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导读:中医看病,最骄傲的莫过于:别人弄不好,经过我梳理清楚,给出方案,治好回家。

学院派中医,顾名思义

就是经历高考或考研(考博)

毕业后从事(中)医学事业的医生

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

看似都是“逃兵”

熟悉陈光标的人都知道

他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的

也算是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

毕业后被分配到

南京中医学院的门诊部

后来开始了创业之路

1998年,标哥开始从事慈善事业

那年,他30岁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2008年,汶川大地震

标哥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背救伤员

落下了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毛病

那年,他40岁

后来得见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

疼痛大为缓解

标哥是中医的有力支持者

南中医还走出了优秀的郎永淳

南中医89级针灸专业、央视主播

找钢网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

爱妻子的好男人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的毕业典礼上

郎永淳作为杰出校友致辞

他问大家:会不会觉得

自己是南中医的“逃兵”?

距离南中医越来越远

当然不是啊

你做的很多事情都和中医有关

你采访过胡万林

一个被揭穿的“神医”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胡万林给人开药与众不同

无论何人何病,都会加芒硝

芒硝内服,这是强泻剂

成年人常用量一般不超过10克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郎永淳:你觉得芒硝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胡万林:芒硝就是食品,也可以作为药物

郎永淳:国家药典上规定的是多少?

胡万林:不能超过十五克

郎永淳:那你最多用到多少?

胡万林:我自己吃,一次吃两三斤、三五斤

就是外用,都不敢用三五斤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不仅如此

郎先生还朗读过老校长承淡安的日记

日记里面写道:

“盖近二十年之中医

确随时代前进

谋中医科学化

但一般仅从药物方面做工夫

而未能结中医学理同时共进

以致脱节,新旧不能混合

就中医学理言,中医有进步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承公淡安先生用其一生

思索着中医学术及其发展的命题

承老是针灸大师

接下来要说的学院派“逃兵”

也是针灸出身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毕业后,大拿一直在广州发展,

查房、换药、写病历、上手术、值夜班,周而复始。中药一直都有开,望闻问切是他的爱好,但忙的时候可能顾不上,这是实话,来这里都是手术为主的;大学时候喜欢喝小酒,上班也不敢了,只能在不值班的时候,独自小酌二两。我问他平时看书不,“没时间,下班回家就想睡觉”。

这几天刚发了奖金,就在大学同学群里发红包,“土豪来了!”大家欢呼,那份辛苦,多少有点让人心疼。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老马,38岁,民间中医。当地医学院校毕业后,一直在县城开诊所,开药、抓药都是自己,“我们不输液,也没有护士,一般儿科诊所才请护士”。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回去翻书,或者找相关专科的同学,“我们算是民间中医,都喜欢书”。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宋大拿在计划,将来要考规培;

李大夫最近患者很多,没说两句就去继续看病了;

老马的孩子在上初中,孩子懂事,学习好,他累也觉得值;

小谢两口子准备在北京摇号买房。

他们都很真实。来年,都充满了希望。

医生是治病的,可

一旦医生自己有个病,怎么办呢?大医承淡安在日记里,写过这个,朴素之言,也写出了自己对中医的爱。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从小大夫到名医,不光是技术的事儿,也不光是几本书、几面锦旗就能体现的,中医药发展步入新时代,更需要那些从学院派走出的人们,有沉稳的气度和宽广的格局,如此才能“天下武学集于一身”,

那就要学习各家功夫。

说到这,你可能会说,哪本武林秘籍会有这些功夫?是啊,这本书上就有——

《中医好文选》

本书以中医临床医生为主要读者对象,兼顾其他相关 人员,以提高其综合素养为宗旨。内容以高质量,贴近读者需要为准 则,涵盖中医专论、基础理论、方药研究、临床各科、各家学说、名 医经验、医史文献、气功与养生等方面,并以方药独到应用心得、疾 病有效防治经验为重点。每篇好文加简要按语,画龙点睛,提示价值 所在。《中医好文选》拟分综合卷和专题专号卷两种,交叉不定期地连续出版,给广大中医人和中医爱好者,辟出一片中医学术的绿地净土。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第一辑设有“一家言”“观点”“经验”“方药”“医史”和“大家”等六个栏目。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一家言

遴选了中医知名学者黄龙祥研究员的《透过中医看中医》《中医现代化的瓶颈与前景》两篇深度学术力作,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观点

推送了国医大师王玉川的《关于“辨证论治”之我见》《关于“有是证用是方”的反思》和老一辈中医学家施奠邦教授的《治病要有层次》《谈谈扶脾阳和养胃阴》等四篇好文,观点鲜明,见解独到。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经验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方药

金寿山 “谈选药”,万友生介绍“桂枝汤及其加减法的临床体会”,刘渡舟讲“小柴胡汤加减方证的应用”,唐祖宣传授“己椒苈黄丸的临床运用”,姜静娴探讨“方剂对改善体质的意义 ”,杨大华总结“辨方证的临床体会”等等,皆为经验之谈,切身体会。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医史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大家

现代杰出中医临床家蒲辅周的学生、弟子以及子女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从不同角度介绍蒲老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医学人生,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中医临床大家形象。

推荐书:《中医好文选》。

……以下是广告时间……

那些学院派培养出来的中医,后来都去哪了?

本书每篇好文加简要按语,画龙点睛,提示价值所在。内容形式可以综合卷和专题专号卷相结合。每卷字数掌握在10万字左右。总之,选文以高质量,内容贴近读者需要为准则。

END

大家都在看↓

一个中医的无力感(荐读)

入过狱,参过军,喜欢用附子,这才是中医脊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