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程浩:技術創業的七個規律

創業技術

程浩首先提出,過去20年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基本上都是以模式創新為主,有兩個核心原因:流量紅利和資本紅利。

流量紅利是指,這20年中國互聯網人口從0增長到8億。面對巨大的流量紅利,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如何收割流量和變現流量,技術的作用反而沒有那麼關鍵。“巨大的流量紅利,利好於追逐規模效應的模式創新,這個時期是‘一快遮百醜’。”

資本紅利是指,資本偏愛模式創新的互聯網公司,因為大多數模式創新公司在美國都有對標公司,容易看懂,而且回報週期短,回報率高,可以依靠網絡效應和平臺效應,做到指數級增長。

相比之下,技術創新研發週期長,投入也大,而且,像芯片這樣的技術領域,還要面臨全球競爭。

程浩說,前一段時間社交網絡上很多人討論,為什麼風險投資不投芯片產業?事實是,有不少VC都投過芯片,但沒賺到錢,VC自然就轉向投資互聯網了。而且,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同樣,高通、英特爾和英偉達這樣的芯片公司,市值也低於互聯網巨頭。因此,風險投資的錢較少進入芯片行業,其實是由市場規律決定的。

程浩認為下一個十年是技術創新的十年,出於兩個原因:第一,流量紅利不再,因為絕大多數人都已經是互聯網用戶;第二,在互聯網解決了信息不對稱、提供了連接之後,必須要通過技術創新來提高生產效率。

然後,他總結了技術人在創業時可以參照的七條規律,這也是對技術人創業的七個提醒。

第二,不要糾結於要技術主導,創始人也不一定非得當老大。程浩的觀點是,如果執著於技術主導,就可能選中一些發展很慢的行業。選擇行業時,順序很重要,第一位的一定是要選高速發展的行業,然後再看是否是技術主導。

此外,不要糾結於自己必須當CEO,而是要根據自己選的賽道的基因來找合夥人。如果是運營驅動的,那就必須要找擅長運營的CEO;如果是產品驅動的,那麼CEO就應該是產品經理;

如果是技術驅動的,CEO就必須要有過硬的技術背景。“CEO的基因必須要和賽道的基因相一致。”程浩舉例說,如果你是做外賣的公司,技術再牛,也使不出多少勁,必須找一個強運營背景的人。技術人創業的正確姿勢,是選一個高速發展的行業,然後缺什麼就補什麼樣的合夥人。

第三,面向普通用戶,也就是To C的公司,CEO要是首席產品經理;面向機構,也就是To B的公司,CEO要是首席銷售。比如,馬化騰就是騰訊的首席產品經理,號稱自己用過騰訊所有的產品;江南春就是分眾的首席銷售,他會親自出馬去談很多客戶。

第四,要用戶和客戶導向,永遠不能純技術導向。技術是手段,不是目的,技術是為了滿足用戶和客戶需求的。技術的最終目的是要服務用戶,而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

第五,技術領先不等於商業成功。一味追求技術領先,可能會帶來很多其他問題,比如成本過高、可靠性不夠、沒辦法大規模商業化等。

第六,技術創業不能只做技術提供商,必須要考慮直接面向用戶和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用程浩的話說:“要做技術、產品、商業和數據的‘全棧’,形成閉環。”

第七,“關鍵性應用”技術創業要耐得住寂寞。像自動駕駛、手術機器人這樣的關鍵性應用創新,特點就是研發投入很大,週期很長,距離賺錢很遠。比如谷歌的無人車從2009年就開始研發,但一直沒有商業化。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從啟動研發到拿到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認證,也用了十年時間。

因此,在這些領域創業,首先要求你自己是“高富帥”,能夠持續融資,有花不完的錢;其次,要求你必須耐得住寂寞,因為前三年可能一分錢收入都沒有,而互聯網創業可能三年就上市敲鐘了。

以上就是投資人程浩對技術創業的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