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亳州笑星”周而比

厚重|“亳州笑星”周而比

近代,亳州不僅以藥都名聞天下,而且是全國著名的“曲藝之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亳州曲藝達到鼎盛時期,一條不到二里長的順河街,建有14座書棚,全國各地曲藝名家紛紛來亳演出,各曲種、各流派異彩紛呈。

深厚的文化土壤,良好的創造環境,造就了一批優秀的曲藝人才。至今,一些老年人還經常提起“邱大成的打、周而比的罵、洪先生的歇子大”的順口溜。尤其是以幽默、詼諧、滑稽為特色,風格獨特、自成一派的曲壇奇才亳州笑星周而比,一直被亳州曲藝界引以為榮。

厚重|“亳州笑星”周而比

亳州順河街的相聲演出(資料圖。劉濤/ 攝)

周而比,亳州十九里人,生於上世紀初。其名“而比”取自《論語》“周而不比”一詞。他幼讀詩書,生性活潑,尤喜歡音樂。17歲時,綴學投奔同鄉熱河督軍薑桂題,後薑桂題奉調進京,讓他擔任將軍府軍樂隊長。這給極具天賦的他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周而比把一個軍樂隊治理的井井有條。在京幾年,他常去天橋聽書,在那裡,他接觸了相聲、評書、快板、單絃等各種曲藝藝術,並經常模仿,無不惟妙惟肖。

1925年,薑桂題去世,軍樂隊遣散,周而比幾經輾轉回到亳州。一方面為了生計,一方面出於對曲藝的熱愛,周而比拜師學藝,走上了說評書的藝術道路。周而比長期生活在北京演藝圈,風流倜儻,非常注重儀表,講究穿戴,經常頭梳得油光,架一副金邊眼睛,西裝革履,上街拄著文明棍,十分新潮。他說一口標準的京腔,吹拉彈唱都會,在順河街一演出,便像一股新鮮的風,給亳州曲藝帶來了活力。至今,亳州人形容人打扮時,常說“愣的像周而比樣。”

在以後的藝術實踐中,周而比虛心請教,博採眾長,把相聲、話劇技巧引進評書,表演極富激情,注重精、氣、神,風趣幽默,講述中帶有調侃,常常妙語連珠,引得觀眾捧腹大笑。人們說“聽周而比說書像聽罵大會(說笑話)“。“罵”成了周而比獨特的藝術風格,也使其名聲大振。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亳州、商丘、徐州、開封、鄭州,只要掛牌周而比演出,就會場場爆滿。曾有“三英加一笑,蓋滿隴海道”的說法。

周而比在亳州有一大批“粉絲”,大多是停留在亳州的客商、碼頭工人、富家子弟、休閒市民。因他常說一些葷段子,所以拒絕女性入場。當時,姜公館太太、小姐們聽說周而比說書滑稽,十分搞笑,就派管家請他到府中演出。面對一群太太小姐,周而比開始比較拘謹,放不開,這就失去了他風趣幽默的特點,太太小姐聽了十分不滿意。這時,姜府大公子說:“你平時說的挺好,今天怎麼搞的,一點不可笑。”周而比讓人端出一碗酒,喝下去,來了精神,跳上臺子說了一段《蒸骨檢驗》,直笑得太太小姐前仰後合,一直讓他在府裡說了七天。

周而比文化較高,又識多見廣,在傳承中注重創新。一些傳統段子、書目經過他再創作,無不變得更加生動精彩。他常說的段子有“三借”(《借火》、《借當》、《借車》)“三找”(《吃藥找驢》、《躲債找馬》、《問卜找娘》)和自己創作的山東快書《武松坐轎》、《趕會》、《獅子樓》等;長篇評書《巧合奇冤》、《蒸骨檢驗》、《拿嚴浩》。這些傳統書目,經他演繹,情節曲折離奇,內容環環相扣,充滿笑料。尤其是《蒸骨檢驗》和《拿嚴浩》當時已經失傳幾十年,是周而比訪問了幾十位老藝人整理創作出來的,這兩部書彌補了亳州曲藝的空白。周而比還創作了一部曲藝專著《村野笑話集》,由徐州商務印刷館出版,可惜已經失傳。

厚重|“亳州笑星”周而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