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軟暴力”,我經常羨慕別人家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近日,一位藝術家去美國看望在藤校讀博士的女兒時,不知怎麼就指責起來。

面對母親的不滿,女兒問到:“我是不是永遠都沒法讓你滿意?

“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嗎?”

聽到母親的話,女兒轉身跳下陽臺。

在外人看來這個女孩是非常優秀的,但是目前卻從未誇獎過她。

拒絕“軟暴力”,我經常羨慕別人家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說話是最容易的事情,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做得都不好。有些家長對於孩子要求很高,卻不聽孩子心裡所想。每個孩子都是成熟的個體,有些家長的掌控慾望太過於強烈,就會激發矛盾和衝突。

而有些家長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身上,自己又不肯溝通,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曾經有這樣一則新聞:一名27歲的女孩,因為不堪父母的辱罵跳樓自殺。這個女孩哪裡都好,唯一的問題就是:27歲了還沒有嫁出去。

在父母的逼迫下,她多次相親,但是每次都失敗。父母經常罵她“廢物”、“垃圾”,語言帶有侮辱性。最終,女孩再也承受不住了,留了一封怨氣滿滿的遺書:“你們安排冥婚吧”,從樓上縱身跳下。

近期大火的湖南衛視《少年說》開播,這個節目鼓勵孩子們大聲說出自己平時不敢說的心裡話,讓眾多家長開始思考從未思考過的很多問題。

第一集裡,一個叫璟頤的小姑娘令人印象深刻。她“控訴”了媽媽總是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那些第一名學霸閨蜜作比較,而且從來看不到她的努力。

拒絕“軟暴力”,我經常羨慕別人家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

“是不是我要住到別人家你才能看見我的好?”

面對景頤同學的內心的不滿,媽媽也有話要說。媽媽其實覺得女兒很棒。

但是!說出口的話卻是:

“你應該這樣做才能事半功倍……”

“我是為了你好……”

“我認為你的性格是需要一些打擊的……”

拒絕“軟暴力”,我經常羨慕別人家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媽媽說孩子如果不受點打擊,就會飄。一句也沒有肯定孩子的努力。

拒絕“軟暴力”,我經常羨慕別人家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拒絕“軟暴力”,我經常羨慕別人家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拒絕“軟暴力”,我經常羨慕別人家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璟頤聽了,委屈極了。

拒絕“軟暴力”,我經常羨慕別人家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這樣的教育,在中國並不少見。短短兩期看下來,有著同樣煩惱的孩子,就不止璟頤一個。

成績下降了就嘮叨,自己好不容易把成績搞上去,可父母看不到也聽不到。

拒絕“軟暴力”,我經常羨慕別人家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有人曾這麼總結中國父母與孩子間的相處模式:“缺乏溝通,不善表達,羞於說愛。”

於是這樣的天台告白,除了對媽媽、哥哥、偶像表達的感謝,大多都是大膽吐槽“不喜歡”。

還有很多同學希望家長不要再逼著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

比如:不想每天吃蘋果和雞蛋。

拒絕“軟暴力”,我經常羨慕別人家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不喜歡爸爸把溫柔都給了家裡養的狗。

拒絕“軟暴力”,我經常羨慕別人家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因為成績下滑被媽媽取消了舞蹈課。

拒絕“軟暴力”,我經常羨慕別人家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因為自己成績差,就沒資格出去玩。

拒絕“軟暴力”,我經常羨慕別人家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有些時候,他們比大人更懂得自己想要什麼。

這些孩子,每一個都有他們獨特的優點,可是父母眼中,卻似乎只有成績。

拒絕“軟暴力”,我經常羨慕別人家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在大多數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不懂事的,需要自己引導。父母們用“打壓式教育”用粗暴的語言敦在孩子面前豎立權威。

父母說錯話,孩子賠上一生

一項針對未成年人的調查發現,在家經常被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25.7%的孩子表現出“自卑”,22.1%表現出“冷酷”, 56.5%的孩子性格“暴躁”。

很多家長都忽略了語言暴力,在孩子做錯或者沒有達到家長期望值的時候,都會說出讓孩子傷心甚至絕望的話,很多家長語言暴力之後都不覺得有什麼錯,甚至不覺得自己對孩子有過語言暴力!

對於孩子而言,什麼是家庭暴力?很多家長認為,打孩子就是家庭暴力。

其實不然。在現代社會,很多家長在沉重的經濟壓力下,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影響下,在學校應試教育的挾持下,經常對孩子使用“軟暴力”。

其中,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在很多家庭裡隨處可見。很多家長也許不以為然:孩子不聽話罵一下又如何,又不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何必大題小做?然而,孩子若長期生活在不平等、不被尊重的環境中,語言暴力將給孩子帶來的嚴重的危害。

對孩子的語言暴力,不僅僅是指大聲的謾罵,對孩子使用詆譭、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甚至是惡意地拒絕與孩子說話,使得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都可以認為是語言暴力。

家長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很大程度上是基於雙方的不平等關係,也就是家長認為,我是你的爸爸(媽媽),你就得聽我的。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其實,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愛自己的孩子的,但他們卻常常在不經意間對孩子使用了語言暴力。

家長望子成龍,孩子的行為卻無法達到父母的期待,家長情急之下,可能就會“隨口”說孩子“怎麼那麼笨”、“做題怎麼不動動腦子”。然而,你有沒有想過,家長隨口的一句貶低、嘲笑孩子的話,卻能夠對孩子的內心產生強烈的顫動?

兒童心理專家分析,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很脆弱和微妙的,而孩子心目中的評價是非標尺也是很鮮明的。

有的孩子有偏激固執的傾向,就會將家長不經意的這些話語放大,認為爸爸媽媽傷害了自己的自尊心,從而產生一種憤怒、逆反的心理(雖然當時不一定表現出來),這種不良的心理將影響孩子的待人接物,日後孩子可能會成為一個憤世嫉俗,甚至窮兇極惡的人。

而有的孩子性格有內向順從的傾向,一旦遭受到她最信任的人——爸爸媽媽的語言暴力,可能就會將他們的嘲笑、謾罵轉化為一種心理暗示,認為我就是笨的人,我就是懶惰的人,我一無是處,不受歡迎……

這種自我否定、懷疑、消極的情緒,讓孩子無法更好地處理健康的人際關係,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出現抑鬱、狂躁等心理疾病。

心理專家認為,教育者微小的心理變化如果表現在臉面上和語氣中,甚至嘲弄辱罵中,無形中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場,這種心理場強大的輻射會改變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

所以,家長認為無關緊要的、不經意的一些話語,對孩子造成的“殺傷力”可能是毀滅性的。

拒絕語言暴力,批評教育請低聲說話

有心理學專家研究發現,請對方處理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聲調說話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如此,對孩子也是如此。

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來說孩子更容易接受。專家指出,這是因為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同時也可以使孩子牴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從而更有利於溝通。

有的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往往採取“先發制人”的方法,大聲呵斥,以求先鎮住孩子。然而,他們往往收到了相反的效果,孩子要麼大聲哭鬧,要麼使用高聲調反抗。

如此一來,雙方的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惹得大家一肚子氣,甚至引出家長對孩子的一陣揍打,可孩子的心裡仍然是不服氣的。

大聲罵沒有效果,不妨試試降低你的聲調。降低聲音,

不但可以約束自己,控制情緒,還可以降低孩子的反抗。

因為家長說話聲調低,孩子也會因此更集中注意力聽,他們雖然也知道自己是在被教育、被批評,但內心仍然感覺是被尊重的,因而也更容易接受家長的意見。

我們說拒絕語言暴力,不是說不能罵孩子。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除了運用正確的聲調、語氣和措詞外,家長還要注意把你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解釋給他們聽。

例如,帶孩子在路上散步,如果單純告訴他不能到處亂跑,他也許會暫時接受你的意見,但沒過久又忘了。

而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同時,用溫和的方式來警告他,如果違反的後果將可能是摔倒,或是被車撞到,這樣孩子對你的教育印象就會更深刻,再犯同樣的錯誤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

控制慾強,孩子並不快樂

除了語言暴力,家長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也會導致孩子心理受到創傷,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抑鬱情緒。控制慾強,其實也是一“軟暴力”。

舉一個例子,美國留學選大學和專業。在美國讀大學的時候,問起為什麼來這個學校,為什麼來這個專業的時候,基本只有這三種回答:

1. 聽從父母的意見和安排,讀他們想要自己讀的專業和學校

2. 在幾十個專業裡選擇求職前景最好的專業,如金融,會計,CS等...

3. 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專業和學校

但是,你是否和孩子溝通過孩子喜不喜歡這個專業。我見過本來喜歡藝術,畫得一收好漫畫的小夥子被父母逼著去學計算機(computer science)。四年來每天上課都悶悶不樂,我見他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偷偷給自己加了一節漫畫課,在studio裡一坐兩個小時。拿起手繪板的他是神采奕奕的,不像是每天寫作業時的灰頭土臉。他曾跟我說,如果從來一次,他不希望浪費自己四年的時光學習計算機。他想認認真真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等未來經濟獨立了,再重新學習漫畫。

我也認識學會計的同學,她的父母覺得這個專業穩定。但是,那是一個喜歡心理學的姑娘,最大的夢想是做個心理諮詢師,但是因為父母覺得就業沒有保障,強制她選了會計專業。這樣的孩子並不快樂。

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大學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帶給你一雙看世界的眼睛,讓你擁有批判性思維。

但是,在功利主義的角度下,我們很多人都會選擇“生活”,讓自己的興趣愛好為“麵包”讓步。空有一身“技能”,孩子們內心的無奈和空虛,又有誰會知道呢?

家長的目標

作為家長,我們培養孩子的目標肯定不是希望他不快樂、不健康。但是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Dr. Kenneth Ginsburg在自己的書《Build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Teens: Giving Kids Roots and Wings》中總結到,家長的教育目標:

讓孩子犯錯誤;

表揚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結果;

建立閃光點,鼓勵獨特性。

家長的長遠目標——培養一個健康的成年人。

家長的短期目標——培養孩子好學精神。

要是家長給孩子太多壓力,孩子不再喜歡學習,孩子將來走的路也就離成功更遠。人們的成功往往是因為對學習持續不斷地熱愛。

家長的中期目標——是找到與孩子興趣契合的方向,促進對學習的熱愛。不是什麼常春藤,而是孩子真正熱愛的方向、為之而努力的激情。

告訴孩子什麼是錯的不能幫助他們,但是給他們演示什麼是對的卻很有用。

假如你尊重孩子的自立,孩子反而會離你更近。如果你對孩子說,我要你變得獨立,我要你自由,但是獨立自由需要你的努力去贏得。如果你這樣說,孩子的自我形象會很大,感到自己掌控著自己的行為,知道你支持他的自立,孩子會以獨立的自我來與家長相處一輩子。

有時候孩子表現的無情,裝作不愛家長,是因為愛我們而生的傷害。瞭解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夠熬過困難的時刻。

控制孩子,孩子就會遠離你。給孩子獨立,孩子會展翅、到處飛翔、降落回父母的窩,孩子會在一生中多次回來。愛孩子這個人,而不是他們做出的成就,這是給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力量。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Dr. Kenneth Ginsburg在談到教育的時候說“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雅量平靜去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賜給我智慧去區分他們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