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銀行股不知道,但銀行將要迎來一波利好……

點擊右上方紅色“+關注”,與零度一起縱覽天下財經。

也說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銀行從高大上的典型逐步淪為村口矮窮矬,銀行人手中的金飯碗似乎一夜之間變成了瓷飯碗,從任性有錢變成了弱勢群體,好像銀行分分鐘就要垮掉一樣。對於這種現象,零度只能是微微一笑、略表敬意,娛樂一下可以,但不要當真。為什麼這麼說呢,上實錘!

前兩天,《關於調整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的通知》(下稱《通知》)的傳在市場上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本來也就玩金融的人會關注,但沒想到一番發酵之後,各路人馬齊聲高呼:銀行果然還是國之重器,好日子又要開始了。這一紙文件到底說了什麼呢?各位請看:

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由150%調整為120%~150%,貸款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由2.5%調整為1.5%~2.5%。各級監管部門在上述調整區間範圍內,按照同質同類、一行一策原則,明確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各家銀行之間可能有不同的標準。具體實施上,銀監會將依據資本充足率、逾期90天以上貸款納入不良貸款比例、處置不良貸款佔新增不良貸款比例三個定量指標及機構類別等定性因素,對各個銀行制定不同的撥備監管紅線。

不得不說!銀行股不知道,但銀行將要迎來一波利好……

看了這麼一大段話,很多同學估計還是很迷茫,對此我們先搞清楚幾個概念。撥備覆蓋率又稱撥備充足率,是衡量商業銀行為應對貸款可能發生呆壞賬而計提的準備金是否充足的一個比率,也就是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金與不良貸款之間的比值,懂會計的同學肯定都懂,這與壞賬準備金率有些類似。

指標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歷來被監管層和商業銀行高度重視。通常商業銀行會將貸款分為5類,分別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不良貸款是後三類之和,故撥備覆蓋率=(一般準備+專項準備+特種準備)/(次級貸款+可疑貸款+損失貸款)×100%。

根據目前的規定,三類準備金按季計提,一般準備是不得低於年末貸款餘額的1%;對於專項準備:關注類貸款的計提比例為2%,次級類貸款的計提比例為25%,可疑類貸款的比例為50%,損失類貸款的計提比例為100%,根據監管部門的規定,國內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至少要達到150%

具體的計算不多贅述,給大家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假設A銀行的所有貸款中,有100元的不良貸款,按照規定A銀行至少要拿出150元的準備金,這部分錢就相當於被牢牢按在那裡,不能轉化為任何收益。

不得不說!銀行股不知道,但銀行將要迎來一波利好……

撥備覆蓋率的降低,就意味著商業銀行可以騰挪出更多的資金用於經營,最直接的就是拿去放貸。根某些機構的測算,如果將撥備覆蓋率降至120%,可以補充資本5000多億元,加上橫杆的作用,信貸規模會成倍放大。其實,前兩年市場就有降低撥備覆蓋率的呼聲,但那時銀行面臨著不良資產上升的巨大壓力,降低撥備覆蓋率雖然在短期內有助於不良資產處置,但無異於飲鴆止渴。降低撥備覆蓋率對於商業銀行會是一種利好,但銀行股零度不懂,所以也不亂說。

根據官方的披露,2016年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74%,2017年仍然是1.74%,雖然數據沒什麼變化,但背後的故事卻很不一樣。2017年是商業銀行非常難過的一年,經營環境惡化和監管壓力的不斷上升,維持這樣不良率所要付出的代價就要更高。2017年,對資管和表外業務的監管,使得銀行這方面的業務幾乎處於暫停狀態,在這樣的壓力下銀行依然維持住了不良率,監管層似乎有了一些底氣。隨著三去一補一降和金融去槓桿,銀行也一直在努力化解不良資產,可以說到2017年底,這方面的壓力已經小多了。

不得不說!銀行股不知道,但銀行將要迎來一波利好……

經濟不是靜止的,而是運動的!政策的出臺和指標的變化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不同的效果,就事論事和過分解讀都可能遠離真相。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