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大江口,那裡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仙女下凡遊玩的時候愛上了一個在這裡耕作的青年,仙女為了與心愛情郎白頭偕老不惜違抗天命,執意留在人間。

天庭發威,玉帝一怒之下下令使這裡連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大雨。硬生生地將沅水在這裡衝開一道口子,便有了漵水,漵水沖走了青年,只留下他犁田用的犁耙。

仙女傷心欲絕,日夜抱著犁耙以淚洗面,終究在八十一天之後倒下去再也沒有醒來。

可能是因為她情太深意太重,可能是因為上天的懲罰,後來仙女的軀體和犁耙都化成土地守護這裡的人們。

而那犁耙,便是今日的“犁頭嘴”。

我的家鄉大江口,那裡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今天,讓我們走進漵浦門戶——大江口鎮。

神秘懸棺

懸棺,是中國古代葬式之一,屬崖葬中的一種。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故名。懸棺葬工程艱險,耗資大,主要在貴族中盛行。

我的家鄉大江口,那裡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看到這懸崖峭壁上懸置的棺木經數百年風吹雨打仍坐落於此,止咳感嘆:古人的智慧是多麼偉大又神奇!在那個年代,沒有機械動力沒有高級攀爬繩索,他們是如何將棺材吊置在懸崖上的,不僅成了謎。

我的家鄉大江口,那裡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古鎮殘垣

我的家鄉大江口,那裡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在漵浦縣江口鎮漵水入沅水的回合處,是始設於明代的一個古水路驛站,因沅水與漵水兩水夾流,形如半島,這就是“犁頭嘴”。

據《漵浦縣誌》記載:“江口驛,上迎滇(雲南)、下達辰(辰溪)、常(常德)、西趨鎮竿(鳳凰)、銅仁亦所必經五雜處,水路要衝之地。”

這充分體現了犁頭嘴古水路驛站當時的重要性,自古以來就是沅水中游的一個重要碼頭。

我的家鄉大江口,那裡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犁頭嘴古驛站是由一條寬約2米、長約一公里的狹窄街道組成,較完整的保存了明清的碼頭,城牆、城門、寺廟、店鋪三十餘處,見證了農耕文化到現代文明的漫長演化,也見證了明清時期經濟的繁榮與衰敗。兩排的店鋪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一頭吊在漵水,一頭落在沅水,屬於沈老筆下典型的湘西吊腳樓。

我的家鄉大江口,那裡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滄海桑田,隨著公路鐵路的開通,往日喧鬧的碼頭已經沉寂,如今的犁頭嘴早已不復當年的風光,古老的街道不復喧譁。

歲月抹得去一時繁盛,卻抹不去這裡曾流下了王昌齡、王陽明、王守仁、馬援、林則徐、嚴如煜、鄭國鴻以及近代的向警予、舒新城、錢鍾書等許多古今歷史名人在此留下國他們的足跡,也抹不去愛國詩人屈原在這裡留下了“入漵浦餘顫徊兮••••••”的千古絕唱。

面對滔滔沅江、涓涓漵水,他們或揮戈躍馬、或臨風浩歌,為古驛站爭色添彩。正是這份厚重的歷史底蘊,使得犁頭嘴像陳年佳釀,愈久彌香,令人回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