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东护城河上的“第一桥”

南宋东护城河上的“第一桥”

南宋东护城河上的“第一桥”

《武林新说》——坝子桥、广安新桥

下城区地处杭城中心,北依京杭大运河,南濒秀丽西子湖,与千年水文化相依相生。早在唐宋时期,贯穿其间的京杭大运河、中河、东河,舟楫往来,运输繁忙,造就了武林门外的“北关盛市”。如今,繁华时尚的杭州武林中央商务区就在下城;这里的纵横河道,成为繁华时尚之中不可或缺的城市景观。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有桥之处就会有动人的故事。

南宋东护城河上的“第一桥”

今天的《武林新说》我们带您探访,见证下城发展历程的两座古桥——东河上的坝子桥和广安新桥。

南宋东护城河上的“第一桥”

东河,南宋时为临安城东边的护城河。元末明初杭城东扩,东河成为城内之河,河长约4公里,开凿于五代十国,连接京杭大运河和钱塘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农民送菜进城的主要河道,古称“菜市河”。到了近代,东河的运输功能日渐式微,当今已成为杭城的一条景观河。

南宋东护城河上的“第一桥”

东河上有桥十九座,坝子桥位于东河最北端,有“东河第一桥”之称,桥长60米,宽5.6米,采用细条石砌筑,工艺精细;飞檐雕梁、稳重大方的桥亭和三孔相连的拱桥倒映在粼粼水波之中,居远眺望,犹如一弯新月横空,异常美观。此桥,属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坝子桥附近盛产蚕丝,丝织品买卖兴盛,故有“坝子门外丝篮儿”的谚语。此桥始建于南宋。清咸丰八年,桥上的凤凰亭无故自焚,光绪九年重建。1984年文物普查时,桥左右两孔已用石块填实,唯有中孔通舟楫,桥两面顶端刻有“东河第一桥”字样。 1987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对中、东河进行综合治理,将坝子桥按原有风格进行整修,重建歇山式重檐四角亭,亭侧悬“凤凰亭”匾额。桥名坝子的由来,是因为桥北侧原有艮山水门,水门上筑有水坝,东河水经此与大运河交汇。由于水位落差悬殊,船要进出两河,必须从坝上翻过。坝的两头安装着绞盘,由专人操作,绞盘上的大铁钩钩住船头后,船工们在船两旁和船尾使劲推进,让船顺利过坝入河。现在,古艮山门石碑旁的“运河魂”石雕群,展现的就是那时船只“翻坝”时的场景。

南宋东护城河上的“第一桥”

广安新桥也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新桥直街东河上,建于南宋端平元年,名端平桥。明代重修,因桥东有广积仓,又易名广积仓桥。清顺治十三年重建,始名新桥,清康熙年间重修。新桥是当年端午赛龙舟至半山的起点,此处又称彩虹渡。1987年,中、东河综合治理时,广安桥再次整修。该桥系多级台阶半圆形单孔石拱桥,长42.2米,宽4.76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拱跨11.5米。桥栏及望柱大部分为青石板和青石条构筑;东、西两侧的栏板雕饰荷叶,望柱头雕有覆莲,抱鼓石雕饰简朴流畅;桥南、北两面栏板上分别刻有“兆民永济”、“四境咸康”字样。2010年,桥西北侧建了丝绸文化公园,设有《流霞》雕塑、《丝绸文化》景墙和《狸猫护蚕》景柱等,再现了杭州蚕桑文化的渊源。

南宋东护城河上的“第一桥”

2011年,东河实施夜景照明提升工程。同年,“中东河八景”评选开始,经市民投票,专家论证,坝子桥和广安新桥全部入选,并赋以“凤亭和鸣”“广安夜月”的美名,为两桥添加了更多的文化韵味。

南宋东护城河上的“第一桥”

古老的东河,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2017年,东河下城段入选“杭州最美秋色景观河道”。在东河观水、看桥、赏景,不仅养眼,更会让人拾起散落的文化印记、唤醒内心深处的家园情怀。桥是东河的景观亮点,更是东河的文化呈现。两桥历经风雨,在潺潺流水间,诉说着悠悠岁月,见证着时代华章。

南宋东护城河上的“第一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