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吉德辨真《道德經》第3章-“不尚賢”這句話是怎麼來的

《老子》第一章講了《周易》筮卦、卦名的起源和現實意義;第二章講了《周易》陰陽理念對社會生活的密切關係,從第三章起,是老子對《周易》六十四卦精要思想的解說。流傳於今的最早解釋《道德經》的文字是韓非子《解老》篇,一直到現在,沒有人知道老子是按照什麼思路寫的,這是學習《道德經》的關鍵。對於寫作思路,老子在七十章說的很明白,“言有宗、事有君。”每章必有一個“宗”,就是起文的主體。每章必有一個“君”,就是主題思想。如果不知道宗和君,對文字的解釋肯定走偏了,可惜,《老》學史上沒有一個這方面的論述。沒有這方面的論述,也就是沒有人真正懂《道德經》。由此說,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國學大師,此並非虛言。

不尚賢,使民不爭。

尹喜:“尚是崇尚。這句話指出了社會現象的深層次根源,耐人尋味。但說句老師可能不願聽的話,本章開篇沒頭沒腦地說‘不尚賢’,總覺得這樣說沒緣由。”

老子聽此反而很高興:“這個問題提的好,如果你沒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沒看懂這句話。文字寫的再好,前面沒有因,也得不出果來。不該尚賢的時候不要尚賢,該尚賢的時候就得尚賢。也就是說,什麼情況下尚賢,什麼情況下不尚賢是有背景的,應該有個交待才對。其實我寫的每個章節都有宗和君,‘不尚賢’是君,是本章的主題,但它是從宗引申出來的,這個宗就是主題的背景。我不告訴你哪是宗,你也不知道,這句話就顯得突兀了。”

尹喜恍然大悟,轉念一想,老師說的再精妙,把宗先說出來,充其量是個優秀的《周易》學者,如果不說出來,用語言的力量震撼讀者,就是一個聖人了。

楊吉德辨真《道德經》第3章-“不尚賢”這句話是怎麼來的

老子看著尹喜,知道他在想什麼,笑著說:“我不會瞞你的,這一章的宗是乾卦。乾卦六爻全陽,全陽就全是賢人,就是說,這是一個民風純樸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沒有爭鬥,沒有私心。在這種安詳的社會環境下,你再提倡什麼賢人思想,大講先進事蹟,人心就會大變,會向反面轉變,就會為了爭名利而把心中的惡魔釋放出來,社會的純樸風氣則蕩然無存。”

尹喜問:“老師這句話是不是有所指啊?”

“時下列國誰不請幾個賢人坐鎮朝殿啊,不然會被人們認為因循守舊。可除了個別成功的例子,其餘那些精英做的什麼呢?無非是搖唇鼓舌、賣弄學問、假公濟私,還有的是敵國的臥底。民眾被這些精英思想所鼓動,紛紛爭相效仿,不安心於原有的體制,自此世風日下。所以真正的治國理念是讓全民皆賢,而不是樹立先進典型。”

楊吉德辨真《道德經》第3章-“不尚賢”這句話是怎麼來的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尹喜:“根據上面所說,這句話就好理解了,六爻全陽是一個大同社會,大同社會人們不把物質據為私有,再貴重的東西,離開他的主人也就失去了價值。所以人們不看重難得的東西,民眾就失去了做盜賊的動機。看見寶貝不產生慾望,民心就不會亂了方寸。”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尹喜:“我覺得老師寫的聖人就是三皇五帝了。我有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人們都在傳頌三皇五帝的事蹟呢?”

老子捋了捋長鬍須:“現在世道大變,禮崩樂壞,戰爭此起彼伏,智能之士輪番上臺,民眾生活受戰爭所累,精神受各種新思想衝擊,都亂了方寸,所以懷念過去的安定環境,三皇五帝才應時而盛。可真正的三皇五帝是什麼樣,只有天知道。”

尹喜問:“虛為空虛。為何要‘虛其心’?”

“社會的動盪引發了民眾的好奇心,街談巷議,褒貶時政,其實他們聽聞的又有多少是實情呢?更多的是被輿論和媒體所導向。所以要少操心,吃飽飯。”

尹喜:“老師寫聖人要人們削弱自己的志向,強健自己的筋骨。這句話是根據歷史記載呢,還是您老自己的想象呢?”

老子停了一會兒,突然拍了拍尹喜的肩膀,笑了起來,“你這個學生真不好對付。我給你說,這個聖人其實是周文王。前面寫的‘不尚賢’是從鍵卦卦象引申出來的,這一句‘強其骨’是從卦名‘鍵’引申出來的。文王寫‘鍵’,就是聖人的治世思想。我在第一章說的很明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每一章都是從卦的道和名來引申的思想。”

(注:漢帛本《周易》寫乾卦為鍵,通健,老子所讀《周易》應與該本相近,故以強健論之。)

楊吉德辨真《道德經》第3章-“不尚賢”這句話是怎麼來的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尹喜:“使民無知是主張愚民政策嗎?”老子沉默了一會兒,說:“並非是愚民政策,而是民眾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沒有辨別政治是非的能力,但他們僅憑自己的一知半解去鼓譟新思想,很容易被人利用,成為加速社會混亂的主力軍。所以提出讓民眾無知、無慾。”

尹喜:“那‘智者’又指誰呢?”老子說:“我是國家公職人員,總要從國家安定的角度分析問題。所謂智者,就是指那些‘社會精英’,他們極具煽動力,民眾以為按照他們說的做就可以解放自己,可誰知道精英們的真實思想是什麼呢?他們又能看的多麼深遠呢?很多人是借民眾的力量來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沒有這麼多人支持,他還敢作為嗎!”

為,無為。則無不治。

尹喜:“無為是不作為嗎?”老子答:“不是不作為,是不讓他作為。為是主政;無為是讓這些精英們退出政治舞臺,不讓他們推行新法。人們常說推陳出新,但舊的秩序打爛了,新的秩序卻建立不起來,社會處於極度混亂狀態,為什麼還要做呢?他們不作為了,社會也就恢復秩序了。”

(陳鼓應解:“以無為的方式去為(做),即以順任自然的態度去處理事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