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江油800多歲的“國保”重現昔日光彩!

「聚焦」江油800多歲的“國保”重現昔日光彩!

它,有著800多年的歷史;

它,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它,是四川現存惟一的一處宋代木構建築;

對它的修繕,國家文物局特別要求不設完工期限。

10年後的今天,它重現昔日光彩。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它,瞭解它~~

「聚焦」江油800多歲的“國保”重現昔日光彩!

6月初,耗時3年多的江油竇圌山雲巖寺飛天藏維修工程終於宣佈完工。10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這個已有800多年曆史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遭到嚴重損毀:大殿基礎局部下沉、牆體坍塌、原本可以轉動的飛天藏傾向一側……為搶救這座四川現存惟一的一處宋代木構建築,國家文物局特別要求:飛天藏的維修不設完工期限。

從震後便開始的邊研究邊修繕,到維修方案的層層報批,再到三年前的正式動工,10年之後,800多歲的飛天藏終於成功矯正“脊柱”。重約5噸、高10.5米的飛天藏,在3人的推動下便可轉動,重現昔日風采。

「聚焦」江油800多歲的“國保”重現昔日光彩!

扶正藏體先在地下加個“墊”

扶正藏體 現在地下加個“墊”

6月1日,竇圌山雲巖寺內,宛如天宮樓閣的飛天藏已恢復了挺拔身軀。藏身下層副階簷柱上的纏柱龍栩栩如生、通體飾金,吸引眼球。

江油市文管所所長溫劍介紹,飛天藏是我國現存惟一的宋代道教轉輪經藏。它精雕細刻了4重樓閣,與宋代《營造法式》中轉輪經藏圖中的天宮樓閣極為相似。根據《江油縣誌》記載,飛天藏於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建造,躲過戰亂兵火,至今已有837年曆史。“它的奇特之處在於整個藏身用竹木釘鉸接,並由珍貴香柏木穿鬥而成。藏身中包裹有大圓柱,外連木枋形成巨型木塔。上世紀70年代,整個飛天藏還可以在一人的推動下轉動。”

「聚焦」江油800多歲的“國保”重現昔日光彩!

然而汶川特大地震之前,飛天藏已經無法轉動。溫劍說,當時的飛天藏大殿出現屋面滲漏、樑架變形等病害,導致飛天藏整體向西北方向傾斜了10多度。大殿之內,多根梁袱被壓彎變形,無奈加撐10根木柱支撐。突如其來的地震,不但讓大殿的土坯牆全部倒塌,屋架歪閃,地面基礎也出現下沉,飛天藏岌岌可危。

當維修工作人員在地面下沉後做地層勘探,才發現地下有空洞,“鑽頭打下去居然一口氣往下掉了五六米!這說明飛天藏大殿和藏體的傾斜,地基空洞不穩也是原因。”

根據2016年3月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及相關地質單位技術人員通報的情況,大殿的4根金柱已出現25釐米左右的沉降,此外其它簷柱也存在不同程度沉降,由此造成建築構件歪閃,水平構件傾斜嚴重,建築結構穩定性受到破壞。要扶正飛天藏,首先要做好地基工作。

「聚焦」江油800多歲的“國保”重現昔日光彩!

飛天藏的維修,國家文物局批准為揭頂維修、局部落架。這意味著飛天藏大殿中主要承重構件在屋頂揭開後,還要局部拆落。這樣的大修,讓抬升沉降的金柱反而更為便捷。工作人員挖開柱礎,抬高木柱,在下面用鋼筋混凝土做獨立柱礎。雲巖寺古建技術負責人廖大勇說,在柱礎之上,還專門鋪上了厚約10釐米的特製橡膠抗震支墊,墊上再鋪混凝土。這樣,不僅重新做實了地基,再碰上地震時,就能減緩抖動保護建築。

「聚焦」江油800多歲的“國保”重現昔日光彩!

巧用原構件保留宋元簡樸大氣風格

巧用原構建

保留宋元簡樸大氣風

根據國家文物局要求,飛天藏的維修要儘量爭取保留30%左右的宋代原構件及明清維修時的增補構件。雲巖寺文管所保存的已逝古建專家羅哲文於1964年拍攝的飛天藏照片,成為這次“大修”的藍本。

「聚焦」江油800多歲的“國保”重現昔日光彩!

廖大勇說,作為國家文物局批准的四川古建最高級別的維修項目,飛天藏的維修,在不影響結構安全的情況下,要求儘量保留歷代構件及維修信息。因此維修後的大殿,很多宋元建築的特徵幸運得以保留。大殿的抹角梁原本因為糟朽已經斷裂,再加上這種在建築內簷轉角處放置樑架的形式在古建中十分常見,常規做法應該更換,“但是梁袱兩側的箍頭做法別緻”,最終,專家們選擇了保存這根抹角梁袱。他們從梁的上面加入可逆的現代鋼構,撐起了這根宋代構件。

「聚焦」江油800多歲的“國保”重現昔日光彩!

大殿中,處處可見宋元建築的風格,整座大殿形制古樸。大殿支撐用的柱頭,從四周漸往中間收攏,便是宋元時期側角建築形制。此外,大殿7.2米的開間,卻只用了一個鋪作(即明清所稱的“斗拱”)。廖大勇說,這是因為宋元時期的建築更多走簡樸、大氣的路線,因此很難看到明清建築中層層疊疊的精巧斗拱。在大殿的一層補間鋪作蜀柱上,還能看到鷹嘴造型,這也是宋元時期流行的一種製作工藝。

100噸千斤頂抬起5噸飛天藏

100噸千斤頂

抬起五噸飛

讓工程人員沒想到的是,當飛天藏大殿的地基填牢,樑架撥正以後,飛天藏依然無法平穩轉動。難道是飛天藏軸承下端固定點存在不均勻磨損導致偏移?然而要檢查底部軸承下端的藏針,必須將藏身整體抬升。

「聚焦」江油800多歲的“國保”重現昔日光彩!

這是一個極具風險的工程。飛天藏高約10米,精雕細刻。抬升過程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失。為此,工程人員幾番論證,請出千斤頂、水準儀、鋼索等現代工具,務求抬升時飛天藏完全不變形。他們在藏體內用固定支架把藏體連成整體,再用鋼索緊緊綁縛。飛簷翹角的樓閣,因此成為“鋼鐵巨人”。此時,再把5個20噸重的千斤頂安放在藏體下的五角。在統一指揮下,千斤頂將飛天藏緩緩抬升。廖大勇說,每抬升三四釐米,就得用水準儀檢測是否平衡。如此反覆,25釐米的高度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

「聚焦」江油800多歲的“國保”重現昔日光彩!

果然,當飛天藏全部抬升,工程人員才發現飛天藏底部藏針中,原本用於潤滑的清油在幾百年中居然板結成厚厚一層油垢,堵塞了滑道。他們將油垢全部清理,再加上現代的潤滑油。如今,飛天藏終於能夠再度轉動。

“國保”復原還待更多研究

讓人遺憾的是,原本為營造仙界盛景的飛天藏,經過800多年的時光侵蝕以及歷代增補改建,尚未完全恢復原貌。

溫劍說,目前,全國最具代表性的3座純木質飛天藏,一處在河北省正定縣隆興寺,一座在四川的平武報恩寺,這兩座均屬於佛教建築。惟有江油雲巖寺的這處飛天藏,為道教建築。其層層天宮樓閣上的八面板壁中,每面均裝上3排木雕的道教神像。此外,所有抱廈、角樓、行廊處,也安置木雕的天尊、二十八宿星等神像,共具240尊。當飛天藏轉動,讓人仿若身臨天宮。老百姓認為,推動飛天藏可以消災免難,祛病強身。至今,竇圌山還有古老而傳統的竇圌山廟會。民謠唱道:“三月三,朝圌山,朝圌山保平安……”

「聚焦」江油800多歲的“國保”重現昔日光彩!

然而歷經數百年後,這些木雕造像損毀嚴重,現僅存75尊。由於歷史資料欠缺,造像不齊,原安放位置不明,如今,這些雕琢精細的木雕神像,只能存放在庫房。

溫劍說,羅哲文雖然曾經拍過飛天藏照片,“但只能看到一面,畫面模糊。而道教飛天藏全國僅此一處,根本沒有參照物。這些木雕神像要重新安置到飛天藏上,還需要研究人員對道教進行深入研究,道教天尊、真人、星君等神像,他們所在的位置不能弄錯,否則便貽笑大方。”

「聚焦」江油800多歲的“國保”重現昔日光彩!

據介紹,飛天藏修復完工後,將等待國家文物局驗收,通過之後便會重新對公眾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