棧橋,青島第一地標卻有著不少不為人知的祕密

棧橋的前世今生。

棧橋最初是北洋海軍的軍用碼頭,所以說,最初的棧橋真的是“棧橋”,也就是一座人工碼頭。雖然從明朝初年開始青島就是海防重地,但是直到有了棧橋,青島才真正有了第一座軍用碼頭,而且是第一座人造軍用碼頭。

棧橋,青島第一地標卻有著不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後來德國人是從青島灣登陸的,準確的說是就是從棧橋附近登陸的,而棧橋被佔領之後實際上清軍的供給也就中斷了,從當時雙方的記錄中大體可以知道德軍是偷襲成功的,而毫無防備的章高元部甚至是在士兵槍內根本沒有彈藥的情況下撤出了青島口,退到四方一帶。就這樣青島在1897年11月14日被德軍佔領。

德軍隨後對棧橋進行了擴建,並且鋪上了輕便鐵軌,直到1901年小港碼頭建成,1904年大港碼頭建成之後,棧橋才開始從軍事碼頭轉變成了民用碼頭乃至遊覽場所,逐步成為景區向遊人開放。

棧橋經歷了幾次成長的過程。

棧橋最初並不是今天這樣的長度。大體上,棧橋在這一百二十多年的時間裡,身量長了四次。最初章高元修建的棧橋只有200米長,大致也就是現在的一半。後來德國人對棧橋進行了一次擴建,長度達到了330米。而到了1931年沈鴻烈擔任市長時又進行了一次整修,這一次長度則達到了440米,長度也基本和今天的棧橋基本一致了。棧橋最南端的回瀾閣也是在這次擴建時建成的。

棧橋,青島第一地標卻有著不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回瀾閣

解放後,棧橋又經歷了多次大規模的整修,最近一次是在2013年。印象最深的應該是1985年那次。當時阿甘恰好在青島一中讀書,因此坐在教室裡就可以遠遠看到棧橋整修的場景。南段的變化最大,從後來的報導中知道是從原來的34根樁減到了16根樁,棧橋變得比原來更加秀麗了。長度好像也有一點點變化,大約增加了1米多的樣子。

棧橋,青島第一地標卻有著不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關於棧橋的長度現在的記載中有兩種,一種是394.38米,一種是440米,其實這是因為計算的起止點不同造成的。440米的長度指的是從中山路入口到回瀾閣以南的防浪堤的長度,而394.38米則只是計算橋身的長度。

棧橋歷史上斷過不止一次。

13年的時候棧橋斷了。斷的原因眾說紛紜,大風、海浪、包括被大浪打斷的電線短路造成了路燈杆根部輕微的爆炸等,應當說上面這些原因其實都是有的。但是事實上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棧橋被大浪打斷的事情並不止這一次。隨著八十年代八大峽區域填海工程,青島灣的形狀已經從原來的L形徹底的變成了C形,處在C字中間的棧橋承受的風浪變得更大了,棧橋西側行成了一處觀浪的好去處。

棧橋的滄桑記憶。

雖然棧橋早已不是軍事碼頭,但是一直以來,佔領者始終將棧橋作為炫耀佔領的象徵。德國軍隊的登陸、日軍的兩次佔領青島中都曾在棧橋閱兵炫耀武力,當然中國政府在上世紀20年代收回青島後也曾在這裡進行閱兵。

棧橋,青島第一地標卻有著不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上世紀初地圖中的棧橋

棧橋上的小秘密。

棧橋的南段,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一處圓形的孔,直徑大概20到30公分之間,這個孔的作用就是是為了化解海浪拍打橋身的力量而設置的,小時候每次走在棧橋上,遇到這些圓孔時總會忍不住趴下身子往橋下看,想探尋海里的奧秘。

棧橋,青島第一地標卻有著不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棧橋回瀾閣現在的匾額題寫者是舒同,曾經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的主席,山東省委書記,我們現在電腦裡的常用字體“舒體”就是舒同的書法體。不過這塊匾額並不是第一塊,回瀾閣的第一塊匾額是沈鴻烈題寫的,據傳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掠去了日本。

回瀾閣是青島為數不多的與三條路形成對景的景觀。道路對景,是青島老城區規劃的一大特色。中山路南段與棧橋成一直線,對景是自然的,但是除了這條路以外,實際上浙江路和安徽路也是與回瀾閣形成對景的。仔細看浙江路和安徽路並不平行,而是有一個小小的夾角,如果將兩條道路向南筆直延長過去,交點恰好就是回瀾閣。很多人認為對景是德國規劃師在青島城市規劃中的功勞,但是回瀾閣卻是在30年代建成的,實際上回瀾閣的位置恰恰是在中國人擴建棧橋時以浙江路和安徽路延長線的交點選定的。這樣一來,回瀾閣也就成了同時和三條路對景的一處地標了。

棧橋,青島第一地標卻有著不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從安徽路末端的下水道里看到的回瀾閣

棧橋,青島第一地標卻有著不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今日的夜棧橋

棧橋,青島第一地標卻有著不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棧橋,青島第一地標卻有著不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棧橋,青島第一地標卻有著不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