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竟然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个“理由”高级死了

——我们今天中午出去吃饭吧?

——可以的。

——吃什么?

——都可以。

——还有什么问题吗?

——(沉默ing)

这样的对话,在你的生活中发生的次数多吗?

从众竟然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个“理由”高级死了

当别人提出一个问题,你丝毫没有自己的观点。当别人提出一些吃饭上的建议或者是周末的出行安排,你从来都是肯定的回答。朋友,这可以解释为你很内向,不爱说话;但也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你很从众

或许,你自己也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朋友圈里因为某个话题而刷屏时,你也开始在自己的朋友圈转起来,唯恐落下这场好戏。

从众心理很常见,这三步检验你有没有?

周末逛街,你和朋友考虑去哪吃饭?你掏出手机,选评分高的餐厅。

走在路上,你发现周围的路人一个个仰望天空,于是,你和朋友也不假思索抬头往上看。

从众竟然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个“理由”高级死了

你们来到餐厅,发现这家餐厅已经排起了长队,而边上的另一家餐厅门客罗雀,没几个人。即便排队要费很长时间,你们想的却是排队也要吃,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就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换而言之,越多的人认为一个想法正确,那么这个想法就是正确的了。这种想法,仔细思考一下就会觉得很荒谬。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有从众行为呢?

对于从众心理的验证:阿希实验

所罗门·阿希曾经做过实验证实了从众心理的存在。实验显示,在团队压力下,人们做出的选择往往会变得没有理性。

进行实验时,工作人员将不同长度的线条拿给被试者看,并让他们回答线条比起参考线条,是更长一点、一样长、还是更短一点。

从众竟然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个“理由”高级死了

实验证明,如果一个人在房间里,他会独立作出正确的判断,因为这个问题的确很简单。

阿希在实验中安排了五名被试者,但是这五名被试者其实是提前沟通好的,是我们常说的托儿。这五名实验人员被告知无论拿出来哪种长度的线段,都回答一样长。

在这五名实验人员的压力下,即使线条和参考线条有明显的差别,但被试者也选择与实验人员一样的答案:一样长。

阿希实验证明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在团队压力之下,会说出与前面的人一样的答案。

从众心理是怎么产生的?

有研究称人类的进化过程证明了从众行为是生存的良策。

假设五万年前,在丛林里,你和伙伴们正在狩猎,突然,你的伙伴们一下子全开始跑,这时,你会怎么做?你会停在原地,抓耳挠腮地思考他们为什么要跑吗?

从众竟然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个“理由”高级死了

当然不会,这时你的反应是马上跟着他们跑起来,能跑多快就跑多快。等到了安全的地方后,你才会开始反思刚刚发生了什么。

没有跟着跑的人,在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下,很可能会被其他的大型食肉动物捕食。换句话说,从众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保全自身最简便的方法。因为团体会给你提供额外的信息交换和最大程度上的安全感。没有跟着跑起来的人,他的基因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步被淘汰掉,不复存在。

这一行为模式深深根植在我们体内,我们至今还在使用它。

从众竟然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个“理由”高级死了

事实上,今天从众心理仍然存在也说明它有一定的借鉴之处。比如说今年你要去俄罗斯看世界杯比赛。但由于语言不通,你不知道体育馆在哪,该往哪走。这个时候,你只要跟在那些像足球迷的后面就可以了。

当然,从众心理也有弊端。特别是被商家利用,为自家的商品或服务做宣传的时候。比如说一个商家声称自己家的商品销量最高时,你一定要对此保持谨慎的态度。凭什么销量最高,就代表质量最好呢?

从众竟然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个“理由”高级死了

英国作家毛姆曾经这样说道:就算有五千万人声称某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所以说,对于从众心理,我们还是要保持适度的警惕之心。

(图片来自网络)

—— End ——

从众竟然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个“理由”高级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