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恩洪:構築中國好課堂——一位72歲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馮恩洪:構築中國好課堂——一位72歲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中國缺少課堂文化。”這是馮恩洪在中華大地上聽了近5000堂課後的直觀感受。

馮恩洪是國內著名教育專家。在任上海市建平中學校長時,他首創並踐行“規範+選擇”“合格+特長”的辦學理念,創建了集團化發展的“建平模式”,在中國教育改革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頗有建樹。2017年陳至立同志為他頒發“教育領軍人物”獎、入選“中國當代教育名家九十人”,引起海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被稱為“構築跨世紀教育工程的人”。

自2003年辭去建平中學校長職務後,馮恩洪走進全國各地的學校,對課堂改革進行悉心指導。他立志要讓“優質教育進入尋常百姓家”,其實現的重要途徑就是根植於教育最基本的細胞——課堂。

要素引領“中國好課堂”

2018年的第二天,馮恩洪來到河北省某縣,對那裡進行課改的十七所學校的課堂“問診開方”。

在一所鄉鎮中學,馮恩洪聽了一堂數學課。執教的是一位任教三個多月的新老師,講授的是完全平方公式及其應用。老師在黑板上板書完全平方公式的展開式,請幾位學生總結規律後,全班背誦她總結出的規律口訣,然後讓學生做題;又用計算面積的方法推導完全平方公式,強調重點,再次做題。

點評環節,馮恩洪對老師說:“你在上一堂堪比父母年齡的課。”馮恩洪解釋,這是20世紀數學課的上法——老師講得太滿,沒有激發學生的思考與合作。

這節課應該怎麼上?“先預習,發現來自學生的有價值的問題,根據學生提出來的問題和教學目標的關係,進行多重設計;組織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當各組代表對同一個問題有兩種以上不同見解時,老師進行引導解決;最後當堂練習,檢測目標達成度。”

問題與合作,是馮恩洪定義的好課堂三個要素中的兩點。

課堂由什麼組成?“顯而易見是問題,問題是教學的起點,問題反映學生‘在這裡’,學習目標反映孩子們應該到達‘那裡’。教師的教學設計不應只是鑽研教材的結果,而要根據‘在這裡’和‘到那裡’的距離進行設計,這才是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不知道來自學生的問題,不知道學生在哪裡,課堂只能是演繹推理的教學,只能是滿堂灌的教學,必然是低效或無效的教學。”

問題怎麼來?“針對學生,通過有效預習,新知識可以分成兩部分,學生看得懂的新知識和學生看後起疑的新知識。看後起疑的新知識就是問題。”他如是解釋。

合作是在問題基礎上進行的。“面對有思維挑戰性的問題,老師對學生進行分組,一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組內合作探討,在合作的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老師要適時進行角色轉換,從教班變成教組,從個人教群體變成團隊教團隊;同時,學生也從‘個學’變成‘群學’。”

注入問題與合作的課堂同傳統講授式課堂有何不一樣?馮恩洪校長用“中國好課堂”骨幹數學老師李玲上的一堂課,做了精彩解讀。

那堂課的教學內容是關於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李玲先在平行四邊形內部畫了一條對角線,問學生被對角線分割的兩個三角形的關係。書上沒有這一內容,學生不會,於是李玲讓他們合作探討。6分鐘後,9個小組全部得出結論:兩個三角形全等。李玲又畫了一條對角線,再次討論被對角線分割的兩個三角形的關係。這一次學生很快得出答案。這時李玲提高音量,降低語速,問學生:“既然在同一個平行四邊形裡我們兩次發現三角形全等,把兩個結論疊加起來,哪一組能有重大發現?”學生開始了新一輪的討論,用自己的舊知識,推導出“平行四邊形對角線平分”的新知識。

“新的知識不應是老師教給學生,而是在老師引導下學生自己學會的。老師不應與學生爭搶話語權,學生能做的事讓學生自己去做,老師不替代;經過啟發學生能做的事仍然讓學生自己去做,這才是優秀老師的真本事。發揮學生潛能的課堂才是最精彩的課堂。”問題與合作的作用正在於此。

作為中國好課堂的第三個要素——合適是極易被忽視的一個元素。馮恩洪認為:“課堂是由教材、教師、學生三個基本因素組成的。教材是相同的,學生卻是有差異的。同一間教室裡,有差異的學生拿著無差別的教材,這就形成了一對矛盾。讓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都實現發展,課堂需要‘合適’。”

馮恩洪曾收到一條短信:你叫馮恩洪,我叫馮恩山;你出生在天津,我也是天津人;你是搞教育的,我是管教育的;你的教育搞得風生水起,我的教育改革舉步維艱。面對兄弟的困境,有道德良知的兄長怎會置之不理?

第二天馮恩洪就來到天津。他請這所學校的教導處做了幾件事:第一,把學校高三年級594名學生的數學和英語的單科成績,從第一名到第594名,按分數自高而低排列;第二,把每科學生均分成五段,每20%是一段;第三,算出每一段的平均分。

經過分析,該校居於第一段的學生的數學平均分是118分;居於最後一段的學生的平均分是41分。118分的最近發展區是135分,41分的最近發展區是70分。“讓有差異的學生都得到發展,是在最近發展區裡實現的。給有差異的學生無差別的教育,進校時40分,兩年以後也只變成41分。這就是不控制合適點的結果。41分的學生用四個月的時間就可能提升到70分,第五段學生也能夠實現發展,只是由於認識和管理的誤區被耽誤了。”馮恩洪強調,要精準控制合適,給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設置“伸出手來夠不到,跳起來能夠得著”的目標,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三個要素的載體是課堂,馮恩洪認為,老師敢不敢、能不能、會不會用三個要素引領課堂,在合適的前提下,聚焦教學中問題的產生與過程解決設計,決定一個老師的專業高度和發展前景。

標準引領“中國好課堂”

聽完那所中學的數學課,馮恩洪走出教室,問學校校長:“這位老師的父母也是老師吧?”大家驚訝他判斷之準。

馮恩洪解釋,這位新老師的講授法成熟老派,沒有多年的教齡很難達到,而這所學校的老師們普遍年輕化,這隻能是長輩影響的結果。

如果把被馮恩洪指導的老師當成學生,馮恩洪是一位知道學生“在哪裡”的老師。如何讓學生“到那裡”,他帶領的中國好課堂團隊有三招:專家團隊上門指導,請能上出“中國好課堂”價值取向的老師進行示範,帶老師走出本地去聽課觀摩。

馮恩洪曾在貴州銅仁二中聽了一位覃姓老師的數學課,45分鐘的課,老師講了41分鐘,學生講了4分鐘。馮恩洪評價:“這是一位功底紮實、敬業愛崗的老師上的一節60年前的數學課。”

第二天馮恩洪準備離開貴州時,覃老師找上門:“我知道課要怎麼上了,請您留下來再聽我講一堂課。”原來,馮恩洪前一天的評價把老師刺激得一夜沒睡。他認真思索馮恩洪的話,搜索馮恩洪的文章,看“中國好課堂”項目校老師的講課視頻,重新設計了自己的教學內容和環節。

馮恩洪退了機票,帶著銅仁市60位市、區教研員,數學骨幹教師跟他一起去聽了這堂課。課堂完全“翻轉”了,老師講了4分鐘,學生講了41分鐘,最關鍵的是學生一反常態,在課堂上迸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贏得一致好評。

“覃老師課堂轉變的關鍵是教師解放了思想,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中心,真正釋放了學生的潛能,也因此贏得了學生精彩的回報。教師的優秀完全依託學生的精彩而呈現。‘胸中有書,目中有人’,就是‘中國好課堂’指導團隊,對課堂教學行為的最高標準。”馮恩洪說。

有些老師對自己課堂的問題不自知,好課堂團隊通過搭建學習平臺,讓他們瞭解什麼叫“好課堂”;有些老師不知道如何上好課,好課堂團隊就示範給他們看。

2017年12月23、24日,馮恩洪牽頭在貴州舉行“建立學生髮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係”鐘山語文特級教師峰會,把江蘇、浙江、上海三地的10名語文特級教師請進貴州,更有名師同臺獻課。一聽一比較,與會老師明白了差距,也有了改進的思路和方向。

馮恩洪深知,要讓中國好課堂所到之處的學校,課堂能夠得到轉變,對課堂進行標準化規範必不可少。因此,馮恩洪經常帶“中國好課堂”項目學校中比較成熟的老師,到一些學校進行示範。用當地的學生,上當地的教材,採用不同的理念,注入不同的元素,看看會有何不同。

2014年3月,馮恩洪帶著河北邯鄲的語文教師牛衛國到雲南省昭通市,展示執教公開課《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老師帶著學生讀一讀,議一議,背一背;最後一步,讓學生用創意的形式展示這節課的內容。

在之後的說課環節,這個班的語文老師激動不已:“我沒有想到,我的學生也能做到這些,這節課讓我大開眼界。”

無論是指導,還是示範,馮恩洪緊抓兩點:在課堂中注入三要素——問題、合作與合適;強調一個核心——激發學生的潛能。

為讓老師更好地把握這些,馮恩洪有更細微的建議。他提出了老師必做的“310100”:“3”是瞭解三種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學習共同體建設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通過閱讀相關書籍來更新觀念;“10”是指用心打磨,上出自己本專業領域的10節好課;“100”則是指主動聽100節同事的課,並積極反思,“如果我上這節課,我吸取哪些經驗,修正哪些不適”。

如何讓老師快速走進“中國好課堂”,馮恩洪有如下建議:重視課前三項準備——組織學習共同體, 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有效展示的能力;課中注意四個維度——問題設計、小組合作、展示生成、教師導學;教學的五步基本流程——激趣導入,發現最好的問題,設置導學路徑,組內討論組間展示,檢測反饋。

“‘中國好課堂’團隊在實際操作中,只注入要素,不提供模式。”馮恩洪認為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只要把握了要素與核心,老師可結合自己學校的具體校情,創造適合自己的模式。“‘中國好課堂’要做的是通過價值引領,實現課堂標準輸出,最終建立中國課堂的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標準體系。”

價值引領“中國好課堂”

馮恩洪看上去不像72歲的人。他身材高大,染了黑髮,似乎總是精力充沛,給老師做指導,站著講幾個小時已然常態化。

實際上他近來身體不太好。此次來好課堂實踐學校,女兒因擔心他,一路陪著。自去年9月離家,他輾轉多地指導課堂,在家的時間很少。每年去各地指導課堂的飛行記錄達一百多次。

動力來自哪裡?馮恩洪答:“讓優質教育進入尋常百姓家。”

馮恩洪早在1996年提出教育集團化,其初衷就是讓優質教育惠及普通家庭。後來建平中學建了13個校區,由1400多名學生髮展到近2萬名師生。2003年,組織找馮恩洪談話,希望他連任建平中學校長、建平教育集團總校長,他微笑著遞上辭呈,從此走進大江南北的一間間教室,投入到對課堂的研究中去。

馮恩洪去的大多是偏遠地區的學校,這是他的情懷和使命使然,他說:“水泥地辦公的學校,也有國家的希望。”到2018年初,馮恩洪在中國大地上累計聽了近5000節課。聽課過程中,他發現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課堂組織形式根深蒂固,甚至還存在“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提高一分幹掉千人”這樣的功利主義教育價值觀。他深刻感受到,教育沒有跟上社會的發展。

馮恩洪:構築中國好課堂——一位72歲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今天的世界,有別於工業時代的批量生產,信息時代的教育更加強調個性和創意。教育的目標也從雙基、三維,發展到‘核心素養’,從理念到實踐都需要緊密適應時代需求和個性發展。而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生涯大約由16800節課構成,沒有課堂的質量就談不上教育的發展。改變課堂是‘中國好課堂’義不容辭的責任。”

截至2014年, 馮 恩 洪 指 導、 幫 助 了1399所 學 校,200多萬學生。他引以為豪。朋友打趣他,“中國有3億青少年,200萬算什麼”。於是,2014年,馮恩洪彙集包括22名專職老師、60多名兼職老師的專家團隊,推出“中國好課堂”項目,從一個人變成一群人推廣好課堂。

“中國好課堂”的成效有很多數字可以證明。馮恩洪作為首席專家負責的重慶領雁工程,課改推行三年後,西南大學作為第三方評估,對重慶項目學校的老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幾乎覆蓋重慶100所農村學校,最後結果出爐:生均提高幅度達36.14%。評估結果上報,被作為繼續教育的典型經驗推廣。“中國好課堂”團隊指導了雲南省楚雄市的16所高中,楚雄的高考成績從雲南省第八上升到第一。“中國好課堂”團隊指導河北、內蒙古、海南、廣西、湖北、上海、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市自治區的項目學校,無論是學生的成績還是綜合素質,都有極大的提高。

分數、成績是最簡易的評價、衡量效果的方式,但馮恩洪及中國好課堂團隊的價值取向並不在此。

馮恩洪說,“教育有兩個目的,第一是眼前目的,第二是長遠目的。眼前目的是幫助學生升入高一級的優質學校,長遠目的幫助學生獲得社會職業,成就幸福人生。成就幸福人生需要三種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表達的能力。中國好課堂指導的每節課都在發展這三種能力。”

易縣第一小學是馮恩洪指導了三年的學校。校長邢成君最初以試點的形式,讓學校無經驗的年輕老師接受“中國好課堂”團隊的指導。形成一定的經驗以後,課改便在學校全面鋪開,因為邢成君看到了變化:曾經沉悶的課堂活起來了,曾經課堂上沉默的、被動接受知識的孩子開始主動思考,自信表達了。而這種轉變在“中國好課堂”項目校都會發生。讓農家孩子有這樣的轉變,是馮恩洪的驕傲;讓課堂有這樣的改變,是“中國好課堂”團隊的追求。

未來,馮恩洪及“中國好課堂”團隊,在構築充滿時代特質課堂文化的道路上,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完善和落實,有更遠大的目標需要一一實現。

“抓住課堂這個基本細胞,努力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影響並帶動整個教育有機體的良性發展,最終實現優質教育進入尋常百姓家”,是馮恩洪及“中國好課堂”的夙願和使命。

攝影 | 周少凱

編排 | 朱婧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