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租賃助力實體經濟創新發展

金融租賃助力實體經濟創新發展

金融租賃助力實體經濟創新發展

一百多年前,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預言 “中國他日必以工立國”,今天,這個預言已經成為現實。特別是,蛟龍號下水、高鐵奔馳、航母遊弋、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展現了中國工業正在攀登世界製造業和大型項目建設之巔的步伐。工業化持續推進是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基礎: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以GDP年均9.5%的速度持續增長,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工業生產國和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經歷這樣的高速工業化進程,中國不僅建立了世界各國中最完整的產業體系(中國是世界唯一在所有各產業統計類別中都有不凡表現的國家),而且產業結構顯著提升,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也有了很大發展。《中國製造2025》規劃了中國進一步實現工業現代化的圖景。同時也必須看到,中國經濟發展雖然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實體經濟的技術水平與世界最先進國家相比還不高,一般估計,中國製造業的技術水平同世界先進國家至少還有30~50年的差距。

因此,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國經濟將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此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基本特徵是以數量擴張為主,經濟增長動因主要體現為要素投入的增加,產業競爭力主要基於要素價格優勢。而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將著眼於更加依靠要素素質的升級和資源配置的優化,特別是要以科技發展和創新驅動來形成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同時,還要更加重視節能環保,實現綠色發展。

實體經濟發展需要有金融支持,不同的發展方式對金融服務有不同的需要。在高速度增長時期,產能大幅度擴張,往往形成過高的債務槓桿率。在經濟增速放緩、利差收窄、資金供應趨緊的情形之下,再不能通過高槓杆套利來追求粗放式增長。如果繼續維持高速度增長階段的金融模式,不僅會增加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而且可能進一步導致金融業脫實向虛;不僅會加大金融風險,而且難以適應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所以,一方面要求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另一方面又要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作為未來幾年的“三大攻堅戰”之首。

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既要形成新動能,又要防範系統性的金融風險,體現在實務層面實際上就是要求金融機構進行產品和服務創新。其中,融資租賃就是一個重要的金融創新領域,可以作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高各種資源利用效率的可行方式之一。

租賃是一個傳統業務,古已有之,而在現代經濟中仍然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第一是可以物盡其用,企業能夠盤活閒置設備資產,提高固定資產的運營效率;第二是可以人盡其才,企業的人力資源,可以通過使用租賃設備來實現其生產力;第三是實現錢盡其能,企業將原來需要投資在固定資產上的資金轉投於運營過程,有助於提升資金配置效率。

金融機構進入租賃領域,形成融資租賃業務,可以在金融業和實體產業之間架起創新性的資源配資通道,更有效地發揮金融資源的助推作用,即以租賃形式向企業提供相應的設備及其他資源,不僅可以促進金融行業業務創新,而且能夠向實體經濟精準“供血”,實現資金良性循環,降低實體經濟企業的資金週轉壓力,進而實現產業流程的順利運營。2017年,民生金融租賃就聯合交銀租賃、工銀租賃等一起成立了“金融租賃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聯盟”,主要涵蓋長江經濟帶沿線11個省市,支持範圍包括重大基礎設施、旅遊、生態環保、公共服務等領域。該聯盟是長江經濟帶投融資體制的創新之舉,第一個項目已與2018年2月成功簽約落地。

船舶業是較普遍地實行金融租賃的行業之一。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全球航運、船舶製造業影響巨大,導致其相當程度的衰退。而中國航運企業卻能率先走出低谷實現復甦,其中,融資租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金融租賃公司以有效方式籌措資金,向船舶製造企業訂購船隻,採用租賃方式將船舶租賃給航運企業使用,以獲得租金方式實現資金週轉,可以解決航運企業購船資金不足的困難,同時緩解造船企業的資金週轉壓力,而且可以為造船企業增加訂單,開拓更大市場。融資租賃方式,替代了以往造船和航運企業都主要依賴銀行貸款的融資模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實體企業的資金壓力和債務風險。特別是航運企業可以避免因購買設備而需要的一次性鉅額資金支出壓力,將通過採用融資租賃方式而節約下來的資金投入到其他業務用途上;租金支付方式緩解了債務融資(商業銀行貸款)到期時的集中還款資金壓力,有助於管控風險

融資一直是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企業常常面臨的一個難題,“貸款難”是人們常常聽到的企業抱怨。從統計數據看,2006~2016年的10年間,我國製造業的貸款比重從25%下降到16.2%。銀行貸款一直是企業所依賴的外源資金主要獲得方式。根據今年2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金融中心等研究機構聯合發起的《中國社會融資環境報告》,在企業融資結構中,除銀行貸款(54.84%)之外,承兌匯票佔比為11.26%,企業發債佔比為16.5%,融資性信託佔比為7.66%,融資租賃佔比為3.95%,保理佔比為0.44%,小貸公司佔比為0.87%,互聯網金融(網貸)佔比為1.10%,上市公司股權質押佔比為3.39%。

可見,融資租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金融租賃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形成了促進行業發展的國家層面頂層設計,與《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金融租賃公司風險監管核心指標》等共同形成了保障行業健康發展的制度性規範。融資租賃是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的一種投融資方式。《指導意見》指出,金融租賃公司是為具有一定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但生產資金不足的企業和個人提供融資服務的金融機構。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開業金融租賃公司64家,實收資本達1630.06億元。在已成立的金融租賃公司中,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達到40家,佔比62.5%。

在可以預見的相當長時期內,中國仍將保持中高速經濟增長,城鎮化進程將快速推進,城鄉建設方興未艾。2017年,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維持在20%左右,這都意味著市場對於工程機械以及各相關產業的需求將長期保持高位增長態勢。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催生出沿線國家的大量港口、機場、鐵路、核電、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需求,相當數量的中國企業正在積極通過設廠、投資、收購等方式,尋求產業鏈在全球範圍內的延伸整合。隨之衍生的跨境融資需求也必然不斷放大。

其中,金融租賃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中國租賃公司已經參與到“一帶一路”當中,如民生金融租賃、工銀租賃、國銀租賃、交銀租賃等均在飛機和船舶等領域有諸多項目落地。

金融租賃的實質是資產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從而擺脫了傳統的財產佔有觀念和制度約束,有利於創新經營模式和業務方式,更好地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特別是大規模建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使原本具有重資產特徵的實體經濟企業,實現相對的輕資產化。企業使用大型設備的需要,可以通過不產生本企業過大的投資額的方式而得到滿足,是金融租賃所創造的一種“巧妙”機制。採用這一商業模式,可以優化企業資金結構,也給從事這一業務的金融企業開拓了業務創新空間。首批銀行系金融租賃公司之一的民生金融租賃就提出了把經營性業務比例提高到50%以上的目標。

由於融資租賃具有“融資”和“借物”的雙重屬性,將金融資本與實業企業進行有效對接,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平衡和轉換、分攤金融資本與實業經營風險的一個可選擇方式。例如,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也需要金融服務“走出去”,

但跨境業務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對沿線國家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差異,能夠融入當地環境,適應各類差異,是中國企業成功進軍國際市場的關鍵之一,這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管控與防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於其他金融業態,依託租賃物來防範租金回收風險的風控模式,使得租賃產品在跨境業務上顯現出獨特優勢。

金融租賃助力實體經濟創新發展

當然,世界上沒有毫無風險的融資模式和商業模式。儘管金融租賃可以成為金融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一種創新方式,但是在運行過程中依然要注重防範行業本身可能具有的一定風險性。

作為鏈接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重要渠道,金融租賃企業必須提高自身的運作能力和業務水平,對相關實業的特徵、行業生態、發展前景以及運行特點等應有所把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預測能力,通過精準投放金融資源,不僅助力實體經濟發展,而且實現金融企業和實業企業雙方的風險控制與防範。

總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和防控金融風險及創業生產風險,也就是金融租賃自身進行創新發展和業務拓展的根本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