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開展產銷對接助農脫貧增收綜述

銜接產銷飛架富民金橋

——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展產銷對接助農脫貧增收綜述

夏至時節,瓜果飄香,累累碩果見證著中國農民的辛勞。產,為了銷,以及銷之後的好日子。“產銷”兩字間,不僅隔了一個市場,更寄託著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念想。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這座橋叫做“產銷對接”。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從產地出發、從銷地入手,開展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活動。據統計,2013年以來,農業農村部牽頭組織開展的大型專項產銷對接活動有130餘場,簽約金額超千億元。

如今,這座“富民金橋”已越架越寬、越伸越遠。

破解“產品出村”難題——

建設批發市場和田頭市場,依託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發揮電商作用,實現農產品順暢銷

鮮活農產品具有季節性、週期性、生鮮易腐性等特點,農產品產地市場能快速、批量集散區域農產品,然而很多貧困地區沒有形成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的市場服務體系,這成為制約農產品保質保量“出村”的主要瓶頸。

為打破瓶頸,一方面,近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高度重視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農產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扶持建設國家級專業市場,發揮其物流集散、價格形成、信息傳播、技術交流等綜合性功能,為貧困地區農產品提供穩定的銷售渠道。

陝西省洛川縣建立國家級洛川蘋果批發市場,集蘋果展示、生產信息、農資服務、儲藏保鮮等於一體,吸引企業391家,帶動全縣及周邊果農在批發市場一站式銷售,年交易額30億元。全縣從事蘋果產業的農民超過95%,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5%來自蘋果產業。

另一方面,利用田頭市場“農民家門口市場”的特性,發揮其就近服務農戶、減少流通損耗、提高流通效率等優勢,解決流通“最初一公里”問題。

河北省平泉市榆樹林子鎮黃瓜田頭市場,立足服務本地農戶,建有門市和交易庫房250間、面積8000平方米,年交易黃瓜80萬噸,交易額超30億元,成為全國冬茬黃瓜價格形成中心,有力帶動了當地貧困戶脫貧。

針對小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缺乏對接市場、參與競爭的能力,各地積極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其在技術、資本、營銷等方面的優勢,帶動貧困戶發展扶貧產業。貴州省黔西南州引進匯珠薏仁集團等加工企業,組織貧困戶和合作社統一種植、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將6大類20多種薏仁產品銷往全國,並出口到美國等國外市場。

貧困地區地理位置偏遠,如西藏昌都距離周邊任何一個省會城市都在1000公里以上。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農產品銷售半徑的限制。藉助“互聯網+”,各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相融合,構建出了面向電子商務的全新產業鏈。

2013年以來,甘肅省隴南市為解決農產品遠離中心市場、銷售成本高等難題,積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網店1.27萬家,微店7800多個,銷售收入達75億多元,通過電商扶貧帶動貧困人口15萬餘人,電商扶貧對貧困群眾人均收入貢獻達到650元。

  破解“滯銷賣難”難題——

從應急促銷到扶貧促銷,從現場促銷到展會促銷,開展定向營銷,滿足消費者不同需求

近年來,我國個別地區出現了鮮活農產品“滯銷賣難”。產品若沒銷路,前端的生產就前功盡棄,後端的利益聯結也無從談起,甚者會影響貧困戶的脫貧信心和致富希望。

經過多次產銷實踐,農業農村部已探索出多種農產品促銷方式,從應急促銷到扶貧促銷、重點品種季節性促銷,從現場促銷到展會促銷、網絡促銷,不僅有效緩解了“賣難買貴”,而且促進了產銷雙方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

針對新疆特色產業發展遇到的瓶頸,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統籌援疆工作,與自治區政府、生產建設兵團等共同主辦了10多場產銷對接活動。2013年以來,共組織16個省市300餘名農產品採購商赴疆對接,簽約總額50多億元。去年夏天,新疆西瓜出現較嚴重滯銷,瓜農情緒不穩。農業農村部緊急啟動西瓜促銷應急機制,專門開展了西瓜產銷對接,達成購銷意向1000餘噸,基本解決了當地西瓜賣難問題。

農業展會一直以來都是農產品營銷促銷的重要手段,隨著精準脫貧攻堅戰不斷深入,國家在各大展會上不斷加入扶貧元素,重點推介貧困地區優質農產品。在2016年、2017年舉辦的第十四屆、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期間,農業農村部專門設立扶貧展區,組織80多個貧困縣、200多家企業參展,現場貿易額超5億元。在今年5月剛剛閉幕的第二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上,“扶貧茶”推介成為一大亮點,湖北省恩施州實現交易量7.5噸,交易額4000多萬元,恩施玉露、利川紅等品牌近3年的茶葉已訂購一空。

去年12月,第二屆京津冀品牌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舉行,以河北省28個農業扶貧縣為主體,來自政府、企業、掛職幹部等領域的10位代表傾情推介,組織批發採購商和電商53家現場採購簽約,達成購銷協議約7億元。

同時,通過“貧困地區+超市”“貧困地區+學校”等定向銷售方式,讓貧困地區農產品直接進入超市、校園等銷售終端,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流動成本,形成產銷一體的農產品供應鏈條。

去年,甘肅省定西市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0所北京高校啟動“定西馬鈴薯進高校”活動,10所高校在食堂設立定西馬鈴薯示範窗口,精準對接定西特色農產品,年銷售馬鈴薯3000噸以上。

做好產銷對接,還倒逼貧困地區按照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推進當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優質安全農產品,滿足消費者不同需求。

  破解“持續增收”難題——

挖掘農產品品牌價值,加強科技、人才支撐,注重風險防控,實現穩定脫貧和持續增收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首要任務,發揮著基礎支撐作用,農產品產銷對接是當前產業扶貧的最關鍵環節。實現農民穩定脫貧和持續增收,要在產銷對接中發揮各類現代要素作用,有效防範市場風險。

走過農產品“有產品沒價格、有特色無品牌”的階段,近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充分認識到品牌在農產品營銷促銷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幫助貧困地區開展品牌規劃,扶持打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提高品牌認知度、美譽度,實現優質優價。

江西省贛州市多年堅持“主銷城市”戰略,1個縣對接1個目標區域,在銷售區域建立覆蓋省市縣3級的營銷網絡,實現超市有專櫃、批發市場有專區、社區有直銷點,叫響了“贛南臍橙”品牌。2016年,贛南臍橙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幫助25萬種植戶、70萬果農增收致富。

農業具有與二三產業有機聯結的天然屬性。近年來,各地還通過扶持貧困地區建立農產品儲藏、保鮮、加工等設施,實現錯峰出售,延長農產品銷售時間,增強農產品議價能力,解決集中上市滯銷問題。

甘肅省定西市大力發展馬鈴薯加工業,原料加工由澱粉向薯條、主食開發等精深加工延伸,年加工量20萬噸,消耗馬鈴薯超100萬噸,為3萬多貧困農戶解決了銷售問題。

助力農業現代化需要科技力量,服務產銷對接更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各地近年來積極支持貧困地區圍繞特色優勢產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引進和培養高端人才,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服務。

河北省平泉市依託科技打造“中國菌鄉”,與中國農大、中國農科院等深入合作,引進高端人才122人,投資6000萬元建立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研發食用菌品種兩個,取得各項專利17件,培訓食用菌產業脫貧帶頭人兩萬多人。目前全市食用菌標準化基地面積6萬畝,年產值54億元,產業就業人數12萬人,為農民提供人均純收入4600元、佔比達45%以上。全市今年脫貧“摘帽”在即。

農產品產銷受市場風險影響較大。近年來,各地注重防範產業扶貧市場風險,積極探索特色產品價格保險、保價收購等方式,確保農產品穩定銷售和貧困群眾產業收益。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為保障貧困戶種植香菇收益,設立了香菇種植收益保險,貧困戶按4.6元/棒賒購菌棒,政府按1.2元/棒補貼,每棒按0.5元(政府0.4元、貧困戶0.1元)交納保費,保險公司按6.5元/棒給予收入保險保障,不足部分由保險公司賠償,解決了貧困戶後顧之憂。

6月25日-26日,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將在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行,來自貧困縣的1800多位代表將與農產品採購方1200多位代表進行對接。走在產銷對接的“金橋”上,脫貧前景光明,致富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