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自己“没有创作”,为什么却成为“至圣先师”流芳百世?

孔子认为自己“没有创作”,为什么却成为“至圣先师”流芳百世?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

【译文】

只传述旧作,不创作新东西,相信而且喜爱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和老彭相比。

【解读】

不作,好古,是孔子对自己的两个评价。为了准确理解孔子的本意,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再看看孔子说的另外两句话:

(1)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说:“社会上有着一种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却到处故弄玄虚、虚张声势的人,我没有这样的毛病。我这个人,只是多多地去听别人是怎样说的,而后选择其中正确的方面跟着学习;只是多多地去看别人是怎样做的,而后牢牢记在自己的心里。我的智力是次一等的智力。”

(2)又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拥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诗书礼乐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可见,在孔子看来,“作”,作为创造,比“述”更伟大,也更需要能力,即使是自己,不敢妄言达到这种境界。一方面,批评了不学习前人而凭空“创造”者,又表达了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

因此,他宁可将自己定位为一名传承者,整理古代典籍,使传统中的优秀因子得以发扬。朱熹对此评论说:“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

这里有一位举世公认的“千年思想家”,也是像孔子一样的人,大量阅读学习前人的思想理论,然后进行分类、整理、组合、分化、拼接、结合,其中最出名的是哲学方面费尔巴哈唯物论和黑格尔辩证法的结婚,生出两个儿子,一个叫“唯物辩证法”,另一个叫做“唯物史观”;经济学方面则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基础上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政治方面则在空想社会主义者身上发现了共产主义存在的“科学基因”。

这个人就是马克思。很多人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自己凭空创造出来的,而事实恰恰相反,马克思和孔子一样,他们首先不是“创造者”,而首先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伟大继承者、前人智慧和精神的伟大传承者。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创新”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口号。但创新必须有基础,有所依托,才能具备价值,否则就只能成为无根之木、无水之源,自欺欺人而已。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把“创新”比作设计和建造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花费在地基基础工程的,这种“创新”的基础工程,就像孔子和马克思对前人留下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是一样的。

世人重视创新,往往忽略继承,标新立异,喜新厌旧,而忘记了尊重传统的积极意义。我们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宣扬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其实,在饱含敬意与真诚的继承基础上,创新萌芽自然而然会生发,就是: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正如牛顿所言,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工作的,也许从这个角度来说,继承比创新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