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呼吸的三種狀態

站樁之法,古來有之,只是王薌齋先生把它作為拳術的首要功法。一顆小樹在原地不動,卻能長成參天大樹,其原因是根系吸收了大地營養。站樁不動,能默默吸入充足氧氣,以產生和激發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資---“氣”。由此可知,站樁的呼吸作用至關重要。正因為如此,不少功法對呼吸均有一定要求,如胸式呼吸、腹式呼吸、順式呼吸、逆式呼吸等。對於大成拳而言,不論哪種樁法,其原則要求均為自然呼吸,進而過渡為不自然,再自然而然的形成功態呼吸。

站樁呼吸的三種狀態

朱建豐站渾元樁

比如站渾元樁。兩腳左右分開,與肩同寬,立身中正,兩手與肩同高,兩肘略低於肩,掌心向內,與自身約一尺距離,兩手食指6~8寸距離。

以此站樁,整體放鬆,保持自身舒適自然。平時咋呼吸還是咋呼吸。站一階段後,呼吸不自然了,好像不夠用了,會自然而然的深吸一口氣才舒服一些,個別人會有胸悶的感覺,這就是過渡態呼吸,堅持站樁,呼吸會越變越慢,最後形成功態呼吸。因此,呼吸有三個狀態:自然態、過渡態、功態呼吸。進入極高級的深化階段後,呼吸會達到胎息狀態,即呼吸的第四種狀態。

按照醫學的標準,16次/分鐘的呼吸為自然呼吸。這個呼吸耗氧量即能滿足人體基礎能量代謝。隨著站樁時間的延長,自然呼吸的供氧量不夠用了,基於能量代謝的需求,就會自然的深吸深呼,體弱多病者還會因為缺氧而胸悶,此時,把手放下來就行了,因為這樣降低了機體耗氧量,不適感就消失。這種狀態即過渡態呼吸。

我們知道,任何運動都需要能量。當你跑步或進行其它劇烈運動時,就會出現呼吸急促、上氣不接下氣的現象。這是因為劇烈運動時能量不夠用了,就需要更多的能量。而能量是由能量物質(三磷酸腺苷,簡稱ATP)與氧結合產生能量、水、二氧化碳,為了獲得氧氣,就要快速吸氣。產生的能量供運動使用,水分被吸收或以汗液排出體外。二氧化碳是酸性物質,如果不及時排出體外,就會使血液酸值增高引起酸中毒,所以就要快速的把二氧化碳呼出,於是呼吸就急促加快。

站樁呼吸的三種狀態

站樁呼吸的三種狀態

跑步了,呼吸加快

或許有人會說,站樁不動沒有運動呀?怎樣才算運動呢?像走路、跑步、打球、練套拳等屬於運動,這些大家都能理解。但這些運動伴隨的肌肉收縮,因此,從本質上講只要肌肉收縮了就是運動。毫無疑問,站樁離不開肌肉收縮,為了支撐軀幹的站式,兩腿肌群務必收縮,為了維持兩臂的上抬撐抱狀態,上肢的相關肌群一定收縮。既然腿部、臂部肌群參與了收縮,那麼站樁也是運動,也需要高於基礎代謝的能量。只是站樁是位靜運動,不像跑步等劇烈的位移運動那樣,耗能的方式是極速的,而位靜運動的耗能是緩和的,不會出現急促的呼吸現象。既然位靜運動也需要能量,那些體質較弱者會因為耗能而缺氧,於是胸悶了。即使身體素質較好者,也會因為站樁造成氧氣不夠用,於是便要深吸一口氣、深呼一口氣才舒服一些。這也是能量代謝之需求。

站樁呼吸的三種狀態

肌群收縮示意圖

我們再深入分析一下,肌肉由組織組成,組織由細胞組成,所以從更深的層次講,只要細胞參與了活動就是運動。當氧氣在細胞內交換時,被激活的細胞就會進行充分的能力傳遞,於是機體的脹麻感、溫熱感會明顯增加,這就是王薌齋先生所講的“不動之動乃生生不已之真動”,這才是真正的運動,而跑步等快速、劇烈的運動則無此感受。

繼續站樁下去,機體的耗能和供能達到了動態平衡,而且身體逐漸放鬆,入靜不斷深化,呼吸就會越變越慢,從自然呼吸的16次/分鐘,過渡為慢、細、深、長、穩、勻、悠的狀態,乃至變為每分鐘10次、8次、6次、4次、2次,甚至1次,這就是功態呼吸。

功態呼吸是高級的逆式呼吸,因此,不少功法刻意為之,反而出現偏差。大成拳的站樁由自然呼吸開始,隨著站樁的繼續,會自然而然的進入過渡態呼吸,然後再自然而然的達到功能呼吸,永遠不會有偏差。在此狀態下,吸氣時上腹凸起,下腹凹下,呼氣時與之相反。此時上下腹部像充滿氣體的輪胎,具有很強的抗擊性。此時的機體蓄積了很多高能量的物質,作為養生,該物質化作“內氣”暢運於經絡,打通淤積,而起到養生、康復、療疾的作用;作為技擊,該物質會充分的滋潤筋肉,並使之蓄積內能,以便瞬間產生爆發力。

當站樁達到極高級階段後,呼吸還會繼續深化,即階段性的達到忘我和無息的狀態。此時大腦高度靜化,機體縹緲無存。此種第四態呼吸不在本文纂述之列。

文/李照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