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如何建立一個科學有效、 順應當前課程改革的課程評價體系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到全面深化階段,中小學在課程建設方面的自主權得到進一步落實,學校課程的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已經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這就需要建構完善 的課程評價體系,確保學校課程建設有高質量的產出,確保學校課程的優化,確保教育質量的 提升。同時,學校課程的編制主體也需要通過評價來獲取反饋意見,以此提高課程質量。從整體上審視,可以發現,當前的學校課程評價還存在著不少問題,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科學有效、 順應當前課程改革的課程評價體系。

學校課程評價體系的性質

學校課程評價的價值屬性。課程評價就是對課程系統各個部分以及整體系統進行的各種形式的價值判斷。簡言之,課程評價就是針對學校課程或者課程的某一環節,就其設計、實施和 結果等方面,運用系統化的方法蒐集、分析和解釋相關資料,進而對其內在價值和外顯效果進 行價值研判並做出決定的過程。將價值研判作為課程評價的本質核心已經成為學界共識,然而 就如何形成價值研判、確定價值研判標準以及如何對價值進行取捨,學界尚未達成共識,還存 在著不同的課程評價取向,不同的價值取向秉持不同的觀點,每一種評價取向皆反映了其獨特 的價值判斷。所以,一方面將價值判斷作為課程評價的本質工作,另一方面價值判斷在實踐中 卻難以形成方法論上的共識,這也是學校課程評價的複雜性之所在。

課程評價體系的構成。從社會學視角審視,課程評價體系的建構,包括科學的組織體系、 基本的規範體系和完善的應用體系三個部分。

課程評價的組織體系,即課程評價的管理和實施機構。長期以來,我國大多數的課程評價 主要是由政府部門直接組織實施的,這種頗具計劃管理模式的評價組織方式在當前已經暴露出 不可避免的缺陷。在課程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學校層面的課程改革已經成為改革主 體的情況下,由政府組織的行政主導性的評價,在評價的即時性和專業性方面已經不能滿足實 踐的需要。如果不能有一支穩定的且具有專業性的課程建設隊伍來開展工作的話,科學的課程 評價就無法真正開展,課程評價必然重新走上主觀經驗型的舊途。與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不同, 此種管理機構需要專門性的課程評價承擔實體以及經常性的工作安排。在當前深入推進管辦評 分離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建立專業的第三方課程評價中介機構已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

課程評價的規範體系保證了課程評價管理機構的規範運行。課程評價體系的建構,需要完 善的課程評價法規和制度,保證課程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也要防止課程行政管理人員、 課程的開發和設計人員,以及相關利益主體在課程評價過程中的不正當影響。

課程評價的應用體系是課程評價工作的核心領域,是課程評價工作有效開展的關鍵。學校層面的課程評價在實踐中更加複雜,涉及的因素更多,除了 常規的課程評價之外,還要考慮學校師資、辦學特色、學校 傳統,以及當地的區域特徵,承擔著對課程文本進行分析和 評價的職責,承擔著對課程實施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的職責, 承擔著向學生、教師、價值以及課程編制者等課程相關利益 主體反饋課程的成效,可以說,科學的評價過程和方法涵蓋 了大量的技術性工作,包含了繁多的評價內容。

學校課程評價體系的實踐原則

客觀性原則。客觀性是指在評價過程中評價主體要擺脫 個人偏見,實事求是地反映問題,科學地進行分析,嚴格按 照評價程式操作。前文提到,評價是一項關涉價值的活動, 因此,不管制定的評價方案如何完善、如何合理,都不可避 免存在著不可測量、具有價值判斷範疇的要素,因此,評價 工作勢必要受到評價者主觀認識的影響。鑑於此,評價者應 儘量包含不同領域的代表,儘可能排除個人的主觀認識,盡 可能全面地收集相關資料,防止評價的片面性。

有效性原則。效度是指測評信息的準確性,體現了測驗 結果與測驗目標之間的相關程度,測量中的效度就是依據分 數所做出的推論的有效程度。評價所做出的研判應是科學、 合理且有效的,能夠對學校課程進行客觀的診斷和鑑別,並 能對課程的完善和修正提供合理化的建議。這就需要參與評 價的人員具有課程編制、開發和實施的相關經驗。基於當前 課程改革的需要、課程評價人員的專業性和可信度,對於課 程評價人員有必要建立嚴格的資格認證制度,以確保評價的 有效性。

學校課程評價的向度

課程評價的向度是指從哪些維度或者從哪些角度來對課 程進行評價,每一個向度都是反映課程質量的重要內容;同 時,課程評價的向度也是對於課程的認識和功能定位。課程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應體現豐富的文化內涵;課程作 為師生教與學的過程的發生,應關注課程實施的動態過程; 課程作為學校的重要產品,應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基於此, 學校課程評價應指向以下三個基本向度。

靜態的課程內容向度。課程內容指向的是靜態的課程 文本,課程評價首先要對課程的文本進行分析,研判課程 的設計與編制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課程作為學生學習的主 要內容,應包含人類在長期的發展中所積累的海量的知識 中的精華部分,讓課程成為學生知識的承載體,成為智力 培育的發生器,成為思想文化的孕育場,成為道德行為的 準則繩。所以,課程內容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 水平,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徵,體現先進的思想文化。 靜態的課程內容向度,反映了課程編制者的教育教學理念、 編制水平、對課程的設計和課程效果的預期,是課程評價 的一個重要內容。

動態的課程實施向度。課程不只是以靜態的文本呈現的, 更以動態的過程發揮著作用。動態的課程實施包括教師對於 課程的使用,也包括學生對於課程的學習,還包括師生雙方 以課程為媒介構建起來的主體關係。評價教師對於課程的使 用,最主要是看究竟有多少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以課程的實施 作為教育的出發點,進而堅持教師對課程以及課程所彰顯的 教育理念的實現程度。評價學生對於課程的學習,最主要是 看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的行為模式和學業成績的提升效果, 即學校育人目標的達成度。

特色的課程呈現向度。建設有特色的學校課程體系是當 前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通過學校課程的特色 化建設來彰顯學校的辦學理念,已經成為當前學校特色化發 展的主要路徑。實踐中學校層面的課程評價更加複雜,設計 的因素也更多,除了常規的課程評價之外,還要考慮學校師 資、辦學特色、學校傳統,以及當地的區域特徵。因此,加 強學校層面課程評價的個性化考察對課程實踐具有重要的意 義。在特色化課程建構的背景下,優秀的課程必須要能體現 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關照,要能夠結合學校自身的發展主題與 優勢教育資源,系統建構反映學校獨特品質的課程體系。概 言之,特色課程必定是能夠反映學校辦學理念、彰顯學校辦 學特色、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包含特有、特點和 特需三個向度。所以,這一向度的評價,考慮的是課程多樣 化發展的背景下,學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自主開發校本課 程的適切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