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有名氣有特色的馬路盤點

老上海有名氣有特色的馬路盤點

(老上海南京路)

(老上海南京路)

南京路(大馬路)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被迫闢為通商口岸,南京路先是英租界,後成為公共租界。南京路是上海開闢後最早建立的一條商業街。當時外國金融集團先在外灘建立起金融集中區,後沿著當時被稱為“花園弄”的一條東西向“大馬路”發展商業。隨著“永安”、“先施”、 “新新”、“大新”和“中國國貨”等五大著名環球公司的崛起,南京路便成為上海最熱鬧,最繁華的商業大街。南京路東起外灘,西至靜安寺與延安西路交匯,橫貫上海市區中心,全長5.5公里,分為南京東路,南京西路兩段。臺灣省時期南京路已是聞名的“十里洋場”。南京路命名後第十年,冒險家沙遜和哈同在上海大肆搜刮中國人民的血汗,投資六十萬兩銀,在南京路上鋪放鐵藜木,噴上一層柏油,使它成為遠東最漂亮的道路。南京路經歷了幾次擴展,逐漸地安裝了煤氣路燈、電話、電燈、自來水,還有有軌電車、人力車通行。經過不斷的發展,南京路沿線成為上海市的商業中心。

上海證券交易所 1946年9月在九江路證券大樓開業時的股民

九江路(二馬路)

上海金業交易所1921年11月在九江路開業。在同治四年,上海租界的外國銀行,共有十家之多,大多集中於市中心區。當時在九江路的便有兩家:一家是阿加刺銀行,在九江路1號;一家是有利銀行,和阿加刺貼鄰。較後開設在九江路的有美國的花旗、大通,日本的三井、三菱、住友,荷蘭的安達,德國的德華等九家,我國的有華僑和聚興誠兩家。這兒被稱為 “中國的華爾街”。

老上海漢口路

漢口路(舊名三馬路)

舊時的漢口路,發生了許多和報業有關的事件。《新聞報》創始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是由中外商人合辦的。該報一度為美國人福開森所購得,聘汪漢溪為總經理,汪為報界四巨頭之一。最初的館址在望平街南首,民國十八年(1929年)才在漢口路建造新屋。次年福開森讓出股權,該報才完全入於華人之手。該報開創時,正主筆是別號縷馨仙史的蔡爾康,繼之者為撰《海上繁華夢》的孫玉聲。嚴獨鶴主持副刊“快活林”和“新園林”,使該報銷售數日益增加。後又發行《新聞夜報》,那就由嚴獨鶴主持了。比《新聞報》資格更老的,就要推《申報》了。該份報創刊於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 4月30日),最初由一箇中國通的英人叫美查主辦,後由席裕福出75000元代價購得,主權才歸華人。民國元年(1911年),史量才又以12萬元代價向席氏收購。史量才請陳景韓為主筆,銳意經營。直至蔣政權時代,因言論鋒利,觸犯了蔣介石,結果史量才被狙擊致死。該報不但具有歷史性,且人才之盛,也在當時各報之上。《蘇報》一案,轟動了當時社會。蘇報館主持者為陳範。案發,清吏會同租界巡捕房往捕,因陳範到日本去了,捕去章太炎、鄒容等人。陳範住所為三馬路20號,囚房屋一再翻造,現已找不到原址了。但蘇報館那時是設在四馬路的。

老上海福州路

福州路(四馬路)

四馬路,舊路名。即今福州路。因位於大馬路(今南京東路)以南的第四條路而得名;又因原聖三一教堂建在該路上(後遷至漢口路與江西路之間),被叫作"布 道街"。1865年,工部局正式定名為“福州路”,但"四馬路"之名仍沿用到今天。1843年冬,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W.H.Medhurst)在該路相近的麥家圈(今山東中路)創辦中國第一家機器印刷廠墨海書館,以後上海近百家出機構,以及文化用品商店均集中在這條路的南路(今河南中路)到福建路(今福建中路)的約 200 米的路段上。 如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黎明書局、百新書局、開明書店、新民書局、大冬書局、大眾書局、世界書局、科學儀器館、兒童書局、三一畫片公司、受古書局、作者書社、博文書店、文怡書局、文化書局、獨立出版社、益新教育用品社等。所以福州路素有“文化街”的雅稱。今天福州路的書店和出版機構數量雖已無法與昔日相比,但仍是全上海書店門類齊全、集中的街區。而該路的福建路以西地區則為另一種文景觀。上海開埠初期妓院主要集中在寶善街(今廣東路東段)。1884年劉維忠在福州路湖北路口創辦“新丹桂茶園”,以後梨園同仁相繼在福建路以西地區創辦戲館,同時隨著跑馬廳生意日益興旺,上海的娛樂中心逐漸向西移,福州路又成為茶樓、書場、戲館最集中的街區。其中著名的茶樓、酒肆有一品香番菜館、青蓮閣茶樓、杏花樓、聚豐園、文明集賢樓、大觀樓、奇芳、平安、華芳居、福安、聚來廳、四海昇平樓等,於是妓女也逐漸向以福州路為中心的地方活動。如1910年版《上海指南》中說:“長三其家多在三馬路、四馬路、五馬路”,“野雞多在福州路胡家宅、南京路香粉弄一帶,夜間多在四海昇平樓、福安、易安、同安、永安、五龍日升樓各茶室喝茶,或佇立於路旁,招攬遊客,及更深夜靜,或行人稀少地方,則動手強拉遊客”。到清末民初,這裡已形成以福州路會樂裡(1997年拆除)和廣東路群玉坊為中心的妓場,其中會樂裡內公開掛牌營業的妓院達百餘家之多。由於這裡的另一番景觀,上海人又把四馬路稱之為“紅燈區”。為把四馬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現象相區分,上海人把其東段的文化街稱作為“福州路文化街”,而把其西段的妓院***稱作為“"四馬路妓女窟”。因此,四馬路和福州路具體所指是不可混用的。

廣東路(舊名五馬路)

廣東路舊稱五馬路,也叫寶善街。其中間一段又名正豐街,原來正豐是家醬園招牌,用這家醬園作為街名罷了。上海之有電話,始於清光緒十九年六月(1882年)。沿南北兩局,南局在十六鋪,北局便在正豐街,後因經費不足而停業。過了一年,才由徐家彙教堂通線至英、法、美租界,以報風雨寒暑。從此各界人士漸漸感覺電話的便利。當時電話稱“德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