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水德:练太极拳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早知道早改正

丁水德:练太极拳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早知道早改正

(丁水德老师拳照)

现在社会上练杨式太极拳普遍存在的现象首先是“形”的问题,我说的“形”,不是龙生九子、子子不同的“形”,而是“身、眼、手、法、步”的问题。先辈教诲,练太极拳需从“松柔入手,积柔成刚”、“用意不用力”,许多人误练成“弓背猫腰”、“缩头缩脚”,像“柔软体操”……。中国武术的任何拳种都讲究“功架正确”,犹如建造一坐大厦,需按照图纸设计要求,做到基础坚固,造型壮观,具有抗震能力。以杨式太极拳而言,其风格特点是:缓慢柔和,式势均匀,姿势舒展,劲蕴内涵,形象优美。练好杨式太极拳关键是“松、柔”,松不是“瘪”、“塌”,柔不是“软”、“舞”。“松”是周身206块骨头关节能保持最大限度的灵活性,使之不僵化,好似一串珍珠项链节节贯串,产生一动无有不动的效果。在盘架中,全身关节都处于沉长拔开、缠绕旋转、吞吐开合、遥相呼应,也即是处于 “安舒”、“圆满”的境界,像一个充足了气的气球,浑身下下都有鼓荡之气。

这样身形才能“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灵顶头悬”,抬腿举手优美而潇洒,沉稳而挺拔。“柔”的要求是肌肉、韧带在行拳走架时,处于舒展状态,不紧不硬、松弛自然,蓄放适度、无过无不及,提腿轻灵、动步沉稳,落地扎根、身发轻灵,两膊相系好似抽丝挂线,无轻漂浮滑之形,有浑厚之黏韧性,具有“虎背熊腰塔桩立,蛇行蛹动金丝缠”的神韵。

丁水德:练太极拳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早知道早改正

松柔不是练太极拳的目的,只是练太极拳的手段,是为了在盘架中由静入手,由松入柔,以至着熟;进而积柔成刚,刚柔互运,以至刚柔既济和合,渐悟懂劲;再进而刚柔浑然,知缠而进取,知依随而进退,旋绕环化、蓄发相变、奇正相生、阴阳合德、神气因皆成自然,以至阶及神明。因为,太极拳不单纯是修身养性的“养身功”,它的灵魂是克敌制胜的“武功”。全身关节的大松,肌肉、韧带的大柔,是为了迎敌时,全身四肢百骸、关节、肌肉、韧带能迅速的紧密组合,制伏敌手。犹如军队打仗,根据战略战术需要,有时化整为零,有时组零为整,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这就是太极拳经过长期的艰苦修炼达到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上乘功夫境界——柔化刚发。我的大师兄潘志成,从师13年,现年92岁了,与年轻人搭手,仍能得心应手的将对手放出丈外,年轻人感到潘老臂膊极沉,内劲大,无法化解而浑身使不上劲儿。潘老说:“练太极拳,人老劲不老嘛……。”

其次是“神”的问题。现在不少人练太极拳,只是“依葫芦画瓢”、“随意画圈”,不知其所以然,打“糊涂拳”,好象老年痴呆。若问其“揽雀尾”何意?一问三不知。如追问:“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有何区别?则答:“方向不同。”……令人啼笑皆非。常说:“练太极拳形似易,神似难”。要达到“形似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这种神形兼备的境界,非数十年功夫难以登堂入室。

“神”的问题,是练拳时如何用意、明了每一招式的攻防作用的问题。武术界常说:“心中有,眼中有;眼中有,手中才有。”也就是内外相合,精气神的高度统一。与人较技时,搭手化打,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一气呵成。脚上有根,手上才有劲。我们说搭手要吃点,点就是劲点。若听劲极为灵敏,则能沉浮缠绕,无为而无不为。杨式太极拳要求做到式正招圆。式是定式拳架,式式都是实用;招是式的相连,是衔接过渡动作。每一式与下一式之间,应该有似停非停、似展非展、劲断意不断的意境。练拳中要有心到、意到、劲到,敌倒之意。练太极拳纯以神行,预备势犹如处于“以级战备”的状态,待机而动。招式的相连不断,就是应敌变化而动,人不知我,我独知道人,前面无人当有人。这样,目光能随化打而远视,专注一方,即“意之所至,眼神灌之”,自然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丁水德:练太极拳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早知道早改正

要将太极拳修炼到神形兼备,必需要有名师的指点和言传身教,再加上自身的艰苦修炼,恒专不骄,方能达到。功夫是练出来的,是悟出来的。我的大师兄潘老多次说:“我至今练拳,仿佛老师(牛春明)还在我的身旁。”这叫潜移默化。俗语云:“学师之势,必明其意;学师之神,必得其技。”

相关阅读——

我练太极追求的是度百岁而去

转自北广太极,文/李雄峰

丁水德:练太极拳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早知道早改正

丁水德

丁水德,1930年生,浙江海宁人。现任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理事、轩德武馆馆长,及蚌埠、嘉兴、衢州武协名誉会长等职。中国武术八段,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六十余年拳龄,四十载教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门生万余名,参加全国比赛获金银铜牌50余枚,现有200余名门生在各地任教。接待国际友人50余次。

太极拳:大道至简,简单的动作重复做

正是由于太极拳的博大精深,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拳友参与其中。而对于很多初学太极的拳友一旦做不到科学的训练,往往就会走入误区,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对此,丁老给出了自己中肯的建议——

“一个人的长寿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太极拳不是万能的,传授者要告诉拳友,太极拳要合理的活动,此外还要练心态,同时,要管好嘴巴,再有就是居住的环境要好。”丁水德说到:“平时要更多地给大家灌输太极理念,太极拳是好东西,但是练的不好也伤身体。从养生的角度上看,应该去掉伤害身体的动作,练拳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自身的条件来练,不能蛮干,如果七八十岁的人了,再去练习套路,那就是误区。首先是做些简单的动作就可以了,常言说得好,所谓大道至简,最简单的也是最复杂的。并不是多就好,不少拳友往往是练多了,什么都练,最后练坏了,反而达不到效果。练习要少而精,对身体有益。”

那么,如何让拳友们,特别是老年拳友们做到少而精呢?

丁老讲道:“动作越多,毛病也会越多,产生伤害的几率已就越大。”他说:“真正到老了,做一个起势,平下等简单的动作就可以了。练拳的关键在于让我们人体的关节在运动中保持灵活,这也是人长寿的关键,倘若人体的关节不灵活了,整个人也就显得僵硬了,健康就出问题了,所以说,只有人体的各个关节都能灵活地转动,这就是生命的源泉。因此,在动作方面要做到贯穿是核心。第二,从气方面讲,打拳要贯气,要贯意,不能蛮动,要把气送到脉梢,以此改善我们的心血管系统,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能够提高我们人体的免疫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就是要用打拳来调动我们体内的气顺畅流通,而不是表面化的手舞足蹈。”

丁水德:练太极拳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早知道早改正

我是要奔着一百岁去的

谈到自己,八十七岁的丁水德老人说,自己每天都要练拳,而且是公园与场馆结合,在训练馆就是要帮助学员提高,不同于在公园里传播。“要传承国宝,要做到,第一,理念要好,拳迷要能够理解,文化程度高,理解也就快,能够理解拳理,第二,要模仿得好,理解了还需要能够把动作做出来,既要理解又能模仿。此外,还要勤奋,要天天练。”他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