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藥師帶你認草藥-罌粟

今天是6·26“國際禁毒日”,今年的禁毒日主題是“抵制毒品,參與禁毒”。

說起毒品的危害,沒有哪個國家會有中國這麼感到深惡痛絕,中國近代史的屈辱經歷,從曾經的輝煌到慢慢落後捱打,最後被冠以“東亞病夫”這個恥辱的符號,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正是源於那棵美麗卻邪惡的毒草——罌粟。

王藥師帶你認草藥-罌粟

毒草-罌粟

本期,藥師就和大家聊一聊罌粟的前世今生。

本期主題——罌粟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罌粟的原植物。罌粟在植物學上隸屬於罌粟科罌粟屬,它有一個非常近親的姐妹花——虞美人(麗春花)。經常在新聞中看到,有人誤將罌粟當作虞美人種植觀賞,也有市民誤將花壇中的虞美人誤當成罌粟進行舉報,也難怪大家容易混淆,這兩種植物原本就非常相像,歐洲人將這兩種植物都叫做poppy。虞美人是一種城市裡常見的花卉,而罌粟是鴉片的原植物,在我國是明令禁止私自種植的,但是在一些偏僻的山區農村依然有人偷偷種植,所以今天藥師先來帶大家分辨一下罌粟和虞美人的區別。

王藥師帶你認草藥-罌粟

誤種罌粟

王藥師帶你認草藥-罌粟

虞美人

王藥師帶你認草藥-罌粟

虞美人

王藥師帶你認草藥-罌粟

虞美人

上圖就是虞美人,其植株全體有明顯的茸毛,莖細長而多見分枝,花瓣較薄,4片兩大兩小,葉片多為分裂,葉面窄長,下部葉有葉柄,花和果梗有絨毛。

王藥師帶你認草藥-罌粟

罌粟

王藥師帶你認草藥-罌粟

罌粟

而罌粟全株比較光滑,很少有剛毛,莖比較粗壯,植株比虞美人大,多被白粉,花瓣較厚多為半重瓣或重瓣,葉片不分裂,葉緣呈不規則鋸齒狀,葉無柄,葉基部抱莖,果實及果柄外表光滑,果實直立。整體而言,罌粟比虞美人粗壯而厚實。

罌粟原產於歐洲南部和小亞西亞,後傳至印度、阿拉伯和東南亞,南北朝時傳入中國,但並不廣泛,至唐朝時由阿拉伯人將種子帶入中國後開始種植。南朝梁代的醫家陶宏景在其《仙方注》曰:“斷腸草不可知。其花美好,名芙蓉花。”太白詩曰:“昔作芙蓉花,今為斷腸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按斷腸草即指罌粟花,知其在六朝之際已流入中國,時稱阿芙蓉。罌粟的名稱源於其果實形如囊,中有粟米,故名為“罌粟”(注:罌,古代一種大腹小口的儲物器皿)。

王藥師帶你認草藥-罌粟

不過,罌粟在傳入中國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其一直是作為一種藥用植物和觀賞花卉,直至明朝末期,其仍為一種名貴的觀賞花卉。明朝萬曆年間的文學家王世懋在《花疏》中對罌粟花讚賞“芍藥之後,罌粟花最繁華,加意灌植,妍好千態”,徐霞客到貴州看到罌粟花後也不由讚歎“鶯粟花殷紅,千葉簇,朵甚巨而密,豐豔不減丹藥。”

王藥師帶你認草藥-罌粟

罌粟殼

與鴉片相比,罌粟殼中的生物鹼含量相對較低。原產地的希臘人則將其未成熟果實榨汁入藥,稱其音為“阿扁”,後傳入中國後發音成“阿片”“鴉(雅)片”。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記載了阿片(阿芙蓉膏)的製作法,他也只是聽說,其並未見過。鴉片真正轉變為荼毒是從西方殖民侵略開始的。

哥倫布大航海發現美洲菸草以後,將吸菸的方式帶入歐洲,西班牙人又將菸草隨著殖民侵略帶到了東南亞,17世紀上半葉,東南亞的蘇門答臘人發明了將菸草與鴉片混合後吸食的方法,這就是大煙。這種方便的吸食方法很快就流傳開了並傳到了中國。吸食法的流行,讓人們充分領略了鴉片的“功用”,這種吸食很快就可以讓人形成難以戒除的成癮性,使身體受到嚴重的毒害。可以說吸食法將鴉片由藥用徹底推到了毒品的行列,把它變成了一個禍國殃民的荼毒之物。

王藥師帶你認草藥-罌粟

當時的清朝政府已經意識到大煙成癮的危害,雍正皇帝頒佈了全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禁毒的法令:禁止販賣鴉片,禁止開煙館。但177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正式直接經營鴉片,為了謀取錢財,勾結中國奸商,開始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再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因為禁菸,爆發了兩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藉助武力強迫中國接受毒品貿易合法化,中國開始了屈辱的黑暗時期。

王藥師帶你認草藥-罌粟

虎門禁菸-鴉片戰爭

罌粟的危害主要源於其植株特別是果實中含有嗎啡類生物鹼物質,對中樞神經有興奮、鎮痛、鎮咳和催眠作用,但其長期服用容易產生成癮性,並慢性中毒損害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導致乏力、消瘦等,特別是其提取物鴉片及海洛因成癮性和毒性更強,一旦中斷會出現強烈不能自控的戒斷反應,非意志所能控制,進而會傾家蕩產、不擇手段去獲取鴉片緩解症狀,從而中毒更深。所以罌粟與大麻、古柯被列為三大毒品原植物,在許多國家被禁止種植,我國法律規定,非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禁止種植罌粟,非法種植500株以上即按刑事案件進行處罰。

珍愛生命,遠離毒品。植物原非禍害,蓋因人之貪婪致其成毒害。李太白有先知,竟然早在1300年前就預言了此物“昔作芙蓉花,今為斷腸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