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開行迴應“一刀切”傳聞!棚改貨幣化安置因何引發關注?

國開行回應棚改“一刀切”傳聞

国开行回应“一刀切”传闻!棚改货币化安置因何引发关注?
国开行回应“一刀切”传闻!棚改货币化安置因何引发关注?

據悉,項目審批權限在總行還是分支行,這因各家金融機構的內部風險管理體系差異而有所不同,且大多與項目金額有關,就國開行而言,棚改大部分中長期項目的審批權限本就在總行。

此外,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個別地區棚改項目融資出現變化,與銀行融資政策關係不大,而主要與地方政府債務限額有關,不同地區對於棚改資金是否納入政府性債務的理解也存在不一致。

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國開行今年發放棚改貸款4369億元,有力支持了棚改續建及2018年580萬套新開工項目建設。

何為PSL?PSL,即抵押補充貸款,是指央行以抵押方式向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合格抵押品可能包括高信用評級的債券類資產及優質信貸資產等,是一種基礎貨幣投放工具。PSL與棚改有關,棚改總投資額主要由三大政策性銀行提供,以國開行和農發行為主。其中,2016、2017年國開行棚改貸款佔總投資額比重分別為66%和48%。

數據顯示,2016、2017年PSL投放總量分別為9714億以及6350億。今年前5月投放量達4371億,同比增長48.3%。國開行今年1-5月份發放棚改貸款4369億元。

棚改貨幣化安置發揮重要作用

棚改貨幣化安置是棚戶區改造的一種安置方式,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仍然可以成為棚戶區居民的一種安置選擇,而貨幣化安置的比例可以隨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我國提出,2018年至2020年再改造1500萬套棚戶區,其中2018年改造580萬套,棚戶區改造仍應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

国开行回应“一刀切”传闻!棚改货币化安置因何引发关注?

棚戶區改造是近年來我國推行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曾在十九大新聞發佈會上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棚戶區改造大力推進,有6000多萬棚戶區居民出棚進樓。

由此可見,棚戶區改造在改善各類棚戶區居民的居住條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廣大棚戶區居民實現了安居夢。

2013年至2014年前後,一些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出現供給過剩的情況,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將棚改與去庫存相結合,提出棚改貨幣化安置的思路。棚改貨幣化安置一舉多得,棚改拆遷群眾不再僅僅接受住房實物保障,而是可以拿著棚戶區拆遷補償款到市場上購買符合自己心意的商品住房。貨幣化安置可以讓棚戶區居民搬出低矮簡陋的棚戶區,也給這些城市去了房地產庫存。與實物安置相比,棚戶區居民也不必再像從前一樣先搬出棚戶區,租房兩至三年過渡,待安置房建好後再搬進新居。對於地方政府而言,貨幣化安置也是相對簡單的一種方式,能夠節約不少行政資源。

棚改貨幣化安置比率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住建部有關負責人曾經介紹,2016年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達到48.5%,比2015年提高了18.6個百分點。棚改貨幣化安置在三四線城市去庫存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前,從全國範圍內而言,總體上基本告別大規模庫存積壓的情況。

国开行回应“一刀切”传闻!棚改货币化安置因何引发关注?

值得關注的是,在個別城市,棚改貨幣化安置在客觀上助推了房地產市場的過熱,抬高了房價。恆大研究院副院長夏磊認為,本輪房地產調控中,棚戶區改造顯著提升了棚改戶住房條件,改善了城市面貌,但是少數地區過度棚改、過度貨幣化安置,棚改戶獲得超額福利,失去住房保障要義。

棚改貨幣化安置將何去何從?

棚改貨幣化安置曾發揮了正面作用,然而政策如何切實地發揮效應,以及如何避免在市場形勢變化時起到反作用,是決策者應該思考的問題。對於地方政府而言,應該從改善棚戶區居民居住條件,同時促進當地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等因素出發綜合考慮,出臺適當的政策對棚戶區居民加以引導。比如,當貨幣化安置比例過高弊大於利時,應通過提高實物保障的效率,建造讓棚戶區居民更加滿意的安置住房等措施,適當降低貨幣化安置比例。

国开行回应“一刀切”传闻!棚改货币化安置因何引发关注?

而對於棚戶區改造的持續推進,仍然應該堅定不移。儘管近年來很多居民出棚進樓,改善居住條件,仍有相當數量的百姓居住在低矮破舊的棚戶區中,繼續幫助這些群眾改善居住條件十分必要。對於未來棚改數量的確定,應該更加科學有效地進行摸排,適當確定。同時,各地對於棚戶區改造的政策措施,應該嚴格執行,切實讓棚戶區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適當的改善,避免政策走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