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農村娃培養出國際范

把農村娃培養出國際範

山東省濱州經濟開發區成立於2001年,2013年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全國多地的市屬開發區一樣,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教育發展基礎也十分薄弱,2007年開始真正獨立發展。從那時起,特別是進入十二五時期,開發區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距今正好十年的時間。

在歷史長河中,十年只是一個節點,但對開發區教育來說,卻經歷了滄桑鉅變。從十年前的零基礎、缺認同、沒經驗,到如今多項教育改革走在全市前列,創建出多所國家級和省市級示範校,打造出中國家長節“金字招牌”,讓農村娃們越來越有國際範兒……十年中,開發區教育創造了超乎尋常的發展速度,基本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教育體系,逐步擺脫基礎薄弱、發展滯後的局面,實現了質和量的雙重跨越,多項工作走在了全市、全省的前列。

1

十年前,開發區教育土壤貧瘠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2007年,那時,濱州經濟開發區沒有一所像樣的幼兒園,僅有的一個辦事處的公辦幼兒園總共只有215名幼兒;農村學校危房多,條件簡陋;沒有一所高中,孩子們只能每個月坐車進城上學……教育發展停滯不前,實力薄弱;學校整體面貌落後、設施陳舊;全區教師隊伍嚴重老化,名師匱乏;教育管理無序,生源質量偏低,學科質量建設無從談起。

那時,很多經商打工的家長、機關幹部,乃至部分教師,都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市區上學。為此,他們寧願承受每天接送奔波的麻煩。

剛成立的的開發區教育辦只有7人,可謂勢單力薄,一無所有。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鑑,沒有優質示範學校帶動,更沒有一套成熟完整的教育發展規劃,面對的是一張白紙。

面對這一切,開發區的教育人沒有退卻。“家長把孩子交到我們手裡,如果不能通過正確的教育手段把一個品質高尚、健康活潑、志趣高雅的孩子還給家長,就對不起開發區20萬父老鄉親。”開發區教育局長呂春勇說。

2

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

改變落後的教育面貌,提高教育質量,亟待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開發區教育局只有7名同志,是全國人數最少的縣區教育局之一。但是,同志們有決心,一定要讓教育有變化、有發展、有成績,讓群眾滿意;一定要對得起領導的重託和群眾的期望。”呂春勇表示。

十年來,投入15億元,新建、改建、擴建20所學校,新增校舍建築面積達45萬平方米,實施了中海小學、濱州實驗中學、裡則街道中心幼兒園等全市品牌工程,濱州率先完成標準化學校建設任務,第一批通過教育部“教育發展均衡縣(區)”驗收。全區學校實現了集中供暖、信息化教學,有了塑膠跑道運動場,辦學條件得到歷史性改善,滿足了市民群眾在家門口“上好學”“上好園”的熱切期盼。職業教育、高中教育從無到有,學前教育從弱到強,義務教育全面提升,很多群眾質樸地說:“開發區有這麼好的學校,我們打心底裡知足。”

把農村娃培養出國際範

教育要發展,教師是關鍵。十年來,開發區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共招聘教師180名,引進優秀校長、教師120名,隊伍結構日趨合理;2017年,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全市第一個實施獎勵性績效工資,教師每月平均增資4000元;設立“教育獎勵基金”,每年獎勵優秀教師、優秀校長。經過不懈努力,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培養出全國優秀教師、齊魯名師、省特級教師、濱州名師11人,濱州市突出貢獻專家、學術帶頭人4人,市級以上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36人,形成了強大的帶動優勢。

十年,開發區教育人砥礪奮進,交上了一張滿意的教育答卷。

學前教育品質領先。創造性實施“組團發展·示範帶動”戰略,鼓勵幼兒園放眼全國謀劃發展。十年來,學前教育迅猛發展,創建5所省級示範幼兒園,在園幼兒從2007年的712名增長到2017年的4577名,普惠性學前教育惠及千家萬戶。

義務教育高位均衡。從2007年之前沒有一所規範化學校,到全部學校創建為市級規範化學校、3所創建為省級規範化學校,創建比例全市最高;開展新教育實驗,2所學校榮獲“全國新教育優秀實驗學校”稱號,2個項目獲得全國十佳。義務教育的規模、結構、質量都實現了歷史性飛躍。

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職業教育從零起步,創辦職業中專,培養了一大批合格畢業生。聯合京東開展“互聯網+電商”教育,聯合北京專業學校訂單式培養高鐵乘務員,投資2.5億元著手新建職業學校,職業教育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高中教育打造美譽。完善區域教育體系,滿足群眾需求。創建濱州實驗中學,與山東省實驗中學和清華大學深度合作,開設網球、皮划艇、3D打印等30多門特色課程;學生素質實現全面發展,在海峽兩岸辯論賽中,奪得最高獎——金聲獎;參加世界教育機器人大賽中國北方賽,奪得兩個冠軍;首屆畢業生2017年高考本科上線率達83%。

短短几年,濱州實驗中學已站穩腳跟,獲得社會的認可和讚譽。

3

“家校社共育”模式惠及千家萬戶

濱州經濟開發區教育革新的步子越邁越大,但是,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長期性的大工程,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還不夠,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鼎力相助。

2015年4月10日,山東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北京大學家長教育相關課題組進行深度合作,共同開展“家校社共育與家長教育服務工程”合作示範區建設,一個以“服務萬千學生家長、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傳授科學育人方法、凝聚家校社會合力”為宗旨的家長教育公益行動在濱州大地迅速展開,引發了一場涉及5萬個家庭的教育革命。

教育局與專家團隊合作,精心設計培訓課程,組織全區教師、家長參加培訓研討活動。培訓內容涉及學生成長教育、家長智慧、教師成長、家庭婚姻等多個方面,全新的教育理念、新穎的教育視角、詳實的案例分析引發參訓家長和教師的強烈共鳴。

開發家庭教育系統課程,實施家長教育、教師培訓、學生成長、公民教育“四大工程”,三年共舉辦16期、158場公益培訓,23次沙龍諮詢,發放宣傳教育資料、調查問卷3萬餘份,培訓家長、教師、學生、企業職工超過6萬人次,徵集意見4000餘條,梳理、解答各類問題5000餘個,以問題為導向,打通家長培訓服務“最後一公里”。

精心設計培訓課程,週末參加免費培訓、聽免費講座成為教師的主要生活內容。注重種子教師團隊建設。2015年6月29日,50名教師赴北京大學接受封閉式培訓,隨後組建“家長教育講師團”,湧現出了一批優秀典型。

為將“家校社共育”模式引向深入,為將實踐成果更好地惠及千家萬戶,濱州創新開展了“中國家長節”品牌活動。經過精心謀劃實施,2016年和2017年,濱州開發區已連續舉辦兩屆“中國家長節”,“家校社共育”的濱州模式在全國十五省市、三十多個市縣的近三百所學校開始推廣。

4

學生全面發展,農村娃也有“國際範兒”

2017年,德國當地時間2月24日下午,德國福爾達市“伯尼少年”兒童合唱團的孩子、教師早早來到校門口,手持鬱金香,笑語盈盈,歡迎中國來客。被歡迎的孩子,正是赴德國演出的百川小學的18個農村娃。

百川小學“快樂音符”合唱團組建於2010年。最初,它的底子很薄,成員幾乎全是零基礎,從認字、識譜開始。在全市乃至全省比賽場上,這些孩子們吃的、穿的都是最差的。略顯土氣的穿著,拘謹的眼神,帶著方言味的普通話,常讓他們膽怯。可一曲唱罷,常常讓對手們瞠目結舌——原來百川小學才是最強對手。六年來,就在屢屢“逆襲”中,合唱團奪得全國、省、市級榮譽8項,特別是2016年,合唱團繼奪得山東省校園藝術節合唱比賽一等獎後,又摘得第七屆中國魅力校園合唱節二等獎,填補了濱州合唱類比賽無全國專業獎項的空白。截至目前,“快樂音符”合唱團先後培養出小演唱家300餘人,影響了500多個家庭。此間,合唱團指揮任彥成長為中國合唱協會會員、“全國合唱優秀指揮”獎獲得者。

“快樂音符”合唱團成功的前提、背景,是開發區將教育作為第一位的民生工程來抓。建區十年來,一座座嶄新的高標準校舍拔地而起,現代化的體育設施、教學設備配置齊全。免費校服、免費課本、免費作業本、免費教輔、免費直飲水、平安校車為農村孩子創造了優越的就學環境。義務教育均衡在開發區實實在在地推進著,效果明顯。

把農村娃培養出國際範

在該區師生眼中,“快樂音符”合唱團式的研學旅行,絕非簡單的單項學習,更是一種自信的展示,是雙向互通的學習交流,如“足球名校”定呂小學藉助小小足球取得了豐碩的遊學成果。“不怕你笑話,2014年我們去市民健身廣場參加市級聯賽,好多孩子是頭一次見到中海天地橋、航母。”定呂小學的孩子們根本沒機會見到外國人。可僅在2015年,就有四撥外國友人前來參觀。這些洋教練說得最多的是:“這才是快樂足球!每個孩子臉上帶著笑,這太難得了。”開發區足球品牌享譽濱州,培育出定呂小學、開發區二中等5所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奪得全國中學生足球錦標賽第七名,獲得全省季軍1次、全市聯賽冠軍8次。

“廣泛搭建平臺,要讓更多的農村孩子走上來。”呂春勇說,開發區的教育要發展,必須腳踏實地,因地制宜,走開發區的特色發展之路,盲目模仿與借鑑可能事倍功半。

近年來,開發區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積極借鑑歐美先進地區的教學經驗,讓開發區的孩子站在世界高端平臺上與歐美學生對話,開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動。其中2016年開展對外交流5次,2017年7次。通過國際交流活動,進一步拓寬了開發區教育發展新視野,豐富了教育發展新內涵,開創了教育發展新局面,為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和國際交往能力、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素質學生提供了可貴的實踐機遇,使開發區日益成為濱州市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開發區教育的十年,是一代教育人砥礪奮進,開拓進取的十年。十年來,開發區教育由弱到強,從基礎貧瘠、發展滯後到格局完善、省市爭先,引領莘莘學子不斷從這裡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2018年,開發區教育站在了新的發展起點,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下一個十年如何書寫?這將成為開發區教育人的又一歷史性命題。

把農村娃培養出國際範

作者 | 吳爽 彭瑞敏

編排 | 朱婧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