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108歲國學大師、書畫家文懷沙先生

6月23日3點37分,國學大師、書畫家、金石家文懷沙在東京病逝,享年108歲。

文懷沙的一生充滿傳奇:他頭銜眾多,收穫讚譽無數,也受過很多質疑。走過一個世紀的風雨,這位老人豁達開朗,快意人生,他甚至留下遺囑:“死後把我的骨灰順著抽水馬桶衝下去。”如今,這位銀髯飄拂的老人,帶著他的傳奇和謎團,永遠地離開了。

再見了,108歲國學大師、書畫家文懷沙先生

文懷沙,1910年1月15日生,祖籍湖南,齋名燕堂,號燕叟。曾用過筆名王耳,司空無忌。在國學、紅學、書畫、金石、中醫學等多方面均有所涉獵。文懷沙是楚辭專家, 其所著《屈賦流韻》是研究屈原詩歌的名著。文懷沙先生在對屈原作品解讀時,並非簡單地翻譯詞句,而是 力圖尋找作品內在的意韻。他的楚辭白話文譯文把握了原作的節奏和韻味,再現了原作的內在旋律,從而準確地抒發了屈原盤旋激盪的情感。他對楚辭的有關校勘、訓詁的註文,也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文老在被問及養生秘笈的時候,曾笑道:“醫者,意也。我用的是心療法。外面急風暴雨,我心裡一片祥和。”

再見了,108歲國學大師、書畫家文懷沙先生

奧運賦 文懷沙

作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就開始活躍在文壇的學者,文懷沙一生專注學問,潛心研究。他所研究的領域非常廣泛,經史百家、漢魏六朝文學、歷代詩詞歌賦、佛學、音樂、戲劇、金石書畫無所不窺,而《楚辭》為其專長。1953年,由郭沫若、遊國恩、鄭振鐸、文懷沙組成“屈原研究小組”,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出版發行。隨後,文懷沙陸續推出《九歌今譯》《九章今譯》《離騷今譯》《招魂今譯》以及《寶學概論》《楚辭今讀》陸續推出,奠定了他在楚辭研究領域的權威地位。以研究屈子為本,文懷沙終生弘揚孔子、老子、釋迦,倡導“正清和”為東方大道之源。

再見了,108歲國學大師、書畫家文懷沙先生

書法一堂 文懷沙

文懷沙的書法藝術造詣不遜於其對楚辭的研究。他的書法重視吸收各種字體的特點,把甲骨、鐘鼎、石鼓、楚簡及篆、隸、真、行、草等各種字體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帶有自己特色的新風格,總的特點是古樸厚重、隨意生動。在原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看來,文懷沙不是把書法當作一種技藝,而是其中蘊含著文人的胸襟、識見和審美趣味,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因此,他將文懷沙的書法稱為“文人書法”。範曾、龐中華均是他的弟子。

再見了,108歲國學大師、書畫家文懷沙先生

書法 文懷沙

文懷沙20世紀40年代就在文化界有一定名望,關於文懷沙的學術水平卻始終存在一定爭議:

“國學大師”、“新中國屈原學開創者”、“楚辭泰斗”是媒體封給文懷沙的頭銜,但李輝在文中質疑,“尋遍圖書館和網上舊書店,難見一本他的學術專著,故只好放棄研究他的學問的念頭。”文懷沙最主要的學術成就似乎是1950年代整理出版的《屈原集》以及隨後陸續出版的《九歌今釋》等。

再見了,108歲國學大師、書畫家文懷沙先生

隸書 文懷沙

再見了,108歲國學大師、書畫家文懷沙先生

行書“丹鶴樓” 文懷沙

而他的另一部著作《九歌今釋》當年就受到各方批評。據李輝介紹,李一氓說文懷沙的譯文“非常不連貫,僅是有一句譯一句,前後句無照應,甚至一句中的兮字上下脫節。有些地方譯者更是沒有深刻地瞭解原文”。而黎汝清對文懷沙的《今譯》批評:“還必須指出的是,有的文法也欠通……”

再見了,108歲國學大師、書畫家文懷沙先生

隸書 文懷沙

再見了,108歲國學大師、書畫家文懷沙先生

書法 文懷沙

再見了,108歲國學大師、書畫家文懷沙先生

行書 文懷沙

再見了,108歲國學大師、書畫家文懷沙先生

書法 文懷沙

再見了,108歲國學大師、書畫家文懷沙先生

篆書 大愛無疆 文懷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