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風險,脆弱的投資者還能做點啥?

回避风险,脆弱的投资者还能做点啥?

家人群很熱鬧,大表哥的二手房剛簽下合同,小姑姑家則因為賣房毀約要賠對方10多萬。

為了表示在線參與,我問了句:新房除甲醛買哪個牌子的活性炭好,群裡安靜下來……

不會吧,房事無小事啊,這也算尬聊?

今天聊個關於贖樓貸的事。

1.

“資產荒”已經不期而至,縱觀現在的網貸平臺,資產類型無非就這些:

票據存單、農村金融、消費金融、車貸、房貸、個人信貸、企業信貸、供應鏈金融、融資租賃等。

回避风险,脆弱的投资者还能做点啥?

(幾種常見的資產類型)

其中車貸和贖樓貸最符合目前的大趨勢。

關於車貸,可以點擊藍字回看文章。

贖樓貸,買賣房產時常會遇到它,安全係數相對較高,優勢很明顯。

說起來它是一個傳統的金融業務,也是P2P裡常見的資產類別之一。

有人就要問了,為什麼不見銀行做這個業務?

嫌貧愛富的銀行習慣做千萬級貸款,贖樓貸業務嘛,看不上的。

(還不是因為不夠接地氣,玩砸了……)

以前銀行開展贖樓貸業務,手續比較複雜,條件又比較苛刻。一些貸款機構和中介平臺就不一樣了,它們更友好。

制度與銀行不同,申請“贖樓貸”的客戶通常不需要提供擔保,提交申請材料後1天至3天內就能審核完畢,豪爽!

贖樓貸是幹嘛用的?說幾個我們熟悉的應用場景。

比如5年前我買了一套300萬的房子,首付100萬,按揭200萬。現在我想把這個房子轉手,但是還剩100萬的銀行按揭沒還,我需要先還清按揭,把房產證從銀行贖出來,才能賣給下家。

這個過程有點像:青樓的姑娘請官人替自己從老媽子手中贖身。

這時候就需要找個金主,幫還這100萬。

這項業務在贖樓貸中細分的話,屬於交易類贖樓。

同樣還是這套房子,以前是300萬,現在升值變500萬了,升值了。

我想把房子贖出來,重新拿到另一個銀行去做抵押,能貸出更多的錢,而且利息更低。

這樣就又可以做槓桿,錢生錢就更容易啦。

這個則屬於贖樓貸中的轉按贖樓模式。

不難看出,兩個場景裡,前提條件都是要先還剩下的100萬按揭。

也就是:先要把“賣身契”贖回,有“自由之身”才能進行其他的交易。

由於你暫時拿不出這100萬,這個時候贖樓機構和平臺就發揮作用了。

比如我們熟知的陸金所、多贏金融等平臺,都有這類贖樓業務。

這種贖樓貸業務的優勢很明顯:有真實交易背景,有銀行和公證處介入審核借款人融資資格,信用風險非常低。

平臺做“贖樓貸”也比較有優勢,比如審批週期短,放款速度快,操作也靈活。

對投資者來說,相關的贖樓貸理財產品投資週期也比較短,一般為1-3個月,投資門檻低,50元起投,收益也不低。

2.

贖樓貸風險這麼低,是不是代表我可以閉著眼睛投啦?

可以說它是低風險,但零風險的產品是不存在的。

贖樓貸這麼靠譜的產品,會在什麼情況下暴露風險呢?

雖然贖樓貸圍繞房產展開,但他本質是一種信用貸款。

最先要考慮的是,如果銀行不放款,怎麼辦?

一般能做贖樓業務的機構,會在貸前做借款人的徵信審查,拿到銀行的放款函,才放款給借款人。

假如這個人徵信不過關,就有可能掉鏈子。

但是機構不可能輕易就放走一個意向客戶,這時候會和借款人籤一個補充條款,在一定期限內(比如45天內)銀行還沒有放款,那麼借款人必須接受贖樓機構,給他找的民間機構做抵押(條件寬利息就高一點)。

反正房子在手中,借款人不還錢,把房子賣了,也能保證贖樓借出去的錢收回來。

雖然風險大了一些,但相應地利息也多一些。

其次,贖樓樓的風險來自房價下跌。

不過這個風險真蠻小的,機構做贖樓業務,會嚴格控制放款額度,一般贖樓過橋的資金金額不會超過房屋價值的70%。

而且整個手續辦理的非常快,短時間內房價出現暴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某種極端的情況下也會有風險,比如說借款人隱瞞了自己的負債糾紛,去機構借款贖樓。有可能機構放款之後,借款人這套房子被查封,怎麼辦?

贖樓機構也不是吃素的,在做這筆業務之前,就會對借款人負債、徵信情況進行調查啦。

總而言之,贖樓出事的概率的確比較小。

我比較擔心的倒是,有些有房的人從中發現了套現的機會,通過贖樓過橋,重新估值來借到更多的錢,這個過程中改變了抵押貸款的資金用途。

高槓杆必然帶來高風險,再安全的產品也經不起投機的玩法。

對於投資人來講,在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看清楚購買的到底是哪一類房產金融資產,從源頭上防範風險,保證安全。

*小貼士:我心中的資產排序:贖樓>車貸>房貸(抵押率超過50%除外)>消費信貸>企業貸。

換個方式,從知乎知笨投資

笨投資正式入駐知乎平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