找到他。但是在春夏兩季,他又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不接受任何打擾。

(3)禁慾模式

比較適合自律的自由職業者,就是要求我們與世隔絕的進行深度工作,切斷一切與外界聯繫的媒介,將自己封閉在別人聯繫不到的地方。比如科幻作家斯蒂芬森就是這樣工作的,他的作者網站上沒有任何電子郵箱和郵寄地址,他用這種禁慾的方式來避免別人聯絡他,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文學創作當中。

比較難的深度工作模式,是指只要一有空閒時間,就能立刻進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產品。

這四種打開方式中,其實節奏模式相對來說適合我們絕大多職場人:即在每天的工作中,安排固定的深度工作時間,或者開闢專門的深度工作空間。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該怎樣深度工作?

舉個例子:每天下午3~5點是我注意力最高的時段,在這2小時內,我不處理郵件、不打電話、不參加會議,專門用來處理優先度最高的艱難工作。如做調研、寫稿、寫策劃等。這段時間只屬於我,我不被任何人、信息所打擾。

那在節奏模式下,你除開可以設定一個固定的啟動時間進入深度工作,你還可以用另一個技巧,那就是是採用“視覺輔助工具”。比如,你決定每天都要寫作800字。那麼,你完成後,就在日曆上劃一個大紅的★,幾天以後,這些★會連成一條鏈子,而你要做的,就是不要讓這個鏈子斷掉。這種“鏈條法”將一種簡單的啟發式調度(每天都要做這項工作)和一種提醒你做這項工作的簡單方法(日曆上的大紅★)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工作節奏,讓你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決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時需要進入深度狀態。

另外,這裡“專門的深度工作空間”不僅僅指的是無人打擾的辦公室、書房,還可以是固定的辦公桌物品擺置方式。

對我這種依賴電腦工作的人來說,專門的深度工作空間還可以是:經過整理的、清空的電腦桌面和回收站。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該怎樣深度工作?

選擇了自己適合的深度工作模式後,就要進行具體的實踐。在實踐中,有這麼幾個原則一定要堅持。

雖然我們已經選擇了深度工作的模式,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進行深度工作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原本以為可以隨心所欲地從分心狀態切換到專注狀態,實際上卻做不到,因為深度工作所需的專注強度遠遠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舒適區。我們可以從外部環境和內在驅動力兩個方面進行調整,進而重新編排自己的大腦,使它可以從容地抵擋令人分心的刺激。

因為外部環境的調整好實現,所以這裡我提供一些客觀方法增強我們的內驅力。但不堅持,全白費。如果你聽到了這裡,就說明你是真的希望通過深度工作,提升工作和自身價值,而下面提到的原則也是決定你能否真的實現深度工作的關鍵,所以希望你也一定要堅持執行。

原則1:集中精力,關注點放在重要的事情。這個怎麼去判斷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大家作為管理者在現實工作中,肯定心裡有數。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該怎樣深度工作?

任何事情都有重要性和緊急性兩個維度,所以你可能面對事情大致分為四類:重要緊急的事情,比如救火;重要不緊急,比如項目規劃;緊急不重要的事,就是瑣事,比如日常的數據整理、例會、收發郵件等;那最後還就是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比如做白日夢。

對於我們今天想通過這本書達到的:實現精英級產出這個目的來說,作為高管,應該將事情的重要性放在首先要考慮的。那為什麼不把緊急性放在首位呢?什麼叫重要性?所謂重要的事情,就是有很大價值和影響的事情,就是能夠帶來“精英級產出”的事情。緊急的事情就一定重要嗎?不。比如10分鐘過後,就要開例會進行上週的工作總結。這個事情和3天后去和一個重要客戶談項目。但哪個緊急?肯定是前者嘛!哪個重要?很明顯是後者嘛!

這個時候,給你一個選擇,不開這次例會,3天后的項目一定能談下來,你會不會答應?

所以對於緊急性而言,在一個事情重要的前提下,緊急性就是另一層的重要性。何況,重要且緊急的事和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你肯定先去做第一個,緊急性是能直接影響生理感受的,你本能地會先去關注。

這也是為什麼我說,作為管理者,要實現精英級的產出,就要時刻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放在心裡。

將緊急不重要的事情,也就是瑣事佈置給下屬去做,這類事情在本書中,作者也給它下了一個定義,叫做“浮淺工作”,這是和深度工作相對的。指的是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即使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也能開展。這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這個容易複製指的是,大多數人能在很快時間內學習並做到。

那這是第一個原則,關注那些重要的事情。

原則2:衡量自己的成功程度,抓住關鍵的指標(如深度工作的時間、可被統計的工作成果等)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該怎樣深度工作?

確定了要做的重要的事情之後,你需要衡量自己的成功程度。在此作者在書中引入了兩個指標:滯後性指標和引領性指標。

在解釋這兩個指標前,我想帶著大家回顧一下中學時期的美好歲月。中學時期,尤其高中,學習最重要這是毫無疑問的。一個學期剛開學,你想把自己的學習成績再往上提高。為了衡量自己的努力的成果並激勵自己,所以你將期末考試分的數作為衡量指標。這個很合理,但這個太遠了。什麼意思呢?你為了這個分數所做出的的努力都是在這個期末考考試分數這個指標確定之前,這也就意味著這個指標沒法實時衡量你的努力並激勵你。你要將自己的學習時間以及刷題數量作為衡量自己努力學習程度的指標,因為這些都是實時反饋的。

在這裡,期末考試成績,就是滯後性指標;學習時間和刷題數量就是引領性指標。

滯後性指標用於描述你最終嘗試改善的方面。比如,假設你管理的是一個麵包連鎖品牌,你的目標是提升門店的客戶滿意度,那麼相應的滯後性指標就是客戶滿意度分數。滯後性指標的問題在於它們出現的太晚,來不及改變你的行為:“當你拿到滯後性指標的時候,致力於實現這些指標的表現都已經成為過去。”

引領性指標則“衡量了實現滯後性指標的新行為”。為你提高門店的客戶滿意度,你需要設置指標。接受免費試吃樣品的客戶數量就是一個不錯的引領性指標。這個數字可以通過分發更多的免費試吃樣品而直接增加。隨著這個數字的增加,你的滯後性指標最終也很能得到提升。換言之,引領性指標引導你將注意力轉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內可以直接控制的行為上,並會對你的長期目標帶來積極影響。

對於專注深度工作的你而言,確定相應的引領性指標非常容易:專注於極度重要目標上的深度工作狀態時間。以作者的個人經驗為例,作者在書中說,他之前經常關注於滯後性指標,比如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量。然而這些指標對他的日常行為缺乏影響,因為我不知道短期內做什麼可以立刻對長期指標產生即時的可觀改變。當他關注深度工作的時間之後,這些指標就與自己的日常工作產生了關聯。多一個小時的深度工作時間立刻就能顯示在我的計分板上。

原則3:跟蹤進度:設置一個記分板,在明顯位置,記錄自己的深度工作時間。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該怎樣深度工作?

原則4:定時回顧、總結關於深度工作。

說到這,我們知道了開啟深度工作模式的方式方法,但針對我們大多人的日常工作節奏,有幾個容易被誤解的觀點有必要做一些強調。

價值點(三)規避管理過程中對深度工作的誤解

誤解1:要深度工作,就只能放棄社交媒體?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該怎樣深度工作?

如果能夠遠離社交媒體,那麼深度工作的一大障礙就被掃清了。就像榮格、比爾•蓋茨等名人,在進行深度思考、創造前,都會選擇性離開日常事務和人際關係一段時間,遠離社交媒體紛擾。

然而我們多數人不是比爾•蓋茨,生活模式也難以允許我們自由地選擇時間。

尤其對於在營銷、品牌等崗位的人來說,他們的本職工作就是圍繞著社交媒體展開,消遣或工作的時間界限就更難劃分清楚了。

這個困境該如何解決?對於這些從事網絡工作的人,深度工作還適用嗎?

這就需要對社交媒體的認知進行重新梳理,找到適合自己的做法。

假如你需要集中精力去寫一個方案,寫一篇文稿或者寫一本書,那麼此時遠離社交媒體,控制住自己漫無目的去朋友圈、微博、臉書閒逛的慾望是非常必要的。

假如你是做網絡營銷的,那上社交媒體之前要想清楚,你是要去獲取消息、瞭解行業和競爭對手動態的,不妨列出一個大致的瀏覽計劃,嚴格執行,到終點即關閉。

誤解2:深度工作意味著摒棄浮淺工作?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該怎樣深度工作?

剛才我們也已經介紹了浮淺工作是什麼,它就是那些瑣碎的事情。作為管理者,你需要實現精英級產出,你需要深度工作,但這是不是意味著你必須將浮淺工作完全剔除掉?不可能。

實際上,沒有哪一個人能夠徹底摒棄浮淺工作。我們處在一個強聯繫的現代工作環境中,團隊合作仍是主流,這也就意味著你不可能真正獨立完成一項工作。

即便你需要獨立完成手頭的工作或項目,你也要向其他人做briefing、presentation,需要不斷地郵件、口頭溝通等等。因此,如何規劃好浮淺工作的時間段和方式,儘可能縮減被打擾、時間破碎化,這才是站在個人時間規劃角度所能做到的。

誤解3: 深度工作就只能是獨自工作嗎?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該怎樣深度工作?

並不。深度工作並不等於獨自工作,工作者需要一定程度的協作。

當你有了自己的深度想法/創意,與別人進行連接和協作,會得到更多有價值的想法/創意;而如果你沒有想法/創意,和別人進行連接,只會聽到很多不同的想法,猶豫不決、一團亂麻。

誤解4:拒絕無聊?

不,你要做的是擁抱無聊。

如果你休息的時候,習慣於抱著手機打發時間,那就需要注意了,在排隊、等待這些無聊時刻,不要用手機打發時間。碎片的時間你可以用來休息、觀察、或者冥想。

你需要有意識地主動使用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讓你的注意力被漫天的信息奪走了。如何鍛鍊自己有意識使用注意力的能力呢?你可以試試記錄每天的時間都用於何處,哪些時間被用於深度工作,哪些被不知不覺浪費掉了。

我自己的統計結果表明,我每天大約只能有1~2小時左右的時間用於深度工作,2~4小時時間用於處理事務性工作,還有大約6~8小時時間被浪費掉。

說到這,我相信如何實踐這深度工作你肯定有了自己的思路框架!咱咱簡要回顧一下,作為管理者,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團隊,在職場必須有不可替代性才能實現職業生涯的良性發展!這不可替代性達成需要你有精英級產出能力!而這精英級的產出需要你的深度工作來實現,那你首先要選擇一個打開深度工作的正確方式,深度工作的4個模式中比較適合我們現實情況的是節奏模式,也就是在每天的工作中,安排固定的深度工作時間,或者開闢專門的深度工作空間,從中你要記住一個小技巧,就是採用“視覺輔助工具”,運用工作日誌和計劃推進表來督促自己每天都要堅持的任務,做好標記,類似於每日完成打卡。注意連續性,不遺漏,不要產生斷點。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該怎樣深度工作?

選擇了比較適合自己的模式後,那就是去進行具體的實踐,四個原則,一定要堅持。集中精力,關注點放在重要的事情,這是最應該記住的。工作中的事情可以通過重要性和緊急性這兩個維度進行分類,作為管理者,你要把那些重要且緊急以及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放在自己的計劃裡,那些對於你而言不重要的事情就儘量分配下去。所謂重要的事情,就是有價值有影響的事情,這個你自己肯定有所判斷。在這裡,我想給作為管理者的你提個醒,既然你要更多的關注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將那些你認為不重要的事情分配下去的時候,一定要給予足夠的指導和信任,這樣就能避免下屬的不斷請求指示,這樣就還是不能達到你想要的關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的目的了。至於其他的原則,就是抓住關鍵的指標跟蹤進度,定時回顧、總結關於深度工作的達成效果和不足。

正如本書文章結語引用的威妮弗雷德·加拉格爾的一句話所說:“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希望作為管理者的你也能做到。畢竟你工作的狀態,決定了你的未來,這深度工作能讓你的時間和精力變的充實高效!也是催生你和團隊產出精英級結果的有效途徑!畢竟整體產出結果的價值高低,是衡量你作為高管到底能否管得住,理的順團隊的重要衡量標誌!

《深度工作》:碎片化的互聯網時代,究竟該怎樣深度工作?

說個題外話,知道不如做到,要做不如現在就去做!有兩個你立刻就可以去嘗試的深度工作方法,建議你或者你的團隊成員去試試,希望能找到深度工作的感覺:

Try 1:試試高強度工作:用少於預估時間,做一件高優先度的工作。比如說:難度係數較高的工作任務佈置,平時耗時3小時,這次佈置嘗試用1.5小時完成。這種情況下,員工注意力會更加集中,暫且不去關注過程細節完美與否,而在於結果的速度和整體質量。

Try 2:有成果的冥思:在閒暇時光,空閒的時候別去忙著看手機,嘗試有限時間內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專業問題思考上,看看會有什麼收穫?

深度工作,從讀完這篇文章開始,試著摒棄那些瑣碎無意義的事情,讓自己集中注意力深入工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