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湯時間越長越有營養?原來這樣煲湯最科學合理,很多人都搞錯了

湯是我們每天餐桌上少不了的食物,尤其是夏天更是少不了它,特別是廣東人天天都要煲湯,而且很講究食材搭配,這樣的湯不但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如果再搭配中藥藥材,更是可以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很多人以為煲湯時間越長越有營養,於是一煲就是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認為這樣食物的營養才能充分地溶解到湯裡。其實,這一做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研究證明,煲湯時間適度加長確實有助於營養的釋放,但時間過長也會對營養成分造成一定的破壞了。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煲湯最科學合理呢?

煲湯時間越長越有營養?原來這樣煲湯最科學合理,很多人都搞錯了

圖片來源網絡

首先,材料要新鮮,我們把煲湯的肉骨材料先用清水洗乾淨後用開水中汆一下,去除肉類的血腥味。熬湯時用陳年瓦罐效果更佳。因為瓦罐能均衡而持久地把外界熱能傳遞給裡面的原料,又有利於水分子與食物的相互滲透,這樣的時間維持得越長,鮮香成分溢出得越多,熬出的湯的滋味更鮮醇,原料的質地就越酥爛。

煲湯時間越長越有營養?原來這樣煲湯最科學合理,很多人都搞錯了

圖片來源網絡

有些人喜歡在湯裡放各種補品,如人參、靈芝等,這些補品煮得太久就會分解,失去補益價值,所以這種情況下,煲湯的最佳時間40分鐘為宜。如果湯裡要放蔬菜等易熟的東西,必須等湯煲好後再隨放隨吃,以減少維生素損失。

所以,長時間煲湯後,雖然看上去湯很濃,其實隨著湯中水分蒸發,也帶走了豐富的營養精華。煲湯的時間不宜過長,只要裡面的食物熟了,湯也就好了。也有些食物,煲湯的時間需要更短。如魚湯,魚肉比較細嫩,只要湯燒到發白就可以了,再繼續燉營養就會被破壞。

煲湯時間越長越有營養?原來這樣煲湯最科學合理,很多人都搞錯了

圖片來源網絡

熬湯的火候要適當,旺火燒沸後用小火慢煨,這樣才能讓原料內的營養物質儘可能地溶解出來,使熬出的湯更加鮮美,只有小火才能使營養物質溶出得更多,而且湯色清澈,味道濃醇。

另外,放水時配水要合理,燒燉時不能加冷水,因為湯的溫度發生了變化,蛋白質和脂肪就會迅速凝固,肉骨表面的空隙也會急劇收縮,不易燒爛,而且湯的味道就不夠鮮美,湯色也不夠清澈。正確方法是繼續加開水。最後燙煲好後才放鹽,這樣好喝又營養的湯就出來了,而且最好在飯前喝,有益於胃腸消化和吸收。

煲湯時間越長越有營養?原來這樣煲湯最科學合理,很多人都搞錯了

圖片來源網絡

煲湯前一般會根據個人的體質和季節去選擇藥材。如春天一般用桂圓肉、淮山等暖胃的藥材;夏天天熱適合綠豆、薏米、紅棗、赤小豆、玉竹等消火滋潤的藥材;秋天用百合、枸杞、蓮子等藥材;冬天較適合大補,如人參、靈芝等。還要看人的身體狀況再搭配相應的食材,這樣煲的湯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