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 整改催生綠色轉型

在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中,位於祁連山北麓的民樂縣雷厲風行,堅決打好打贏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攻堅戰,涉及該縣的7項探採礦項目全部關停退出,採取礦洞封堵、設施清除、植被恢復、圍欄管護等措施,完成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海潮壩省級森林公園經省林業廳批准關閉退出,嚴禁一切無關人員和車輛進入,扁都口旅遊景區調整規劃,開展保護區草原生態環境專項整治行動,提前完成6.84萬羊單位三年減畜任務,封山禁牧,讓草原休養生息。

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讓民樂綠色轉型的必然選擇更加順應大勢。

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了,但新的問題也隨之產生。一直以來,生活在祁連山沿山地帶的民樂人靠著祁連山環境資源生存,受自然條件的制約,靠山吃山的觀念已深入骨髓。然而隨著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的深入,要保護祁連山生態屏障,要科學有序地減畜,原來的生產方式便不能繼續沿襲。如何實現綠色轉型,成為沿山村民必需思考的問題,實現綠色轉型跨越發展,也成為民樂縣的當務之急。

不轉型沒有出路,農業不轉型不能富民,工業不轉型不能實現強縣,發展不轉型不能和諧。尋根問底,沿山群眾窮在靠天吃飯,弱在傳統農業。

轉型就要轉變發展方式,轉變“一年只種一月田,春種秋收十五天,一年只種兩樣田,油菜大麥和牛羊,種完田來就放羊,拋下牛羊去收田”的生產方式,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南豐鎮地處祁連山腹地,平均海拔2600米,終年氣候冷涼,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大鎮。在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中波及面最廣。該鎮在變革的陣痛中逐漸覺醒,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重點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方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擯棄傳統發展方式,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逆襲”發展。依託海拔高、氣候冷涼、日照充足、土地肥沃、病蟲害較少的自然地域優勢,引進安徽井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中藥材龍頭企業,引導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按照“基地+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聚力打造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綠色有機中藥材產業基地,同時,動員群眾將土地經營權入股生產企業,持續走好土地長期性流轉、規模化經營、專業化運作的跨越發展路子,全鎮中藥材種植面積突破5.5萬畝,建成千畝中藥材種植基地15個。前些年每畝土地50元租金無人問津,今年土地流轉租金每畝350元,南豐鎮黑土地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香餑餑”,無法外出務工的農民就近在企業和流轉土地中務工,形成了“土地租金+務工收入+效益分紅”的多元收益模式,實現了“失地不失權,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從根本上實現了“牧戶向農戶”“農民向股民”的歷史轉變。

任何變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總是伴隨著爭鋒,也總有一些人不願放棄自己的老本行。傳統的畜牧業如何轉型,考量著決策者的擔當與智慧。南豐鎮適時引進隴華藏燕麥科技有限公司,引導部分養殖農戶進區圈養,走“種草養畜”的新興養殖路子,整體流轉山坡旱地,建成以青割燕麥為主的優質飼草連片種植基地2萬畝,動員養殖戶新建家庭分散養殖暖棚360間,帶動全鎮發展前宅後圈式養殖戶120多戶,全鎮群眾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保護理念有了更深地認識。

綠色崛起既是戰略考量,也是發展引擎。

民樂縣有壯士斷腕的魄力,更有浴火重生的決心,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一石激起千層浪。

猶豫者、悲觀者,總是依靠慣性思維看問題。勇於擔當的改革者,則已嗅到機遇的芬芳。

只有敢於犧牲眼前利益,才能謀求長遠發展;只有勇於改變舊的方式,才能培育新的動能,綠色發展才能繪出民樂美好的新藍圖。痛定更能思動,面對良機,該縣將目光聚焦到了光熱資源充足幅員遼闊的戈壁荒灘,向生態要效益,向科技要生產力,讓“貧瘠”的資源更給力。

積極盤活戈壁荒灘等閒置土地資源,大力發展戈壁生態農業,全縣已建成戈壁農業5591畝,其中果蔬日光溫室1228座2151畝,食用菌大棚1677座3440畝。在生態工業園區核心區,佔地2000畝戈壁農業示範園內戈壁觀光花海、高新品種矮冠果種植和科技農業孵化一應俱全。產業園帶動發展二產加工和三產農業觀光展示及技術服務培訓,形成以一產為引領的“一產+二產+三產”產業融合模式,以科技孵化帶動全縣農業綠色、優質、高效發展,打造集現代農業觀光、有機農產品採摘、生態休閒娛樂、科普教育培訓等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推動生態工業、現代農業和文化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同時帶動800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就地就近就業。海升集團現代智能玻璃溫室項目集成番茄和彩椒育苗中心、生產中心、分揀包裝中心和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實現育苗、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全產業鏈集成,年產值達3億元以上,提供就業崗位600多個。

金陽光生態休閒產業園更是立足民樂,挺進蘭州市場,落戶碧桂園。

綠色既是顏值,也是幸福體現。民樂的綠色轉型,讓藍天永駐,綠水歡唱,不僅有了鋼筋水泥的強健骨骼,更有了鶯飛燕舞、安居樂業的和諧發展環境。

扁都口景區的規劃調整,看似讓民樂少了一些旅遊資源,但卻讓旅遊投資者目光更加長遠。在景區拉馬兜售小商品賺點辛苦錢的小商販搖身一變成了最美國道227線旁的生態休閒園老闆。國內知名企業更是看到民樂南北落差大,荒漠戈壁、田園綠洲、森林草原、高山峽谷、雪山冰川等特色迥異、雄渾壯美的全景式高原生態景觀資源豐富,一二三產融合前景廣闊的優勢,紛紛落戶民樂。

轉型大潮波濤洶湧,催人奮進。該縣變“景點旅遊”為“全域旅遊”“全線旅遊”和多產融合旅遊,將旅遊產業目標定位為打造“高原生態旅遊體驗區”,旅遊產業轉型更是闊步向前。充分發揮國道227線和民南公路商流、人流、物流密集的優勢,鼓勵和引導開發花卉觀光、特色餐飲、休閒垂釣、果蔬採摘、戶外運動、民俗體驗等多業態鄉村旅遊項目,初步形成以扁都口景區為龍頭,國道227線、民南公路為軸線,秦之園、東寨村、金山公園、青龍寺、馬蹄小鎮等為節點的全域旅遊、全線旅遊新格局,國道227線和民南公路一步一景,一鎮一特色。今年前5個月,全縣接待境內外遊客50.3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1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4.3%和30%。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正推動著民樂人民生產生活方式雙重變奏。一個綠色轉型的鮮活民樂,正吸引著外界驚羨的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